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德国成为亲王的小说推荐(穿越到德国成为亲王的小说有哪些)

穿越到德国成为亲王的小说?

《德意志崛起之路》

作者:终极侧位

简介

穿越者站在新天鹅堡的露台上,遥望着柏林的方向。那里是帝国的中心。 “总有一天,我会让世界都知道,普鲁士不等于德国,当霍亨索伦家族无法让这个帝国崛起的时候,就让南德意志接过他们的责任和荣耀吧!” 全新的角度,描述十九世纪末到2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穿越到巴伐利亚王室的历史文。

大国崛起德国凭借什么崛起?

一 ,德国崛起首要还是靠美国无私支援,马歇尔计划的诞生,拉开了德国人高速腾飞的序幕,高额资金物资的注入,50年到70年,让德国经济增长了20%,创造了经济奇迹!无论经济,科技,医疗,教育等,德国都超出欧洲一个身位。美帝虽然霸权,但是对待盟友,确实够义气,总能大力度无私援助,这也是美国朋友多的主要原因

二,德国人自身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两德合并,德国人展现出惊人的团结与良好秩序,没有人聚众闹事,彼此敌视,大家都安心做自己的事,所有的一切正常运转。还有他们虚心接受先进文明理念,做事严谨,工作一丝不挂。

三,还有一个就是德国敢于面对二战历史,积极对受害国家进行赔偿,对各种纳粹行为进行严厉打击。70年德国总理华沙一跪,让全世界为之动容,所有的怨恨情仇瞬间化为乌有,这也让德国与欧盟关系大为改善,从此彻底融入欧洲,并发挥领导作用,成为欧盟一体化核心推动者

穿越德国成为德皇小说?

德意志崛起之路。

《德意志崛起之路》是一部连载于起点中文网上的历史类小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

故事简介:穿越者站在新天鹅堡的露台上,遥望着柏林的方向,那里是帝国的中心。”总有一天,我会让时间都知道,普鲁士不等于德国。”想看吗,想看就来吧。

德国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长期四分五裂,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然而,至少从18、19世纪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强国。

普遍的观点认为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将德国的强大归因到教育,虽然不是很全面,但不无道理。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从人文主义理念出发,力求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创立的教育体制为德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后,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普鲁士,小学的入学率在1816年就达到60%,到1864年更达到93%。到1871年时,德国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国的文盲率为30%(1861年),法国是24%(1866年)。德国教育领先的情况略见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学改革,更是成就显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学扭转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推行教学和研究结合的原则,创立了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同时也开启了现代大学的先河。在洪堡大学精神的滋养下,德国大学很快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大学教授更是以学术研究为天职,投身于教学和研究,做出了数不胜数的学术成就。

德国的大学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英国历史学家梅尔茨在20世纪20年代说:“在现代,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那样拥有那么多的思想学校和学术学校,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自夸开创并进行了这么多巨大的事业,而他们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人员的合作和集体努力”。

可以说,在近现代历史上,德国的学者和专家为德国带来的荣誉和关注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而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德国大学的成果,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将大学与学术联系最为密切的国家。大学也许是观察德国人最好的窗口。梅尔茨认为德国大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表征出德国的心智,德国心智在这种机构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德国人重视教育,但不盲目重视。在19世纪中,德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学校和培训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双元制”职业培训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就是把手工业中徒工的训练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合格技工。在培训期间,学员按规定到企业学徒一定的天数,同时也必须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兰曾对德国的教育有一个概括,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为无地无学,无时非学,无人不学”,此说甚为精当。直到今天,这三条应当仍然有效。“无地无学”是说教育的普及程度,“无时非学”是说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无人不学”则是说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机会。这种多轨、多类型的教育制度,虽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则,但从效果和功能上看,这一体制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培养了特殊的人才,这倒是体现了人尽其才的思想。

从反面看,当教育不受到重视或受到破坏的时候,国家的实力就会减弱,强国可以变弱。在纳粹统治时期,教育和科学事业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大批犹太学人被迫离开大学、离开德国,德国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创,从19世纪以来所积累的学术基础面临瓦解。经过这次浩劫,德国作为学术中心的时期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惨痛的历史为教育强国提供了一个反面的例证。

纵观近代德国的发展过程,我们有理由把德国看作一个教育兴国或教育强国的范例。19世纪德国史学大师蒙森曾把大学、军队和关税同时并列,认为这三者是德国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够把大学列在首位,想必不会反对教育强国、学术强国的说法。(作者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德国发家史?

德国发展史 :提到德国历史,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关键词: “二战”、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的确,“二战”是德国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给德国人带来的负罪感和反省意识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这个历史问题,德国人虽然不愿想起,但也从未逃避过,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访问波兰,就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道歉;历任联邦德国总统和总理都曾在不同场合代表德国人民真诚致歉和反思——德国的诚意换来了众多国家的原谅和信任。

“华沙之跪”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德意志民族独具特色。德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日耳曼人入住境内,公元2世纪前后形成了日耳曼部落;后来由于罗马帝国不断扩张与日耳曼部落频繁发生冲突,最终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罗马帝国被打败,莱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区获得独立;10世纪时神圣罗马帝国建立,19世纪德意志帝国建立;1914年和1939年,德国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都以战败告终;“二战”后德国分裂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1990年10月,在分裂四十多年后两德终于统一。

