吕游选诗093期 || 让一把剑重新做回流水

《吕游诗界》诗刊总第104期
吕游选诗093期
题记:我忽然喜欢上了选诗,并把这个喜好传染给了我身边的朋友。选诗是学习,是鉴赏,是学着把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起来,是融合,也是包容。这一期,我们不但选了沧州诗社的两位诗人的作品,还发动诗社成员,命题作诗“伤口上的盐——那些难忘的岁月”,让诗歌触角深入历史的深处,还原那些可说、不可说的历史真实。诗人的真诚,包括要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用诗句,让历史越来越失真。这是诗人的责任和良知。同时,我们还选登了著名评论家苗雨时关于“口语诗”的文章,这是目前我读到的关于口语诗很客观、准确、权威的定位文章。(吕游)
本期诗人
(排名不分先后)
吕游 默问 秋霸 王汉中 邱红 三月雪 秋收冬藏 尹洪宽 一缕春风 杨洪谦 燕金城 溪边柳 艺海拾贝 李振全 阿尘 心语 晓胜 斐儿 张梅枝 苗雨时
责任编辑:沧州诗社 柳三春等
封面油画:来自网络
本刊书法:刘砚平
投稿邮箱:zhongguo1970@126.com
微信联系:wansuishige
吕游选诗—诗人影踪
走运河,“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中。左起:李世利、王云起、纪东方。吕游选诗—双子座
双子座:柳三春、东汸

柳三春的诗
扫晨
散乱的衣服,鞋子,用旧的水
昨夜,想必是一场溃败
撤退时的来路,需要打扫一下
趁着隔岸还在观火,中年还未醒来
此刻,晨曦已透过飘窗
我选择坐下,这些新来的光阴
要留给我的爱人和孩子
生活
等我把镰刀,打磨锋利的时候
麦子已经自刎了
等我把雨水,焚香祈来的时候
花朵已经嫁人了
生活,偷学了三种隐身之术
光阴,草木,和母亲
银器
它是月光的香囊,不封口
风一吹,刺客的快马会慢下来
让一把剑,重新做回流水
随动而动,像一场静止的祭祀
贡品与诸神对峙。不焚香,只喝酒
略去试毒的仪式
一位仕女,把她擦亮的发簪
又扔进了火里
柳三春,男,1980年12月出生,河北省南皮县人。2014年开始诗歌创作,有作品见于《星星》诗刊、《延河》诗歌特刊、《关雎爱情诗刊》、《北斗诗刊》、《左诗》2016年选等专业诗歌刊物。先后获《诗歌周刊》2016年度诗人提名、中国新诗百年·网络最具活力诗人等荣誉。

东汸的诗
旗袍
当古典和婉约邂逅
挽一袖清风
邀明月共舞
穿一袭旗袍的东方女子
回眸间浅笑嫣然
眉眼盈盈 溢满旧时光的味道
旗袍女人
袅袅婷婷 轻移莲步
倩影曼妙 摇曳着含蓄的妩媚
静思无语,惊艳了时光的眼
旗袍女人一朵岁月深处经霜的花
一杯香味氤氲入心的清茶
一卷百读不倦的诗书
一架轻拨心弦的古琴
高山流水的余韵悠悠
遗世独立的风情,从辱不惊
不惧光阴匆匆的脚步
从容信步在烟火缤纷的红尘
旗袍 为东方女子代言
2018.11.12修订
落叶:苍老的容颜
手拈叶柄
与一枚落叶对视
读出一张苍老憔悴的脸
遮掩不住粗糙的纹理
深深的褶皱
曾经光鲜
傲立枝头。深秋的风无情劲吹
横扫温柔乡
无言飘零坠落
终归于沉寂
不忍踩踏。落叶密铺的道路
怕破坏其美梦的余温
化为灰烬或春泥之前
类似的凋零,随时牵扯痛感
今夜饮雨,如烈酒交杯
啜一口饯别的悲壮
莫名泪涌
2018.11.4雨夜
11.6修订
幸福
一些狂澜。猝不及防
台风突袭,洪水洗劫,家园狼藉哭泣
沉船。多少美满倾覆
突围。幸存中庆幸
为明天祈祷
愉悦来自安稳的睡眠
世界广袤。幸福小如一枚豌豆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价值高于稀缺的名钻
