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就凭一幅画独步千载

《国家宝藏》节目中,哪件文物最火?
估计是《千里江山图》了。
艺术大V陈丹青2015年曾录过一档讲艺术的视频节目叫《局部》,第一集就是《千里江山图》。
2017年9月至12月,故宫博物院搞了一场“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就像当年展出《清明上河图》引发“故宫跑”一样,这次展出再次出现“故宫跑”,排3、4个小时的队,就为了看几分钟《千里江山图》。之后又有无数微信公号为《千里江山图》鼓与呼。
当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把这幅传世之作请出来后,《千里江山图》更是屌炸天了。

《千里江山图》为什么这么火?怎么就成了“900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陈丹青说,“这幅画像个巨人,孤零零站在历史上。往前看,《千里江山图》可说是隋唐五代山水画百科全书式的总结。往后看,是元明清三代文人山水画百科全书式的大辞典。”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你看过《千里江山图》,不管是真迹还是印刷品,最吸引眼球的肯定是:
颜色。
铺陈在名山大川上那张扬又华丽的蓝绿色扑面而来,色彩斑斓、金碧辉煌,令人震撼!
其实这种大青大绿的金碧山水,是隋朝的展子虔开始搞的。
展子虔的山水画,开辟了墨与彩相结合,就是所谓的“墨上刷色”的着色法。同时他还在以前石青、石绿这些颜色之外,加入泥金,让山水画色彩变得更加艳丽。所以被叫做“金碧山水”。他的《游春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青绿色调交织,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以致于徽宗皇帝看了之后,直接在这幅画旁边写上他那标志性的瘦金体,“展子虔游春图”。

展子虔山水画的用色,启发了后来唐朝的画家,唐朝的山水画开始大量使用青色、金色。“青山绿水”成为唐朝的流行色。古代所说的青色,色相范围比较广,从紫色、绿色到蓝色都有,于是唐代绘画颜色都是奔放艳丽,也造就了大唐的绚丽多彩、雍容华贵。
唐朝把这种金碧山水推向巅峰的,是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
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把颜色玩出了多种花样。画中的松树,松树树冠用石绿,松针用石青。在绿色山林中,掩映的是红色回廊。

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也是绘画高手,传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皇幸蜀图》就是他画的。

而比较确定出自李昭道的是《春山行旅图》,在这幅图的上部中央,宋徽宗赵佶又用瘦金体写下九个字:
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图。
李氏父子的金碧山水,色彩张扬,真正体现出了贵气、霸气。
展子虔发展起来的金碧山水,经李氏父子发扬,成为后来帝王和贵族画家们深深喜欢的画法,因为这种山水画色彩艳丽,颜色“浮夸”,最适合歌功颂德,最能表达祖国江山一片大好的繁荣景象,成为唐宋时期山水画的主旋律题材。这也难怪徽宗皇帝不断在这种金碧山水画上题字,可见他是爱这种风格爱得深沉啊!
《千里江山图》,直接继承了金碧山水的风格,但它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以赭石色为底色衬托,用墨色勾勒山和树的形状,再加石青、石绿、土黄渲染。
要知道,石青、石绿都是矿石中提取的,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比如石青,大致分为回青、滇青、沙青、藏青、泥青五种。要制作石青,就得把矿石捣碎,用砂锅煮一个小时,在煮的时候,会泛起泥沫,要用勺撇出,随煮随撇。煮完后,等干了用乳钵研细,然后再煮。煮时仍会泛起泥沫,随泛随撇,直至不再泛泥沫为止。等色彩够鲜明了,冷却后,把水滤掉,再兑入清胶水,用力搅,搅到泛淡灰蓝色为止,这样就得到深浅不同的四色(青粉、三青、二青、头青)。而且煮石青用的砂锅,必须是内壁有酱色瓷釉的,像那种里面粗糙无釉,是不能用的。
工序这么繁琐,所以这种颜料是很贵的。但《千里江山图》用起这些颜料是毫无顾忌,在绢上反复地染,一次二次地染下去,一直染到色彩饱足为止。也正是石青石绿的层层叠加,形成了《千里江山图》大青大绿的磅礴气势。所以有观者看了这幅画之后,说“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金碧辉煌’”。
颜色之后,最吸引人的就是:
技法。
中国水墨画中的点、染、皴这些技法的精髓在《千里江山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山石的画法是先用墨线把山的轮廓勾勒出来,然后再填入青色颜料进行染色。但是这种笔法立体感稍差。
五代时期,出了一个画家,叫荆浩,他发明了一种山水画新技法,直接把山水画带入一个新阶段。所以,中国的山水画也被分为:五代以前和五代以后。
荆浩发明的这种新画法叫:皴擦法。
就是用干毛笔蘸浓墨,在纸上擦出一些阴影,使山石看起来更厚重,更有立体的感觉。于是山石的纹理就被表现出来了。
皴擦法也成为断定中国山水画年代的重要依据,有皴擦的是五代之后的,没有皴擦的就是五代之前的。
《千里江山图》学的是唐代的金碧山水,但在技法上没有完全照搬唐代绘画那一套,而是把荆浩开创的“皴法”,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千里江山图》中那种纹理明显、走向清晰,层峦叠嶂、绵延千里的青山。
混合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小斧劈皴而画的山
除了把中国水墨丹青技法的精髓全部用到画上之外,《千里江山图》还有一个让人惊叹的特点。那就是笔法精密,细节完美,点画晕染一丝不苟。
整幅画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还有在行旅、幽居、捕鱼、观水、游玩的众多人物。虽说小人儿如豆大,树枝细如发丝,景物繁多,但画中看不到一丝含糊,就连栅栏门都一根根仔细画了出来,每个细节都堪称完美。

