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纸上神游,四月里来读书天

小长假,如果没去旅行,就窝在家看美剧、翻杂志、听音乐、读书,也是惬意的。趁着假日,选一些这三个月读过的杂志、书籍分享给大家。
这些书和杂志,大部分是从一月到三月的旅行中买来的,它们多多少少可以弥补那种身在此处,心在彼处的遗憾和雀跃。
毕竟,阅读即是旅行,阅读让我们走得更遥远……
?Apartamento十周年纪念刊

我十分喜爱的西班牙杂志《Apartamento》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从最初的小众独立杂志到如今创造出自我的鲜明风格,这本半年刊没有显示疲态,反而在这本2018年的十周年纪念刊里一路高唱着生活的歌行板。行云流水,富有文学性的采访和深入不同居所中的人物,他们就是各自生活的灵魂中心。

这期杂志,我喜欢的两个采访故事:一是位于美国纽约Fire Island的由一对gay couple经营的Belvedere Guesthouse for Men,前因后果之间带我们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代纽约的gay scene。华丽乌托邦的居所,成全了各种出逃与自我的空间,采访配合了杂志好朋友Wolfgang Tillmans的主题摄影。具有voyeurism味。

第二是杂志倒数第二则采访,来自纽约的画廊策展人Maureen Paley,她为我们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伦敦art scene,以及她推荐了不错的音乐清单,都可以是我的精神补给。我喜欢她的生活哲学,离不开城市,但也必须时刻逃离喧嚣,所以选择住在离伦敦不远的Brighton附近的Hove,讲真,她拥有海景的house真是太美了!

本期我喜欢的访谈还有Joseph Holtzman和他的同性伴侣在纽约附近的Camp Nest,一处洋溢着文学与艺术,非常“坎普”的Guest house,在这篇访谈中,作者和Joe谈论了很多文学家,包括格特鲁德·斯泰因,普鲁斯特,映照着我正在翻译的那本书,这真是很奇妙的阅读体验。此外,纽约作家Gay Talese的访谈也很有风格,是我喜欢的作家,他本身也是一位非常具有风格的绅士。

当我今年一月在曼谷新开的日本书店买到这本十周年特刊的时候,内心激动。我记起去年在成都和《Apartamento》的总编Marco Velardi,创意总监Nacho Alegre的见面,我们坐在無早书店的咖啡馆聊了很久。此刻,再看到Nacho与Marco写的刊首语,他们在刊首语里讲到,“从20岁早期步入30岁中期的十年,我们面对人生的很多转变,这些转变让我们懂得了我们每个人所定义的成长和成人的意义”。
去年在成都,和《Apartamento》的Marco和Nacho见面聊杂志
我觉得十年就是一个commitment,我从这些采访人的故事中愈发觉得经历和成长才是最珍贵的,因为有了这些,我们以此抵抗了时间的侵袭和自我的衰老,所以,十年的《Apartamento》还那么年轻!
?MacGuffin No.5

第五期《MacGuffin》,以The Cabinet为主题。壁橱、收纳盒子,甚至是一个硕大的空间都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Cabinet。围绕着这个主题,这本我喜欢的荷兰独立杂志又带我神游了历史和世界。

人类文明和艺术史总是充满了玩味和各种可以被思考的空隙,《MacGuffin》乐于在这些空隙间里去填补没有被我们察觉的那些细节,这是《MacGuffin》这本杂志最有创造性和最有趣的地方。

以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推文介绍这本半年刊杂志,《MacGuffin》每次围绕一个事物,从这个事物:object,本身出发,不断延伸,去谈到和这个事物相关的设计,人事,趣闻,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生活中的充满意义的东西。《MacGuffin》无疑是一本非常执着,甚至是有点执拗的,带有craftsmanship性格的独立杂志。制作这本杂志的人自动沉入每次所选的object之中,层层挖掘,抽丝剥茧,使杂志本身成为一个带有“社会学”,“人类学”特征的书本记录。当我抵达纽约的第一天,我就跑去我熟悉的杂志铺,买了这本《MacGuffin》。
?Article No.10