时光列车,被一次又一次的分别
切割成一节节车厢
好在,可以借助思念来焊接
执灯。固守每一个庸常的日子
奢求不多,握紧触手可及的
小幸福
让它无处遁逃
2018.7.16. 16
诀别
大雨滂沱之夜。奔丧
死神绽开狰狞的罂粟花
如此情境下,彻悟
这尘世上风雨同舟的意味
守灵。孝子贤孙
抓牢最后一根稻草
跪坐在慈亲四围
晶棺内外。生与死近在咫尺
往日的唠叨或倾诉,戛然而止
据说每一次离别
不亚于一场小型死亡
以讹传讹的假消息
久了就会演变成真相
涉世愈深。葬礼渐多
总有一些灰暗的日子
如同被乌鸦啄瞎了的眼晴
黯淡的星光。照见墓碑
空无一字
2018.8.5–8.8腹稿
2018.8.8先伯母葬礼日成稿
东汸,本名孙凯华,曾用笔名东方晓晴,女,河北河间人,1975年10月出生,现居河间市。1996年开始写作,有诗歌、散文等作品散见于《沧州晚报》、《无名文学》、《雨时诗刊》等报刊和《中华诗词论坛》、《吕游诗界》等网刊,2017年出版合集《河间诗人》。
吕游选诗——沧州诗社
沧州诗社2018年11月诗选(13)
伤口里的盐(组诗)
——记那些难忘的岁月
鬼子进村
吕游
进门
先敲门
再给小孩儿发糖
看到佛龛
就给供奉的神像磕头
然后让老乡
给他们缝补穿坏的内衣
给他玉米饼子
给他瓶水
他们就站立
冲你鞠躬
然后带上这些离开
他们看见了村上的王大姐
拉到屋里
强奸了
“啪”
没有枪声
“啊”
是孩子的哭声
族长指了指出村的日本队伍
“吃什么吃啊
他们是鬼子
是来打我们的”
2018.11.13
母亲的回忆
默问
六岁时
我提着壶去茶馆倒水
老衙门楼下边
两个站岗的日本人
用带刺刀的枪截住我
不鞠躬不让过
鞠一躬
他马上鞠躬
还礼
然后哈哈大笑
让开道路
那年
王汉中
那年,二爷指着
我家门前的麦场
说――
就在那儿,日本鬼子
用镐头砸你爷爷的脑袋
把脑浆砸出来了……
还是那年,父亲
哭着对我说――
我恨你二奶奶
天快黑了,她藏在秫秸垛里
让我出去,看看日本鬼子
走了没有……
我问父亲
二爷当时在哪里?
父亲说
“不知道,反正跑了”
你那时多大?
“六岁……”
那年我已18岁
那年我就当兵了
面对父亲的反对
我说――
你们没有资格反对!
父亲的坚守
燕金城
一把独撅
让日寇闻风丧胆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甘做公仆五十年
一声呼喊
带领村民战天斗地
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出现
文革中挨批斗
家院里爆炸手榴弹
父亲张开双臂
把我们遮挡严
生产队的钟声每天敲响
任小队长的父亲
扛起犁耙大步走在前
生产队解散
父亲望着铁钟不肯离去
佝偻的身子挺直起来
又挑起全家重担
七十一年
父亲任村书三十年
担任小队长二十年
憨厚老实,任劳任怨
优良的品行影响着儿女
儿女们也如父亲甘于奉献
用坚实的臂膀
撑起一片蓝天
2018.11.13上午8:33
分马肉
秋霸
生产队的马死了,被炖成肉
村头大喇叭兴奋地通知社员拿盆领肉
柴烟熏黑的土坯墙映着昏黄的灯光
拎盆排队的乡亲披着星光
披着粗布棉衣
披着如同过年的笑语
我端回一盆热气腾腾的马肉
补一补瘦削的童年
2018.11.13
那年我七岁
溪边柳
那年,我七岁
上午第一节课老师没来
下课,老师来了
满脸泪痕
哽咽着说,“同学们,毛主席逝世了,大家一起去参加追悼大会”!
村子十字路口
一张大队里抬来的桌子上
放着我们家村里唯一的一台收音机
哀乐声起
大人们哭的眼泪鼻涕
胳膊上带着黑箍的我看见二婶把鼻涕沫到身上
我噗嗤笑了
“我们敬爱的毛主席逝世了,谁不哭枪毙”!