最令人叫绝的是那延绵不绝的水波纹,虽说李思训在《江帆楼阁图》中细细地画出了水波鱼鳞纹,但《千里江山图》中的水波纹,一画就是好几米。

这些没有十足的细致、耐心和毅力,单凭过人的才华是画不出来的。
水波纹都好几米,所以这幅画又一个令人震撼的就是它的巨幅尺寸。
《千里江山图》宽虽然只有51.5厘米,但是长达到1191.5厘米。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也不过528.7厘米。
(请将手机横过来看)
就这样,《千里江山图》以五代北宋全景式构图,画出了一幅恢弘巨作,青山绿水,染天染地,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千里江山美如画”。
在这幅画的卷后,接了一段题跋,是元代著名书画家溥光和尚题写,他说“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就是说,这个溥光和尚看这幅画看了一百多次,看一次,服一次,什么北宋的著名画家王诜,南宋的著名画家赵伯驹,要看了这幅画,也只有一个服字。所以这幅画,在古今山水丹青中,当然是独步千载。
陈丹青也说:
“你看《千里江山图》的开阔,开阔得非常具体。如果把这幅画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都是细节。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你去看看,找不出一幅画能够收纳这么多自成格局的景别。而每一个景别,有这么多详确动人的细节。”
所以,这幅画,秒杀自唐代李思训以降所有擅长青绿山水的大师们。
什么人能画出这么牛的一幅画?
在这幅画的卷后,有一段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跋文是这幅画的第一任主人蔡京写的。从这段跋文,我们可以看到,这幅画是一个十八岁叫希孟的少年画的。这个十八岁的少年,最开始在当时的宫廷画院学画,画了几幅画献上去,都不怎么样。但作为书画大师的徽宗皇帝从希孟的画中看到这个少年是有灵性的,就开始亲自教他画画。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点,希孟画技迅速提高,然后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画出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宋徽宗看了这幅画之后,非常高兴,这时他心里可能在想:“终于有人画出了我大宋朝光华灿烂的江山盛迹了!”后来,宋徽宗在政和三年(1113)四月,把这幅画赏给了宠臣蔡京。
不过蔡京这段跋文,只提了作画者的名,没提他的姓。而且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在画完这幅画一年半后,就悄然去世,史籍中没留下任何记载。所以这幅画是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用生命画成的。
但他的姓,仍没有记载。一直到清代,一个叫宋荦的收藏家写了一首论画的绝句,诗云: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于是第一次明确希孟姓王,叫王希孟。
后来,乾隆皇帝编纂《石渠宝笈》,再次记录: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定为上等。
于是,坐实了画《千里江山图》的那个十八岁的少年叫:王希孟。
王希孟怎么就能画出这么一幅独步千载的画呢?
这里面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天才。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既有渺远辽阔的格局,又有微妙细腻的内心,所以他才能站在高处,以傲然的姿态俯瞰这“千里江山”。
二是勤奋。画一幅近12米的长卷,每一笔都一丝不苟,如果只有天才,没有勤奋,可能早把人磨死了。
三是有一个非常牛的导师。王希孟有天才、又勤奋,如果没有宋徽宗的发掘,把他的天赋激发出来,可能也画不出这幅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所以,这个勤奋的天才王希孟虽然只活了二十岁,但却凭一幅画,让人记住了千年,可能还会让人记住一个又一个千年。
阅读其他文章:
越王勾践剑是如何炼成的?
都强调素质教育,来看看古人的素质教育重点是什么?
维密秀台上那些内衣裤,在古人那里是什么样的存在?
不了解天文,可能古诗文都读不懂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本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