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是多少(一寸欢喜)

一寸是多少
有一天,我一个同学发了个朋友圈,说他打算做一个直播,跟人分享“装配式建筑”的问题。
我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装配式的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他这分享仿佛一阵及时雨。于是我赶紧问他,他很干脆的回复我,自信满满,却又轻描淡写:
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读书人,果然还是那种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的模样。
装配式的风刮到杭州的时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做设计了,加上做设计的时候也没做过装配式建筑,也就没有去深入了解,更提不出很深刻的问题。
不过,虽然没吃过猪肉,好歹见过猪跑,因此大部分原理还能看懂,实际做项目时,我倒也没遇上多少障碍。
如果真的有障碍,那也把障碍从设计转移到施工了,消灭于无形中。
房产这个行业里,施工是比较靠下游的产业了:
投资搞错了,利润算不下来,降成本,施工过程去解决。
设计大问题不出,小问题难免,改图纸太麻烦,怎么办?施工过程去解决。
房子不好卖,怎么办?把样板做出来,展示出精湛的工艺工法打动客户,施工过程去解决。
施工环节变成了垃圾桶,而且都还不分类。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现场工人挣最少的钱,干最脏的活儿,挨最深的骂,抗最大的压。夏天冒着烈日,晒得黝黑,冬天顶着寒风,冻得发抖。
他们脾气暴躁,异常狡猾,能偷工减料绝不苦干实干,这样的基本功可不是一天练成的。
你唱歌、打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想精益求精,人家锄禾日当午、工地浇筑混凝土“冬干三九、夏干三伏”是为生活所迫,本质上就不同。
施工质量差和工人工资低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好像在问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据说是为了解决工地上工人日渐稀少的问题,政策上开始实施装配式——我说的装配式指的是混凝土装配式,钢结构、幕墙、轻质隔墙因为施工相对难度不大就不需要讨论了。
时代变化太快,前一刻剩下的人还想着人少了,是不是话语权更高一点、工资也要加一点,后一刻却被人早早摸清了自己的小九九,给抄了后路,或许话语权不仅没有增加,而且不学习新技术,反而会更小。
以人的数量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农耕时代1.0文明的事儿,现在据说是2.0甚至是2.5时代,人多力量不一定大。
装配式说来就来,一点征兆也没有。早些时候新闻上说长沙有家公司,研发装配式,“一天造几层”,打破了“几天造一层”的思维。但是,长沙毕竟是一家以娱乐为主的城市,所以在没有真的造起来之前,这就是个娱乐新闻。就在大家的将信将疑的时候,项目烂尾了,新闻被证实为“娱乐新闻”。
虽然他们的房子是没造起来,但是装配式的风却刮了起来。就像猪真的遇到了风口,这家公司也慢慢的飘起来。大概我们不喜欢猪的外形,所以嘴头很硬,贬低他们,不屑于他们走在了舞台中央,但事实上也要反省自己,得承认和佩服猪寻找或者创造风口的能力。
2017年吧,我遇到了第一个装配式项目。
前面的工作都一样,只有到了开始深化的时候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到底要不要做装配式?
第一个吃螃蟹,万一被螃蟹扎到嘴了呢。虽然土地出让时规划条件的确写了,可写得很模糊,设计依据也不清晰,况且谁来验收也不知道。

几乎就是凭着道德来决定干不干。
事实上,开发商有时候也流着道德的血液。
既然这是未来的趋势,迟早要面对的,没必要躲着,别人能干,我们怎么就干不得了,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活儿。
施工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来了。
装配式建筑里需要考察装配率,可是装配式毕竟不如现浇的牢靠,所以大家选择对结构影响最小的构件做装配式,也就是楼板。
为了设备走管线,一般是把楼板分上下两层,下层预制,约70mm厚,上层现浇,60~70mm厚。
理想状态是这样:

预制板边上会有钢筋,需要伸入到周边的梁里面去。可是如果两边都有梁,而且梁钢筋已经绑扎好了,根本就放不进去。

其实问题有很多,都被我们解决了,只是到这个问题时,一直都百思不得其解。
问设计,设计说这个问题施工去解决。这回答和多年前一样。我忐忑不安。
问施工,施工说,这问题好解决。——果然,高手在民间,我低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最终我抱着无限崇拜的想法到现场去学习,发现民间高手真的很爱吹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乱做”,把钢筋全都给掰弯了,胡乱的插入周边梁里,不满足设计的要求。
无知者无畏。

失望而归。
四年过去了,我又遇到了装配式项目,再一次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到现场的时候,发现没有任何改善,还是把钢筋往下掰。

你不可能说这违反了规范,让工人拆了重新安装。
因为你即便重新安装,还是这个样子,源头上就没解决。
虽然我相信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但我仍然担心,真的有一天,房子晃动的时候,现场的装配式房子能否经受住考验。
毕竟,实验室里的数据是在理想状态下做出来的,在现实中常常会被打脸。
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连鲁迅先生都说:
则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因为我怕我直播听不懂,所以后来当面跟他学习了一次。
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后加一段斜向钢筋与原底板钢筋相连。

我当时的感觉他就像哥伦布,他问我如何把鸡蛋立起来一样,我跟个傻瓜一样一筹莫展,而他则稍微敲破了一点,就把鸡蛋立起来了。
既然整体式的方案解决不了,那干吗不分成两部分呢?
不过,我根据我的理解,问了一个问题:
分成两部分后,能保持和原来一样的力学特性吗?
看上去后加的钢筋外侧的混凝土强度不够,一旦崩坍了,那预制底板就算是和现浇板脱离了。
他坚持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面对我的质疑时说,那脱离了也没关系,本来也是允许脱离的。
我可就不同意,说,你按照连接的方式来设计构造,结果脱离了,那就违背了最初的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他当然能做到虚怀若谷,即便我的意见谬以千里,略加思索,他觉得我的质疑也有几分道理,这个方案确实需要改进。
后来我俩又进行了好一阵子的讨论,想想怎么样才能既实现设计意图,又能方便现场施工。
靠劳动人民去摸索肯定是靠不住的,劳动人民摸索了几千年也没摸索出现代科学技术,即便人家已经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可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天天摸着石头过河。
最后,我们居然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问题讨论好了我们就闲聊,聊怎么去推广,聊能不能靠这个挣钱,那些搞互联网的弄个APP就算是创新,能挣到钱,我们这样的革新怎么就不行呢?明明我们这个更有意义,谁稀罕那些啥用都没有的APP啊。
不过他倒是很坦然说,唉,能挣到钱最好,真的挣不到,也就算是为行业做贡献了,毕竟也是解决了问题啊,反正也没饿着,我们这辈子再怎么挣钱,也挣不成亿万富翁啊。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旷世奇才,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星揽月;有些人是天才,扮演者巨人的角色;但绝大多数人就是些普通人,只能给巨人塞一块垫脚石。
但,这又怎么样?So What?
我就想起我同学他安徽老乡胡适的一句话: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又一寸的欢喜。

一寸是多少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