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浅谈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

目送读后感

   现在是2019年8月25日21时27分,教室中空调的凉气渗人,头顶的白炽灯在窗外的黑暗中撑起一片明亮。读完了第287页,我合上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目送》封面的上好似画着一片模糊的翠柳林,浅绿与深绿交织成一张粗布。
 
  这本书我记得是父亲几年前买的,本来是他准备与我一起培养阅读习惯来读的书,但是他很忙,没有我这样多的时间沉浸在阅读中,所以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父亲有没有读完。军训前整理书包时,我准备带几本书在军训后的晚自习读,看到家里茶几上的这本《目送》,我顺手装进书包。龙应台这样的有名作家我早有所耳闻,但我竟然没有拜读过她的文字,实在是惭愧。
 
   以前我在诗词大会的选手陈更微博上看到,有位作家说:“小说讲故事,散文见人心。”《目送》的扉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这一句话很打动我的,这是一本可见儿女之心的亲情之书。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的《目送》可能会是我学习或者走过的人生之课,毕竟每个人的父母都会由年轻逐渐衰老。想起自己面对父母的唠叨时的不耐烦,心中确实十分愧疚,自己明明不想如此,可还是……
 
 《目送》前半部分主要是在写龙应台自身的一些经历吧,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与朋友、或是日常的琐事。而后半部分更多是在写她的父亲。这两部分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写到关于父亲的文章中,龙应台更多喜欢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来叙述。从父亲的年迈写到死亡,写着自己作为子女的种种“失职”。写下上一句话时我恍然觉悟,这是她对自己的苛责啊!难道真的是她不孝吗?完全不是,只是将过往的不完美放大,心有愧疚之意。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说过这样一句话:“儿子,这是我第一次当父亲。”没错,我们那个人不是第一次当子女呢?如何能够尽如人意?我有很多愧对父母的时候,对母亲叮咛的不喜,对父亲严苛的不解……高中三年我会在宝鸡中学度过,离家更近,能见到父母的时间却更少了,因为只是全日制的学校。夜深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我想到三年后会去另一个城市上大学、工作,似乎父母是真的会不断目送我的背影渐行渐远。就像书中所说:“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每一本书读完都会给我的内心一次震撼,真的是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才会有的突如其来的沉重感,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这本《目送》更是如此,提前看到别人身上上演亲情的悲欢离合,我的心中便愈加明晰:一定要让自己与父母之间喜多忧少,聚多散少,否则几十年后的我会愧对这一晚的顿悟。
 
 上一次我写一篇名为《我读林清玄》的读书笔记,是折服于他对事理的明晰与感悟之深。而这一次我为心中浓醇的亲情写下这篇文章。爸爸妈妈,我会慢慢来,在未来那条一个人行走的路上。

作者简介:Augenstern 张智栋,生于2004年4月,初中曾就读于宝鸡市第一中学,现就读于宝鸡中学,是高一新生。虽一心向往理科的严谨,但也喜读书运动,被同学认为很“文艺”。虽无法洞破世俗,却也有些独到见解,喜欢话语的“陌生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