耳边传来村支书的吼声
我哭了
不知为啥哭
2018.1.13
鬼子进村
邱红
鬼子又进村了
小姑娘把弟弟拽出来
自己躲进炕头的墙角
兄妹挤在一起
大姑娘躲进灶堂里
鬼子要吃饭
大娘哭着蒸了一锅馒头
鬼子舔着大肚子走了
瘦骨如柴的大娘望着炊烟
晕倒在地上
2018.11.13
四爷
三月雪
四爷如果活着
应该也九十一岁了
他和解放军同龄
四爷很厉害
曾经,一个人
用一把斧头
杀死三个日本兵
四爷没当过兵
虽然,在关外
连土匪都得让他三分
虽然,他打过很多鬼子
四爷最大的愿望
就是穿上军装
回归家乡
对他来说,那是一种至高的荣耀
四爷最终没能穿上军装
长眠在东北的黑土里
一棵雪松,在他坟前
向着故乡的方向
他的故事,被雪掩埋
父亲说,等雪化了
便把他接回来
2018.11.13修改
“投机倒把”
秋收冬藏
那年堂伯举家去天津
要卖旧房子
父亲和奶奶商议
“娘,咱买!拆了以后咱院子就可以见到太阳了”
父亲求亲告友借来巨款
“见太阳了”
叔叔和哥哥欢呼雀跃
“娘,檩条卖了一百七十块,可以还一部分帐”
父亲话音未落
革委会副书记领着人冲了进来
“你,投机倒把!没收所有钱款!”
奶奶一病不起
叔叔精神分裂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
“落实政策了”
新支书把一百七十元钱送到家里
贱命
尹洪宽
鬼子抓壮丁,
谁敢磨洋工?
干完一天活,
跪成一排空地中。
鬼子刺刀捅进后颈,
或顺或逆,
一转,脑袋滚一边,
地上的眼睛眨个不停。
今天,只杀了一个,
万幸!万幸!
奶奶的呼唤
一缕春风
十四岁的叔叔
听从党员哥哥的动员,
去了抗战的前线。
已经走六七年。
日寇的铁蹄践踏平原。
1943年的大年
五更时间!
奶奶难挨对幺儿的思念,
爬上房顶,
对着冒烟的烟囱高喊:
“富儿,回家吧!一起过年啦!”
小村里炸了锅。
丟下锅里的饺子,
丟下饭碗里的饺子。
夺下小孩手里的饺子!
匆匆忙忙忘村外赶。
在寒冰野外
熬了一个时辰,
没听到鬼子的枪响。
天亮以后才知道
是奶奶的对儿子的思念!
母爱大于山。
天下和平是最大的福田
2018.11.13.9.37
那年,我家的老宅修了炮楼
杨洪谦
日本鬼子,我没有亲历过
我说到的都来自于父亲的口诉:
日本鬼子进村时
开着不会拉屎拉尿的卡车
迈着罗圈腿儿
背着带刺刀的长枪
看到小孩子就咪西咪西地发糖
刚开始,他们睡大车店和马路
后来开始修建炮楼
一个叫老杜的汉奸负责张罗
这个老杜真她妈不是东西
仅用两块大洋
就把我爷爷一家赶到了一间园屋里
冀东抗日的主战场不在我们老家
这里的人们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战乱
但是需要负担更多的军粮
所以饿肚子是常事
也有一些人偷偷地杀过鬼子和汉奸
比如我的八老爷爷杨积善
但是日本人没敢声张
也没敢报复
一九四五年
美军轰炸机一颗燃烧弹炸着沧州火车站后
沧州的日本鬼子就投降了
直到一九四七年夏天
我六爷爷杨清瑞
在血战军桥之际
做出正确的投降选择之后
沧州百姓才真正得到解放
2018.11.13
无题
艺海拾贝
四十年前
由于受不了计生的高压政策
双女户被绝育
四十年后
年老体弱需要女儿照顾
将女儿迁至身边
不料,村委会一纸决定
驱逐女儿户口
不让女儿当传承人
张老汉看不得
全村有儿户的白眼歪嘴
悬梁自尽
2018.11.13中午12:30
三爷
李振全
我没见过三爷
但,铭记着他的名字
——三爷是个英雄
听父亲说:
三爷是八路军
有一次,被日本人包围
在村子里
他单枪匹马引诱日军
被日军砍断了手筋脚筋
折磨至死
三爷宁死不屈
每当清明,给三爷
扫墓
冥冥中,总看到一个
英雄的身影
2018.11.13
大舅
阿尘
四五岁,刚刚记事的年月吧
一天玩耍路上碰见不甚熟悉的大舅
“丫头,以后好好念书……”
摸摸我的头,原地一声叹息
大约秋凉了,他的背影瘦长有些抖缩
揪着小辫,我怔怔莫名了好久
大舅又去新疆了
大舅原是九华区一所学校的公办教师
五十年代才华横溢的师范大学生
六十年代响应号召去支援边疆建设
十年后被小舅和家人从劳改所接回
