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利|聂来敬与电影红高粱《大文坊》第三十期(总167期)人物坊

微旬刊《大文坊》第三十期(总167期)
目 录
童 雪:窗外(卷首)
杨成钰:仓央嘉措,在最美的风景里遇见你(散文坊)
阿琪阿玉:阳光之诗(诗歌坊)
林 仑:终南山·连载(小说坊)
邢苏辰:外婆家的草垛(童话坊)
胡艺顺:胡艺顺书画欣赏(书画坊)
郭宗利:聂来敬与电影红高粱(人物坊)
雨 虹:信息之窗

提到电影《红高粱》和张艺谋、姜文、巩俐,国人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然而,说起本部影片中唯一的一名潍坊籍演员,也是唯一的一位上了演员表的业余演员聂来敬,人们知晓得就不那么多了。他除了在潍坊文艺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外,业外人士知其者不是很多。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题部编导张飏来高密拍摄《红高粱--山东高密》专题片时,专门去聂来敬家里进行了采访。当年4月,该片在《走遍中国》节目分上、下两集播出,其中下集里用主要篇幅介绍了聂来敬。后来,高密电视台又数次重播了该片。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因此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不久前的一天,笔者经与聂来敬联系后,专程去他家进行了采访,从中了解了一些《红高粱》拍摄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管弦乐奇才聂来敬
聂来敬,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人。说来也是沾了高密这块灵秀之地人杰地灵的光,家处高密北乡的聂家庄,不但拥有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聂家庄泥塑”,而且有一个在山东省闻名遐迩的管弦乐人才,他就是原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聂来敬。
聂来敬1943年出生,1963年参军入伍后在部队文工团演奏管弦乐(师傅马德鑫是全国锁呐大王)。1970年转业后到高密茂腔剧团工作。1987年春,经解放军文艺界人士介绍,聂来敬被著名怪才奇才张艺谋相中,走进了他所执导的首部电影《红高粱》剧组。
经过在部队文工团7年的磨练,聂来敬在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使用上近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什么笙、笛、筲;什么锁呐、双管、大号,他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昌潍地区组织的多次文艺汇演中所演奏的锁呐独奏均荣获一等奖,被人们誉为“昌潍地区第一锁呐”。 1988年参加高密县首届音乐、舞蹈、曲艺、戏曲大奖赛,他演奏的锁呐独奏《锯大缸》和双管独奏《江河水》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后来的这些年,他多次参加高密市和潍坊市举办的民族管弦乐演奏比赛均荣获大奖。
天姿聪颖的聂来敬,不但在管弦乐演奏中技高一筹,屡屡获奖,而且对打击乐器也情有独钟。他自己制作了一个打击乐演奏综合系统,该系统不但可以敲鼓、打锣、拍闹钹,还可以击打皮锣、手锣和堂鼓。手脚并用,上下齐动,一个人就能操作武场全套乐器,并且还可用嘴吹锁呐,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八大忙”。笔者在聂来敬家里采访时亲眼目睹了这个系统。当时他正在对其进行修理,修好后他给笔者作示范敲打了一阵,直让我听得看得如醉如痴,佩服得五体投地。途经此地路过的人们,还以为这里在上演一场大戏呢。凡是看过他演奏的人们都说:看聂来敬的这套武艺真是一种精神享受。聂来敬也对自己的这套乐器备加爱惜,经常在下乡演出时使用,每次都吸引了众人关注和好奇的目光。
张艺谋选中聂来敬拍电影
张艺谋当时挑选管弦乐演员进剧组有4个条件:(一)年龄在40岁以上;(二)身材要瘦的;(三)会吹奏多种乐器且技艺超群;(四)有舞台演出实践经验。张艺谋专程赴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选人时,团里的锁呐大王马德鑫向他推荐了家在高密的聂来敬。让他到高密找聂,并说他要的4个条件聂都具备,只要找到他事情就好办了。
