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下一句应该是什么(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网友提问:

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优质回答:

我认为是不好意思提!

这上半句若要和这下半句合辙押韵就要与男人有关,而这男人必须以光棍的身份才能配对成功,光棍对寡妇吗!

可“有”了寡妇,那这光棍肯定都得往那跑,挑水挑粪累个瘪犊子样,甚至还白忙活,咋写?彪还是傻?人家好歹还过了一回,这连媳妇都找不着的人得“啥熊样”,还敢荣登榜首?所以,偷着去寡妇家尝过滋味儿的文人骚客们不想打自己的脸,就猥琐的不给配上联了。

不过,也有些较真儿光棍真就给配上了,不过太难听……

骡夫檐下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骡夫……这个骡夫赶个骡子……

姥姥的,把俺们和骡子整一堆儿了……

谁爱提?

其他网友回答

很简单,因为在人们的眼中,鳏夫通常是用来笑话的,而寡妇则不同。

可以说寡妇的关注率,在任何城乡、市镇,都比起鳏夫要受注目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看人的目的不同,所以眼光自然也不同。

很多成年男人看到寡妇,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想必明白的很。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寡妇备受瞩目,才会使得寡妇的门前”是非“多了起来。

所以寡妇的是非之多,有时候并不是缘于寡妇本身,而是取决于大家对寡妇的看法。寡妇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令人奇怪的,奇怪的是很多人认为,只要和寡妇有了交际,就会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玛法,是以大家都会抱着进而远之的态度,尽量不和她们打交道。

其实这又何必呢,时代走到了今天,为什么有些人对别的事都十分开明,而独独对这种事还抱着老旧的思想去看人呢?

其他网友回答

寡妇门前是非多,它的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咱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寡妇”和“鳏夫”。

1,寡妇

语出《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寡妇也称遗孀、未亡人。寡妇,是指女性结婚后离婚,独居;或者是死了丈夫,未嫁。

没有成家的女性不能称为寡妇。年轻的叫女孩、女生、闺女、姑娘;中年叫女人;再老一点,叫老姑婆。

2,鳏夫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

也就是说,鳏夫和寡妇正好相反,鳏夫是指男人。所谓鳏夫,是指曾经娶过妻子,离婚了;或者是娶过妻子,妻子去世了。

年轻男人还没结婚,叫未婚男子。一直没有结过婚的男人,叫老处男,或者光棍。都不能称为鳏夫。

一,寡妇门前是非多

为什么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呢?这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

1,寡妇门里困难多

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作为老百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强壮的体力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春种、下锄、秋收、冬藏,无不需要体力。而女人,由于其生理因素,天生力气小,身体单薄,一个人独自生活,许多力气活干不了,因而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这也正是许多女人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周围的男人。

2,农闲时间闲话多

前面说了,中国是农业大国,除了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以外的时间,在冬季有很长一段农闲时间。人一旦闲下来,就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地传话、嚼舌头。特别是在北方,冬天没事,除了串门子,说闲话,没事可干。寡妇这时候就成了大家议论的主要对象。比如说:“那么年轻漂亮,为什么不赶紧再找一个男人呢?肯定是眼光太高了”、“她带着两个孩子,负担重,没本事的男人,不敢找她”、“她长那么丑,又有孩子,不好找了”等等。由此,还会生发出毫无来由的故事。

3,寡妇门前,瓜田李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东西属于非常美好的事物,但也有一些是指让人不舒服、不痛快的事,比如“瓜田李下”的典故,就是指这样的情况。

关于瓜田李下,语出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所谓“瓜田不纳履”,履,是指鞋。意思是说,在人家的瓜田里,即使鞋带开了,或者是鞋穿得有点不得劲了,也不要停下来弯腰整理鞋,或者系鞋带。否则,人家瓜田的主人很可能认为你是在偷人家的瓜。

李下不整冠,冠,是指帽子。意思说,你在人家李子树下,不要有整理帽子的动作,否则人家主人会误会你是在偷摘人家的李子。

而一个男人在寡妇门前多停留一会儿,就会被周围邻居认为有瓜田李下的嫌疑。假如这是个正常人家,家里有丈夫,有妻子,人们就不会有这种怀疑。

常言说:人言可畏。又有俗话说:唾沫淹死人。

4,同情弱者是传统,但也会招来非议

尊老爱幼、同情弱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寡妇,生活中有很多困难,便总是会被周围的男人偶尔帮一下,这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就是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似乎不议论一下,就活不下去。

男女绯闻,一直是普天之下人们最喜欢议论的话题。假如这是个年轻漂亮的寡妇,那就更会引起更多人的非议。

一个寡妇,只要有男人和她多说几句话,总是会被那些喜欢搬弄是非的人添油加醋编辑成一出电视连续剧。

假如这个年轻寡妇喜欢穿得精致一点,那就更容易招致一些“道德先生”的非议了。这时候,什么脏水都可能往这个寡妇身上泼。什么“不正经”啦,什么“卖弄风情”啦,什么“打扮那么漂亮,要干什么?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等等。假如这个寡妇整天打扮成叫花子,头不梳、脸不洗,这些人又会说:“看看她那个恶心样儿?谁找她?”