据说被打成“里通外国的走资派”
据说在叛逃俄罗斯的海边被截住劳改了不少年
这一切母亲说的很模糊
不过两三年,大舅又不管不顾地走了
打着去找老领导平反的旗号
这一去杳无音讯,彻底失踪
一家妻儿老小啊,外婆差点哭瞎
直到大去也没盼到大儿最后一面
母亲恨了很多年
后来大哥去新疆当兵
意外得了大舅的消息
一番奔波忙碌,又是几年寻找
最终小舅也千里迢迢赶去
在一家收容所寻到了蓬头垢面的大舅
悲喜交集,至此返乡
二十多年已过去
据说在外婆的坟头长跪不起
大舅从老家来看母亲了
一件黑呢子大衣穿着依旧显年轻帅气
头戴一顶时尚的黑色礼帽
母亲说大舅一直很爱美的
这是我对大舅的最后印象
草色几度青青
如今大舅的坟上早已泛黄
挨着外婆的不远处
不知道母子还有没有最后的话语
2018.11.13.午间
父亲当官
秋收冬藏
一九七六年,我八岁
大队领导第二次来我家
“二哥,今天就这么定了,这小队长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大队书记比以往和善的语气里透着坚定
率领着大队成员昂然离去
“叫几声二哥你就没话了,若是好事儿能轮到咱吗”
“你说咋办”
不谙世事的我不懂父母的无奈
领导的光临倒是给我平添了许多骄傲
父亲当上了一生最大的官
韩赵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
我那瘦瘦的童年有了几分骨感
2018.11.13
那些年
心语
那些年
父亲是村长
当了一辈子领导
也没见他有过钱
倒是他出殡那天
全村人出动 抬着棺椁入坟
村民们给上的礼
他这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
那些年
母亲一年到头帮生产队干活
年底队里结算
我们家每次都得往外拿钱
母亲这时便会不行地叨念着
多一个香炉多一个鬼 生这么多孩子干啥
那些年
我们村口有盘石磨
谷子高梁熟了的时侯
每到周日母亲都让我帮她推碾
那个未曾脱皮的谷子面窝头呀
真是难以下咽
这让我很烦
那些年
村里那口井
大姐从十三岁开始
一挑就这么多年
那些年跟着爷爷拾粪的那条小路
而今
已长满青苔
2018.11.13
那年冬天有雪
晓胜
那年冬天
灰蒙蒙的雾霭
笼罩着一群厮打
厮打,从老村长家开始滚起
像冬天的雪球
直滚到村边的老井
突然,一声惨叫
一把红色的刀子
插进老村长的身体
有人从老村长怀里
抠出一枚红色的公章
然后,高高举起
喊到:“造反有理”
老村长跳了井
天空开始下雪
2018.11.13
奶奶,那时的回忆
斐儿
奶奶曾对我说:
她们那个年代是黑色的回忆
春天吃野菜,夏天吃树皮
在低矮的茅草屋里,一双双期待的
眼睛,仰望着四季
奶奶还对我说:
那时的天是空的,那时的地是硬的
灾难一个接一个,就像雏鹰
束着翅膀,只能在陆地
奶奶接着说:
根在黑暗中存活,一轮暖暖的
大太阳照着,我和你我爷爷呀
直起了身子,月光下的鱼
高高的吐着喷泉,我走着走着
天亮了……
2018.11.13晚20:30
花娘
张梅枝
花娘是我的三婶
她生下儿子时
叔叔被抓了壮丁
叔叔一去杳无音讯
屋檐下的燕子飞走一批又一批
心烦的时候看着它们
总是在她思念亲人的时候
围着她转,花娘说
那是叔叔捎的口信
门前小小的香椿树长大了
如同她的儿子挺拔,多少年
她靠着这些意念活了下来
海峡对岸飞来书信
她在也不用等了
她知道她的那个他回来了
花娘,终于可以休息了
2018.1.13
诗歌来自“沧州诗社”,入选时有改动。
吕游选诗—诗论
关于口语诗(诗论)文/苗雨时