(一)早期的历史

日耳曼一词源于拉丁文,早期生活在莱茵河右岸(今德国境内)的各个部落被恺撒大帝称之为“日耳曼族,公元9年,日耳曼人战胜了到处挑衅、意在扩张的罗马帝国,从此过上了一段太平日子;376年,日耳曼人在匈奴人的不断袭击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日耳曼部落生活方式以散居为主,所以在民族大迁徙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而是以小型的氏族单位为主,故而历史学家又将之分成了三类:东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北日耳曼人。西边到莱茵河,东边到卫塞河,南起多瑙河,北靠北海的这一族群就被称作西日耳曼人。476年,日耳曼人得到了罗马帝国的底层民众的支持,团结一致,最终推翻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

在5世纪末,法兰克王国建立,在查理曼大帝的统治下疆域得以不断扩张,历史上称为“查理曼帝国”。在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陷入了混乱时期,到了843年疆域三分,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法国),莱茵河右岸的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形成德意志王国),中间部分长期为两国相争的地带。

到了919年,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德意志王国正式成立,德国历史真正拉开了序幕。

(二)神圣罗马帝国

962年,东法兰克国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称帝,1157年,开始有了“神圣帝国”的称谓。1512年,在科隆帝国会议后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称号,自此这一称谓开始成为官方名称沿用下来,一直到1806年。

神圣罗马帝国

这一时期需要提到的一个宗教改革家的名字就是马丁·路德。身为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的马丁·路德在1517年发起了宗教改革,提出以圣经为本、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在他的倡导下,德国开始了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和反神权的政治运动。这次的宗教改革推动了德国民众的反封建道路,对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在1524年,生活困苦的德国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农民战争。农民战争之后,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势力对峙,矛盾频发,不断恶化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

从1618年到1648年,在这场历时30年的欧洲国家混战中神圣罗马帝国可谓“功不可没”,同时作为主战场也战痕累累,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内势力分化,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外强中干,虚有其表。1806年,德意志南部、中西部16个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另建了“莱茵邦联”。同年,弗朗茨二世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被迫退位,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三)德意志帝国

18世纪初,普鲁士作为一个王国开始了崛起之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腓特烈二世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史称“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的统治者继承了父辈的霸气,自1740年继位后便带领着普鲁士东征西战,一步步迈入欧洲强权之林。两次西里西亚战争,对法、俄、奥等国的七年战争,腓特烈大帝步步紧逼,普鲁士迅速崛起。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德意志邦联成立,包括了奥地利、普鲁士在内的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这一联合组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是各自为政,自我发展。1848年巴黎爆发了二月革命,同时推动了德国各地的起义。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二

这一时期,又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俾斯麦信奉的思想是统一德意志要依靠“铁和血”,他的战争思维一开始受到了各方的激烈反对,但他仍坚持不懈,实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他打出“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号,对内武力镇压革命,对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奥、法之战,击溃国内外阻止统一的势力,扫除各种障碍,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出任首任宰相,史称“铁血宰相”。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继续推行“铁血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德意志在欧洲列强中的霸权地位。1882年,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以德意志帝国为核心。

(四)“一战”和“二战”

19世纪末20年代初,帝国主义列强间为了争夺霸权,矛盾激发,主要集中于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1914年,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德意志帝国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地位的大规模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各国经济遭受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德国作为参战国也是伤亡惨重,国内经济停顿,民不聊生。妄想速战速决的德国一度陷入胶着的战事中,士气低落。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作为战败国,失去了13%的国土,受到了严厉的经济、军事制裁。

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

“一战”结束后,德意志进入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历程。但好景不长,这一历程终止于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了一系列独裁统治。上台初期,希特勒大力发展经济,支持国内建设,承诺要让德国“家家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之后民众的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支持。这之后的希特勒在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开始了扩军备战之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德军在战争初始阶段采取“闪击战”,势如破竹,可谓一路畅通,接连攻占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又开始大举入侵法国。一个多月后,法国被迫投降。

1940年12月,德国入侵苏联。在此之前已经占领了14个欧洲国家的德国野心膨胀,妄图再次速战速决,这次却遇到了强大阻力。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惨败,叫嚣着要“三个月灭亡苏联”的希特勒终于尝到了战败的苦涩滋味,不得不改变了作战策略,由攻占莫斯科转攻高加索地区。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德苏双方都打得艰苦卓绝,这一战也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德国法西斯遭受了开战后的最严重打击。1943年2月,德军被苏联红军重创,不断败退。1945年4月,柏林战役德军惨败,苏军攻入了柏林城,4月30日下午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深远,改变的不只是德国历史,也影响了整个人类历史,涉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人文等方方面面,各国经济遭受破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五)战后分裂时期

“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美、英、法、苏四个国家成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德国。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起来,并于1949年5月23日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苏联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开始了战后分裂时期。

从1949到1961年,由于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等各种原因,每年都有大量民主德国的人逃往联邦德国,1961年民主德国建立了柏林墙,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人们西逃。不过,“柏林墙”自建成后,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诟病,被认为“违反人权”而要求拆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两德之间关系的缓和,在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下,“柏林墙”四周的紧张气氛也逐渐消失。1989年,民主德国政局发生变化;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辞职;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柏林墙”自由开放;1990年6月13日,“柏林墙”开始正式拆除。

(六)两德统一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举行民主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之后,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开始了统一谈判。1990年5月18日,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货币、经济联盟的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签署了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柏林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原民主德国14个专区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人民举国欢庆,自此,已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成为一个国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