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成/诗人为什么容易自杀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编者按:一位作家在楼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在所有人的阵阵惋惜声中,“为何诗人、作家纷纷自杀?”也成为了随之而来的一个尖锐而又使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有人认为,在一个文学与诗歌被迅速边缘化或沦为消费品的精神的“贫困时代”中,时代精神的贫瘠荒芜和真正诗人与作家作为当代人对其刻骨铭心的痛苦感受,是造成他们自杀的根本困境。也有人认为诗人之所以容易“自杀”是诗人被诗的情绪包围太久又在写诗进入一段时期时的幻觉引起。
诗人为什么容易自杀
文/余志成
一个诗人自杀了。又一个诗人自杀了。
许多朋友会不约而同地问:诗人为什么容易自杀?
这个也许诸多心理学家也未必回答得出来的疑问又一次出现在我眼前:自杀的诗人为什么这么多?
有一年去北京人民大会堂领一个报告文学奖,其间和北京的文朋诗友们分析诗人海子之死,我说当时海子的诗歌创作已进入一种极度状态,他手拿刚完成的一大叠诗稿无意识地出门了,他走过河边,便把诗稿一页一页洒向波光粼粼的河面,他继续向前,前方是星光下闪亮的铁轨,于是他大步来到铁轨旁。这时他听见了远方火车的鸣笛声,他把承载火车的铁轨以及枕木看成是一排黑白琴键,于是他趴下身子,用耳朵倾听美妙的由远而近的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他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此不再起来,更不会想到从此不能再拿起笔来挥洒诗篇。
当时北京的朋友哈哈一笑并不同意我的联想。于是,我只能举出我自己经历的一个例子:十几年前,我应邀在南京河海大学协助诗友通宵编一本诗选,大致编完后已是凌晨,我推开七楼的窗,看到窗外雨雾蒙蒙的清凉山公园,我写了一首题为《清凉山》的小诗:“告别熟悉的公路寻你/在茫茫的雨雾里/翻遍石头城所有回忆/轻轻折断的/那一声鸟语的诗韵/还锁在千年古井老僧已去/落叶犹存/留得好一份自在的安宁与你对峙久了/雨雾已散尽/唯有感觉薄如蝉翼/在无言的柔光下/腾空而起我本远离城市而来/终将远离城市而去”。早上,好客的南京诗友陪我去灵谷塔游玩,我登上顶层,当我发现一边是巍巍中山陵,一边下面是绿树成荫时,我情不自禁地有想跳到下面的绿色地毯去打个滚的冲动,随之我的脚已经往栏杆外跨了,好在身边的朋友及时发现了,马上拉住我问干嘛!被朋友一拉,我马上清醒了,当时确实吓出一身冷汗,我知道这是写诗进入一种状态后产生的幻觉。于是,以后的我好几个月里不再敢去碰“诗”了。
如果当时跳下去了,别人读了我的《清凉山》最后两句“我本远离城市而来,终将远离城市而去”,以为我一定是自杀,也可能举出一大堆或失恋啦,或对现实不满啦。其实,我确实没有一点自杀的念头。
但那天跳下去一定是必死无疑的,人们也一定会说上海一位诗人在南京自杀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诗人之所以容易“自杀”是诗人被诗的情绪包围太久又在写诗进入一段时期时的幻觉引起,如同屈原、李白,也如同俄国诗人叶赛宁以及美国女诗人希尔维亚·普拉斯等,跟有意识的自杀未必有关。
文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余志成,作家、诗人、记者,策划师。著有《散步森林》、《领导者星路》等。中际文化传媒首席执行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现代领导》杂志社策划部主任;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上海办主任。曾担任《建筑世界》、《环球市场》杂志主编。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投稿说明】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