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什么取名字要取字(古代人取名为什么还要取字,现代人却不)

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代人取名字,都要整个字什么的?有必要吗?

优质回答:

关于取名取字,是慢慢发展而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娘家姓就是名,嫁人后跟夫君之姓或谥号。比如武姜,本为申国的公主,嫁给郑庄公,申国据说是伯夷之后,姓姜;郑国则是厉王之后,姓姬;武,是丈夫的谥号;所以叫武姜。

“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为孩子起第一个名字,名,供长辈们呼唤。那长辈是怎么取名的呢,一般会遵循几个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并且,取名还要避开某些禁忌: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辈分,生辰,生肖等都会纳入考量的范围,总而言之,古人取名,寄托着长辈们的殷殷期望。所以,对一个人的名,是必须尊重的,若对名不尊重,便是对这个人父母的不尊重。

而长大的时候,有朋友之类,直呼其名总是不太妥当,所以有字,供亲朋好友称呼,“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从周代开始,取名的同时,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

字,男子 20 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供朋友称呼。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说一个未嫁女子待字闺中呢?因为女子的字是等许嫁时才取的,意思就是等待一个夫君为其取字,字还没有,那便是待字闺中了。

通常,取字和名字会有一些联系,比如张飞,字翼德,翼即翅膀,有翅膀便能飞翔。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其他网友回答

文言文在民国才算正式废除。

在古代文言文大行其道,古代文人墨客是非常雅的。为人处世有规范,仁义礼智信都要遵守。

名和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当然要重视。

当然了,这是古代上层社会的讲究,普通劳苦大众字都不识得,哪里来的名和字呢?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有必要!

在古时候,“名”和“字”是不一样的。

古代讲究多啊,孩子呱呱落地,三月后父母会为孩子取名,这里的名就是大号。

字则是成人礼的时候,自己取的。

也就是说,名是父母给的,字是自己取的。

有句话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古代很讲究这个,父母取的名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这个名平时是不允许别人随便叫的,一般只有父母长辈才有资格直呼一个人的名。

字是自己取的,朋友交往什么的,都是直呼对方的表字,不允许叫名的。

另外名和字一般都有一定的关联,有些人的表字对名字是一种解释,有相辅相成的意思,比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再比如岳飞,名飞,字鹏举。

也有人取的字,跟名的意思正好相反,有点熊孩子的味道了,比如徐退,名退,字进之。

还有像关羽这样的,充满诗情雅趣,名羽,字云长,是不是很有意思?

当然了,也有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和字,比如曹操,字孟德。“操”跟“孟德”我就看不出有啥关联。还有那个字玄德的刘备,也没多大关系。

至于“号”就更是自己说了算,你喜欢莲花,又想跟别人不一样,那就叫“青莲居士”好了。

再比如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无所依靠,尝遍人生疾苦,方忆平平淡淡才是真,自号“易安居士”,也不知是调侃自己逆来顺受的无奈,还是对人生的期待。

总之,名和字还有号,在古时是不一样的,名里面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字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或者说兴趣喜好都行,可自由发挥,号则更是随自己的心愿,只不过一般人取个号也叫不出去。

现在看来,这都是些繁文缛节,不必太过遵守,朋友之间一样直呼其名,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特别喜欢某个字或者典故故事什么的,就从里面提炼出东西来做自己的字,这样也挺不错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