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是用哪个地方的方言来演唱的?

不少人问我:“是不是澄海话很标准?潮剧是用澄海话演唱的吗?”
我被问得一头雾水,我自己是澄海人,也写过一本《澄海方言研究》的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但从来也没有提到过澄海话“标准”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产生呢?
其实,这是一种误会。澄海话被误认为潮汕方言的标准,有可能跟澄海籍的方言家及其研究成果多有关。第一本韵书式同音字典《潮声十五音》(汕头图书报石印社,1913)是澄海人张世珍编著的;第一本偏旁部首字典《潮汕字典》(汕头育新书社,1935),作者也是澄海人陈凌千。这两本字典加起来的发行量,不算盗版的,有75万册。解放后发行量最大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也是澄海人李新魁编著的。加上我这个澄海人编著的《新编普通话对照潮州音字典》,我们师徒俩的两本字典的发行量估计在60万左右。但李新魁老师和我的字典都用汕头话注音,不是澄海话。因为澄海建县较晚,人口也少。县城和周边地区有个明显的语音特点就是没有闭口韵尾[-m]/[-b],而潮剧中的唱腔和对白是有闭口韵尾的。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市区的方言点都有闭口韵尾[-m]/[-b]。
而“潮剧是不是用澄海话来演唱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则可能是因为潮剧演员中涌现出不少澄海籍的著名演员如洪妙、姚璇秋、郑健英、郑莎等等而引起的。据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潮语播音员中,以前也有一些是澄海籍的。但凭这个就说潮剧是用澄海音演出的,则肯定不对。因为这些澄海籍的著名潮剧演员,无论道白还是唱腔,都得学习和说好、唱好闭口韵尾韵母(潮汕话叫“合嘴”)。
根据我们对《明代潮州戏文五种》的词语和韵脚的计量分析,潮剧不是简单地用某一方言点的语音来演唱的。潮剧的产生早于汕头市话的形成,所以,不可能用今天的汕头市话来表演。潮剧中也没有出现现在的潮州府城话中最具特点的[iêng]/[iêg]、[uêng]/[uêg]等韵母,所以也不是单独用潮州府城话来表演的。 倒是,明本潮音戏文的唱词和韵文的韵脚很多都是与现在的揭阳音相同的。例如:
壮节丈夫谁得知(zai1),愿学温乔下玉镜台(tai5),神女嫦娥照见在目前(zain5)。(《荔镜记》第十九出)
绣厅清趣四边粉白无尘埃(ai1) ,好画挂二畔(bain5),花香毛人爱,珠帘五色彩(cai2),锦屏在绣厅前(zain5)。(《荔镜记》第二十一出)
翰徽埋名假作张生(sêng1),轻身下贱拜托红娘,即会合崔府莺莺(êng1),有缘千里终结姻亲(cêng1)。(《荔镜记》第十九出)
伞仔实恶持[koih8],葵扇准葵笠[loih8],赤脚好走动,鞋仔阁下挟[goih8]。裙裾榔衲起,行路正斩截[zoih8](《苏六娘》中林婆唱的“卜算子”唱段)
根据这些唱段,我们暂时做出两种推测:
一是五、六百年前的潮州方言的音系就是这样的,没有[oin]韵母,而有[ain]韵母,“畔”音[bain5],“前”音[zain5];“持”这个词也叫做[koih8],而不是现在的[kioh8/kiêh8]。
二是,改编剧本的和“教戏”先生(导演)都是揭阳人,而在500多年前,与现在一样的揭阳口音已经形成。
当然,这只是根据戏文材料做出来的推测,没有关于明代的编剧和导演(教戏先生)的记载,也没有明代潮州方言的其他资料可以做印证,尚不能作为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潮剧基本上是以潮州府城音为主要音系来表演的,但回避了潮州音的最明显的特征音韵母——潮州府城话的[iêng]/[iêg]、[uêng]/[uêg]、[iêm]/[iêb]等韵母,换成了跟其他方言相同的[iang]/[iag]、[uang]/[uag]和[iam]/[iab]韵母。然后,还参杂了揭阳话的一些特点。
当然,我们也可以有另外一种猜想,500年前,潮州府城话根本就没有[iêng]/[iêg]、[uêng]/[uêg]和[iêm]/[iêb]韵母。
那么,问题就简单得多了,可以说是基本上就是按照潮州府城话演唱的。
这篇文章只是我这个潮剧的门外汉就潮剧的道白和押韵提出来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文章还只是提出问题或者说假想,没有结论,目的在于向潮剧行家们请教,也希望听到微友们七嘴八舌的热烈讨论,说不定还能因此而引起你对潮剧的兴趣呢!
【说明】本文照片资料来源于百度。套图照片为著名儒丑方展荣大师剧照。
【延伸阅读】
1、潮汕话,究竟还能讲多久?
2、潮州九县,县县有语
3、方言俗语:潮人的草根智慧结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