《Article》是一本地道的英国杂志,每次封面男星都拍得很美,配色简洁又时髦,富有设计感,但它又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时尚杂志。每次都采用裸书脊装帧,更像是一本精致的图书。这是我在纽约买到的第十期杂志。

本期杂志回顾了曾经在英国流行文化领域造成巨大影响力的杂志《The Face》,邀请了一些和这本杂志相关的从业人员为我们讲述了各自的回忆。阅读这本杂志让我相信,杂志依然是美好的存在,它是可以让青春和梦想肆意挥洒的一个美好的媒介。电视和广播也许更加多元化,融合了视听艺术,报纸又不够立体,我反而觉得杂志是可以将多元文化溶于一炉的媒介。这是我在阅读《Article》的时候忽然感知到的。

《Article》的文字并不好读,它太英国了,这是主编故意要造成的一种阅读效果,要从中彰显英国文化的一种偏执。所采访和涉猎的专题也是和英国密切相关的,所以它是一本帮你快速走入英伦文化(时尚、设计、亚文化)的杂志。通过阅读第十期的《Article》,我了解了曾经经典的时尚设计师Katharine Hamnett,已故英国美食作家Elizabeth David,她真是把美食写成了文学和生活,让当下汗颜。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采访了帅气的艺术品买手Nicolas Campbell,通过他的讲述,我得意窥见当代艺术圈买卖中的各种不平衡性和利益的非理性。艺术圈也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但是Nicolas Campbell说如果把他放进Prada的秀场,他根本挑不出一件别人认为时尚的衣服来,艺术圈和时尚圈其实非常不同!
?Margiela:The Hermès Years

这本书我一直想买,错过了几次都是因为怕行李超重,这次在纽约买的书和杂志不算多,这本是最重的,但死活都要扛回来!而且是在MoMA PS1的书店买到的,作为一个Martin Margiela迷,拥抱这本清朗自持的画册,阅读岁月里的讲述,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在没有了Martin Margiela的日子里,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收集所有的访问,纪录片,出版物,去各地遇到关于他的展览,像是一个患上了收纳癖的人一样,因为如果没有Martin Margiela,现在的我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我的审美都会不一样吧,我要感谢在青春期遇到了Martin Margiela!

当Margiela为爱马仕效力的年代,我觉得他重新定义了巴黎的布尔乔亚精神,他让这些穿着爱马仕的女性尊贵,但又无拘无束,非常潇洒,简约浪漫,来去如风,那就是爱马仕最轻盈,最仙儿的时代。

Margiela:The Hermès Years的展览今年移师到了巴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该是计划去巴黎看展了!
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

此前,还向大家推荐过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6+安特卫普时尚》,大家不妨可以放到一起来阅读,书中还有难得一见的Martin Margiela的清晰照片。
?Sceen’ry No.4

《Sceen’ry》是2016年在澳洲诞生的独立杂志,以旅行者姿态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在领略当地的醉人风光之际,带领读者走进富有本地特色的设计餐厅,酒店,商店,领略人文和认识一些住在当地的有想法,有梦想的人。每期杂志分为分六个板块,从“About ,Stay,Eat,Meet, Shop,See”六个点去呈现编辑关注的城市的不同层面。

最近买了第四期,选取的城市是巴黎!读了这一期,我又了解了一些近几年在巴黎开出的设计酒店,咖啡馆,餐厅,生活杂货铺,我觉得我心里又默默列出了一个清单,想去一一拔草。我喜欢《Sceen’ry》的风格,轻松又清爽,非常舒服的排版。读完这一期杂志,我深刻共鸣着关于巴黎的一种美好:即是每一个区的居民的粘合性都非常强烈,这也是巴黎有意思的地方,让巴黎的每一区都保持了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东方游记
作者:[法] 勒·柯布西耶