来到高密后张艺谋几经周折找到了聂来敬。见面后经过一番交谈和现场演奏,发现剧组定的这4个条件聂来敬不但全都具备,而且他还多次参加过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具有较为丰富的演出实践经验。他还是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比张艺谋原来想象的还要满意。就这样,聂来敬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被张艺谋选中走进了《红高粱》剧组。
张艺谋让聂来敬在剧中扮演“大兄弟”的角色。该角色在酒作坊和颠轿的几场戏中有好几分钟的镜头。虽台词不多,却是影片中的重头戏。聂来敬在剧中既吹笙,又吹锁呐和大号,使他所掌握的十八般武艺都派上了用场。
颠轿场面是电影《红高粱》中最为精彩的一幕重头戏,也是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段华彩乐章,被电影界专家视为中国电影中的一段传世之作。至今30多年过去了,它仍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场戏的成功,与聂来敬那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精彩表演是分不开的。他那淋漓尽致的表演,让张艺谋和剧组人员不由自主的鼓掌叫好。张艺谋为能找到聂来敬这样的人才兴奋不已。
聂来敬及其家人对《红高粱》的贡献
自打被张艺谋选中进了《红高粱》剧组那天起,聂来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影片的拍摄中去。从拍摄前的各项筹备和道具制作,到实际拍摄参加演出,他都操心费力,忙前忙后。可以说,除当时县里宣传文化部门进行的一系列强有力地后勤保障工作外,聂来敬和他的家人们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更使得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如此顺利和得心应手。他被人们视为除县里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和联络协调工作的人员之外的第二个“后勤部长”。剧组的人们都为聂来敬及其家人为《红高粱》剧组所做的贡献啧啧称赞。
根据剧情需要,演员们在拍摄中需要穿着棉裤,聂来敬就找到自己所在村的乡亲们联系洽谈购买。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艰苦,老百姓家里要做一件新棉裤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人们都不想卖。聂来敬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终于动员了二三十户群众各家拿出一条棉裤来。由于大小不一,不能全部合体,并且有些又破旧了,聂来敬就让妻子一件一件的进行缝补和改制,白天加晚上连续忙活了好几天,终于缝改好供演员们穿用。
影片中有一场日本鬼子逼迫老百姓糟塌自己种的大片红高粱的戏,这是个大场面的镜头,摄制组动员组织了数百名群众演员上阵拍摄。这些群众演员们要穿当时条件下的破旧衣服。当时,剧组带来了一些收购的服装,一是由于数量不够;二是缺少补丁。于是,聂来敬又在社会上购买了一部分,并让妻子和母亲联系了一批家庭妇女连夜加班缝制补丁,只几天时间就把数百件服装缝补好,保证了剧组按计划拍摄。
女主角巩俐在剧中扮演的“九儿”,结婚时要穿一件大红袄,聂来敬就请他母亲缝制。为了让这件服装符合当年农家妇女结婚穿用衣服的花色和样式,他母亲就参照自己当年结婚时穿的一件大红袄手工缝制了一件,巩俐穿起来既合身合体,又附合剧情需要,令她十分满意。“九儿”要骑用一头小毛驴,聂来敬就动员说服了哥哥,把他们家的一头小毛驴牵到剧组让巩俐骑用。巩俐穿上大红袄,骑上小毛驴,得意地对聂来敬说:“还是你聂师傅办出事来合人心意。”后来,在高密拍完外景后要赶赴宁夏银川拍摄时,别的道具都能带走,唯独这头小毛驴带不走。然而,在数日的训练和拍摄过程中,已经与小毛驴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女主角巩俐,临走时动情地抱着小毛驴的头依依不舍地说:“小毛驴,要是你能和我一起去银川多好啊!”她拍打着小毛驴的头,流下了深情的泪水。剧组赶赴银川后因剧情需要,还要骑用小毛驴,聂来敬就同导演张艺谋和道具师雷晓刚及巩俐一起,专程去当地的一些村庄精心挑选了一头与原来用过的那头颜色模样个头体格都十分相近的小毛驴,供巩俐拍摄时骑用。