最近读了一本书《词的伦理》,作者 ,一行,书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口语诗:可能性及其限度》。虽然文中对理想的口语诗的界定极为严格,但它关于口语诗的缘起和生成的论述,对我们认知广泛的口语诗仍具有相当的开启作用。口语是相对书面语而言的,口语诗也是对抗书面语诗而出现的。为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它必须反叛书面语诗的三重霸权:其一,是“仪轨”,亦即对诗歌的措辞与格律的先行规定;其二,是隐喻,是指对经验世界的虚拟、映射和悬置;其三,是互文,也就是借助前人和他人文本,来充实自己文本的背景域和诗意蕴含。而它所使用的武器,主要就是当代鲜活的、日常交流的、能激发此在语境的口语,以破除那些精致的、唯美的、既定的话语模式。因此,口语诗的特点是:指向人的日常生活的具体存在,并使之敞开;用词平朴、自然,不做作,少卖弄;造语简洁、明括、干净、爽利,直抵事物本质;其语势语态,大多从容淡定,冷静沉着,行止欲知,不露声色……。
一行在文中把口语诗分为两类:抒情的和静观的。他更看重静观的口语诗。他认为这类口语诗试图呈现真实或生活本来面目,但他对真实和生活本来面目的理解,则不限于生活内容层面的实的境地。
当然,口语诗按照已有的美学规范,是可以分为抒情的和静观的两大类的,亦即酒神的和日神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它们不同的品质和功能来观照,也应有更宽泛的划分。它可以是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状物的,也可以是机智的、调侃的、反讽的、幽默的……林林总总,异彩纷呈。此处就不一一示例了。
至于口语诗的危险和限度,概括说来,有如下几点:第一,口语诗,是口语抵达为诗。止于口语,进不到诗,就成了口水,而口水不是诗;第二,完全拒绝诗的仪轨和隐喻,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只有在警惕中适当地借鉴和挪用,才不至于遮蔽某种生活经验,乃至削弱自身的艺术力量;第三,口语诗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也容易降解为对欲望的屈从,亦即成为一种狂欢与放肆的宣泄,而使口语诗沦为一片庸常、卑俗、琐屑、无聊的灰色人生风景。
什么都有度,适度为美。不达,不美;逾越,亦不美,甚或为丑。
当下,优秀的口语诗人,面临最大的考验和挑战的关键是:
1、如何从个人日常生存的思考引发出对社会道义的担当。
2、如何从生命体内在现实关注中寻觅到通往神性的精神天路。
3、在失去象征化的世界里,怎样把人的真实的存在,推向时代的中心,并把它最大限度地予以诗化。
只有进行如此宏阔、深切的思考,伟大的口语诗人们才能肩负起诗歌的艺术使命和历史责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纯正的口语诗篇。
我们平静而热切地企盼着……
苗雨时,男,汉族,1939年生,河北丰润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历任河北廊坊师专中文系主任,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的审美》、《燕赵诗人论稿》、《从甘蔗林到大都会——当代诗歌卷》等。《简论诗歌的时间》获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燕赵诗人论稿》获1996河北社科联社科三等奖。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吕游诗界》微信公众号所推“沧州诗社”内容均已经作者同意。感谢源自网络图片作者。对本公众号图片使用如有异议,我们将随时纠正、删除。
欢迎关注《吕游诗界》微信公众号。吕游诗界是“沧州诗社”诗歌推送主打网络平台。沧州诗社责任编辑(排名不分先后):战芳、邱红、王汉中、草原狼、杨洪谦、纪墨、王连宗、梅子、东汸、觉斓、王十二、柳三春、宋圣林、吕游。
投稿请加入“沧州诗社”微信群,微信:wansuishige。诗社常年征集诗歌作品及诗评,以及诗人活动照片(一旦推送,便视为授予吕游诗选使用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