上周我去作家翟頔的工作室录了一期节目,她推荐我看这本《东方游记》,她说这简直是她的枕边书。本书是20世纪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逝世前要求再版的最后一本书。1911年5月,柯布西耶开始了他为期五个月的东方旅行,历经东欧、巴尔干、土耳其、希腊和意大利。此书便是这次旅行的记录。
我认为,同样是一位旅人,我们在体验异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旅程中寻找内心的落脚点。我特别喜欢柯布西耶的文字,我觉得他如果不是建筑师,他一定会是一名了不起的作家。阅读书里优美独特的语言,我就能感受到在路上的那种心情:兴奋、热烈、偶尔的沮丧。在此次旅行之后,柯布西耶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从他对帕特农神庙精细的素描就可以看出他后来从事建筑不是偶然的。可以说,本书是柯布西耶早期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后来一系列成就的一个出发点。

“从我们的阳台望出去,越过小田园绵延而下的柏树林,看得见黄金角。在那下面,斯坦布尔投下一道宽宽的影子……”我越来越沉迷于具有文学性的旅行随笔中,因为我也在此找到了旅行治愈内心的深意。
?The Happy Reader No.8

第八期的《The Happy Reader》虽然是2016年秋季刊,我2月在纽约的杂志铺买这本过刊全因为本期的谈话主角的是我喜欢的女演员Kristin Scott Thomas!这本“快乐读者”杂志一直就是我的旅行读本,因为它十分轻巧,容易携带。
带着这本杂志,坐上了从纽约开往波士顿的火车。阅读Kristin Scott Thomas的采访,分为两部分,分别在她生活的两个城市:伦敦和巴黎,分两次完成。这是一次谈论Kristin Scott Thomas的阅读的采访,通过她的讲述,我开始去了解美国女作家Lydia David,真的很喜欢这个可以用几个短句子写出一篇小说的女作家,非常犀利,非常有深度,我在纽约的书店找到了Lydia David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也强烈把这位女作家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阅读就是这样奇妙的过程,我通过阅读《The Happy Reader》,获得更多阅读的可能性,就像一段旅程,它们环环相扣,紧密交织。此刻,我看到火车窗外的海和海边的小镇,犹如电影《海边的曼切斯特》里的景致,尽然一模一样!
火车窗外,由波士顿返回纽约,2018年2月
?Call Me by Your Name 英文原版
作者:André Aciman

我先看了电影,再读原著,有时候感觉是豁然开朗。如果你可以阅读英语,一定要阅读原著。作家AndréAciman把男主角的内心挣扎,描写得入木三分,那是电影无法超越的一种文字描述,有时候读起来,尽然是惊心动魄的。我觉得,电影确实没有小说精彩,我更愿意认为电影是另外一个本文——电影更为优美,更为青春,更具有一种钢琴曲般的凄美。

小说以文字的巨大帷幕让我深陷一种叙述的快感,欲罢不能。读到这本小说的开头,我就被AndréAciman的文字吸引,我相信,他是强大的文字讲述的高手!
“Later!” The word, the voice, the attitude.
I’d never heard anyone use “later” to say goodbye before. It sounded harsh, curt, and dismissive, spoken with the veiled indifference of people who may not care to see or hear from you.
It is the first thing I remember about him, and I can hear it still today. Later!
我好喜欢这几个连续使用的词:harsh,curt,dismissive,严苛、草率、轻蔑——这真是一个相当吸引我的小说开头!那日我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书店,翻开这本书,读到这一段话,我立刻停不下来,被《Call Me by Your Name》的文字吸引!
△如果要推荐中文翻译版,
我只推荐台湾麦田出版的这本
这几个月里,我还读了一些其他的书和杂志,就不赘叙了。好书太多,时间太少。当七十岁的女导演许鞍华被问到如今觉得遗憾的事情时,她回答,有太多想读的书却没有时间读。有一次看《Fantastic Man》杂志采访热爱阅读的男士,他给出一个方法,可以同时阅读好几本书,你只需要每天分配半小时给不同的书,床头摆放好几本书,同时读,读到一些读不下去的书可以立即放弃,读到一些引人入胜的则可以持续下去,似乎是一个关于阅读的精挑细选的好办法,你可以试试哦。
撰文/ 书本旅行摄影:张朴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LEAVE A MESSAGE
告诉我,分享这个假期你读了什么书
留言区见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平台ID:张朴好时光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张朴,作家,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在BBC实习工作。出版文集《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仿佛,一场告别》。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