影片拍摄期间,根据剧情需要,有一场男主角姜文被剃成光头的戏。然而,当时剧组内的全部人员中,没有一个人会使用过去山东农村的老式剃头刀的,张艺谋找了几个人没有一个敢上阵。后来,他找到了聂来敬。聂在此之前的若干年间,经常为村里的老少爷们用这种刀子剃头,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便爽快的答应了。因为剃头这个镜头是真剃实拍,不是闹儿戏,不能重复第二次,必须一次成功。张艺谋问聂来敬:“怎么样老聂,有把握吗?”聂来敬充满自信的说:“没问题,实拍吧!”一次拍摄完毕,百分之百成功,张艺谋又放下了他的一件心事。围观的演员们都对聂来敬的手艺赞不绝口。制片主任李长庆对聂来敬说:“老聂你真是好样的,干什么都行。”
这里尤其要提到一件事,那就是根据剧情需要,拍摄中要用到一辆解放前山东老百姓们使用的木制独轮车。副导演杨风良和道具师雷晓刚找到聂来敬,要他帮助解决。这在建国已经近40年的1987年,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里去找这稀罕物呢?山东老百姓们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末就逐渐使用上胶轮手推车了,谁还能留到今日呢?为寻找这样一件木制车辆,聂来敬白天晚上马不停蹄地跑了高密县的数十个村庄也没能找到。后来,他又去平度县奔波寻找了五六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在平度县万家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了一辆解放前用过的保存完好的木制独轮车,为剧组解决了一大难题。为此,张艺谋十分欣喜,他感动地对聂来敬说:“老聂你真棒,你帮了我的大忙,我代表剧组全体人员感谢你!”后来,剧组在高密拍完外景赶赴宁夏银川继续拍摄时,因还要出现木制独轮车的镜头,就将这辆车买下,随剧组一起带到了银川。电影拍完后,这辆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独轮车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收藏。
近些年来,聂来敬已退休。回忆起过去的这些往事,他动情又自豪地说:“能够走上电影《红高粱》剧组,是我一辈子的一笔精神财富。我这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跟张艺谋有缘分。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我,我竭尽全力帮他操办和演好《红高粱》。有了他的提携帮助提高了我的知名度,我也为《红高粱》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拍摄《红高粱》时用过的那把笙,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纪念吧”。
采访快要结束时,笔者在跟聂来敬交谈中了解到,退休后的这些年,聂来敬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办了几期管弦乐演奏培训班,培训了一批管弦乐演奏人才,将自己从事了40多年文艺工作的经验传授给了年轻一代。他组织成立了一个与电影《红高粱》名字相同的鼓乐班“山东高密红高粱鼓乐班”,自任班主带领着他这些年来所带出来的管弦乐演奏人才,周游于高密周边的胶州、诸城、安丘、昌邑、平度一带,上山下乡为老百姓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红白喜事,家宴堂会,老人庆寿,开业典礼以及民族管弦乐培训授课等等。今天的聂来敬,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已年过七旬,上了年纪,但体格很好,健康开朗,心情舒畅,生活得很充实,也很自在。他说他还要为发展高密文艺事业,特别要为繁荣高密的管弦乐演奏,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郭宗利,1952年生人,笔名果实。高密市作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政工师。高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高密市莫言研究会理事。作品散见于《文学月报》《齐鲁文学》《风筝都文学》《海岱文学》《三贤文学》《高密文联》等十余家文学刊物和《潍坊日报》《半岛都市报》《今日高密》 高密新闻网等,其中《电影红高粱采访记》获高密市2009年度“五个一”精品工程奖。

新疆名酒展示
亚麻籽,健康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