总之,一个寡妇不管你怎么做,总会给某些人留下口实。

二,鳏夫房顶炊烟少。

前面已经说了,鳏夫,是指死了老婆的男人。家里没有一个女人洗洗涮涮,也没有人做饭,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正常家庭一天三顿饭,一个鳏夫,可能就不一定吃三顿饭了。

凡是平常做过饭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饭不好做,做多了,剩下了;做少了,不够吃。

但是鳏夫常常会做多,一次没吃完,下一顿热热再吃。这样的话,鳏夫很可能一天起一次火就不错了,不可能像正常人家,一天三顿饭,故此,屋顶炊烟当然就少了。

为什么“鳏夫房顶炊烟少”很少有人说呢?这是因为,早先的中国,是母系社会,后来随着发展,社会逐渐向男权社会转变。在我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时间遵从儒家“男尊女卑”,妇女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基本就属于男人的附庸。男人对女人不满意,可以休妻;男人本来家里有妻子,但又看上了别的女人,可以纳妾。因此出现“三妻四妾”的现象。

新社会,尽管废除了男人“妻妾成群”的现象,提倡男女平等,但由于过去的习惯势力太重,许多男人并不把女人当回事。看不起女人,欺负女人的现象,还很普遍。

特别是一些有钱有权的男人,为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会争风吃醋,大打出手,甚至会像原始森林里的动物一样决斗。假如生活中有这么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估计很多男人会趋之若鹜,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又像饿极了的猫看见了新鲜的鱼一样。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大家细细琢磨。

然而,很少有两个女人会为一个鳏夫去争斗。为什么呢?鳏夫,之所以成为鳏夫,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没钱没权。如果是有权有势,恐怕没等妻子去世或者离婚,就已经在外面有女人了。也就不存在“鳏夫房顶炊烟少”的现象了。尤其是现在,大家都一窝蜂向钱看,谁还会理睬这种穷得叮当响的鳏夫呢?假如鳏夫既没钱,又拖儿带女,那就更没人愿意理睬了。

另外,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作怪,导致男女比例一直失调,男多女少现象一直存在。因此,女人不管是什么情况,总不愁嫁。但是男人没有了老婆以后,能不能再娶一个,就不好说了。

我觉得,这或许就是人们经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而没有人愿意关注“鳏夫房顶炊烟少”的原因吧。朋友们,你们认为呢?

其他网友回答

“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才是一句完整的俗语。

何为“鳏夫“,就是死了媳妇的男人。一个家里,只有男人,没有女人,孤孤单单,无人照顾,无人关爱。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做饭什么的, 当然少之又少,”炊烟“也就少了。

可只是一句描述丧偶男人生活状况的句子,为何很少有人提及,反而”寡妇门前是非多“,却常有人挂在嘴边。

”寡妇“,死了丈夫的女人,为何她的门前是非就多?

一个死了媳妇,一个死了丈夫,应该都是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在山农看来,这还是源于女人的地位,对女人的偏见。在老一辈人心中。女人是弱者,手无缚鸡之力。那么没有男人的女人,肯定是什么都干不了的。一个女人想要活下去,想活的好,就得靠男人。寡妇的男人从何而来,在老一辈人心中,那就是行为不检点了。

久而久之,寡妇之家有是非,在人们心中就根深蒂固了。谁还管一个鳏夫家里的房顶炊烟多还是少呢?

在50年代的时候,我村有一个寡妇和一个鳏夫,按照现在的话来说,两个都是单身,你情我愿之下,在一起就应该是喜事一桩。可那个年代的人们思想太过古板,认为女人嫁了人,生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就算没了丈夫,也该守着她的贞节牌坊。男人不一样,可另外续弦。所以,当他们两个人的事被大家知道后,女人被全村戳着脊梁骨骂,什么难听的话都有。男人却只是被人叹惋惜,眼光不好,怎么摊上这么一个人。因此,两个不被世人所接受的爱情,只能被扼杀。后来,男人和女人都孤独的过了一生。

山农知道这个事的时候,很难过。同为女人,我无法接受有些世俗的眼光。同样是父母养大的,同样为了家里操劳一生,生儿育女,奉养公婆,为何女人还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但是山农也很庆幸,生活在了21新世纪。女人当自强,男人能办成的事,我们都能办成。

自强的女人们,你们在哪里?

其他网友回答

“寡妇门前是非多”的前面,还有一句话,“鳏夫房顶炊烟少”。鳏夫就是丧妇的男人,或一生末娶的光棍男。寡妇有寡妇的难,鳏夫也有鳏夫的苦。鳏夫除了身体的欲求难得满足外,还更有生活上的不如意。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