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韵飘香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烛 韵 飘 香
——献给我的老师李继业
文/舒正
电网检修,临时停电。一枝红色的蜡烛静静地立在案头上,为我照明。
蜡烛燃烧着,烛泪一滴一滴地流淌。它流多少泪,就释放多少光明;把光明全部奉献了,它也就消失了。但是在它原来站着的地方,却留下一颗鲜红的心。这颗心,简单,纯粹,执著,送给人们的,却是一种深深的感动。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所以,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蜡烛。我曾经被蜡烛照亮过,也照亮过别人。对于蜡烛的精神,亲历过,体会过,品咂过。蜡烛燃烧——释放——消失;教师树人——结果——无悔。相似。然而这却是一条神圣的心路历程,因而千百年来,以其奉献的无私执着,精神的难能可贵,一直被人们赞扬着、讴歌着。
我的老师李继业就是这样一枝蜡烛,他一生都在燃烧、放光,照亮了一茬又一茬学子,在他的身上,释放着蜡烛浓浓的馨香。
李继业是我中学时的生物老师。那时,他还年轻,经常穿着一身黑色或蓝色的服装,整洁而干净。走起路来不紧不慢,迈着标准的方步,一副标准的教师形象。给我们上课的时候,手端教案,庄重地走上讲台,将手里的东西往讲台上一搁,眼睛注视着坐在台下的我们,温情中不失严肃,严肃中隐含着慈爱。随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下要讲的题目,漂亮的粉笔字,洒脱,大方,遒劲,优美。接着,倏地回过身来,放出一双炯炯有神的目光。接着,许多新奇的知识就从他的嘴里流淌出来:地球上,水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的面积,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鱼类,虾类,水草,还有美丽的珊瑚树,海底,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陆地上呢,则有着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植物,森林里,鸟兽成群……台上讲得有声有色,台下听得如痴如醉。宇宙的奥妙,大自然的神奇,动物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知识汇成的泉水,汩汩地流进我们的心田。于是,同学们便希望这节课能够再延长一些。
整整一节课,老师一次也没打开过教案,也没看一眼教科书,对他来说,教案和教科书似乎只是一种装饰,他的大脑便是一个知识的海洋,需要时,就会“哗哗”地淌出来。一节课,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双睿智的眼睛,就足够了。其时,他将标准的普通话与恰到好处的手势配合在一起,演绎着一次次生动、美妙。哦,世界多大啊!多美啊!课后,同学们议论着。从此,大家喜欢上了生物课,对老师也就自然崇敬起来。须知,那时的生物课是副课,任课老师向来是不被看重的。
有一次,李老师叫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细胞,当时,这个学生可能正想着别的什么。于是,他边走边思考着,慢慢地蹭到讲台上,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拿起了粉笔;可是当他闪开身子的时候,黑板上却出现了一个圆圈儿,样子很像一颗鸡蛋。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但是老师却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在他画的“鸡蛋”旁边,简单地勾勒了几笔,就画出了一个正确的细胞图形,然后让这个学生把两个图形比较一下,看看自己画的那个错在哪里。那位同学看了一会儿,默默地点了点头。可以看得出,他很感动。直到现在,老师画的那个细胞,还在我的脑子里完整地保存着。
李老师讲完课,一般要求学生们默读或者朗读课文。这时,他便点出一个学生的学号,让这个学生把课文朗读给全班学生听。我的学号是二十号,常常被老师点到。每次他一叫:“二十号!”我便马上站起来用心把课文读好。对我的朗读,他常常很满意。于是,我便常常朗读课文。时光过去了几十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老师经常让我读课文,其实是在送给我学习和练习的机会,现在我普通话所以讲得还算流畅,与当时的朗读有很大关系。每每回想起这些,内心都会涌起一种感动。
我走上文学的路以后,凡是我的作品,李老师是一定要看的。看了以后,便对我说,素珍,你的文和你的人一样,总是柔情恋恋的,一副慈母心肠,怎么连一点“钢”、“铁”的坚硬都触摸不到呢?我笑着说道,老师,我一辈子都是这个样子了,现在能变得了吗?再说,您不也一样吗?一辈子谦虚、谨慎、沉稳、正统,能改变得了吗?呵呵呵,他开心地笑了。是的,老师的潜移默化让我终身受益。为人师表啊!
李继业是我的生物课老师,也是丈夫读高中时的班主任。丈夫常常回忆起他中学时代与老师之间的一些事情。做班主任的李继业,经常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早晨,学生们还在睡梦中,他就拉长声音喊道:起——床——喽,六点半喽——用这样一种方式,亲切地“叫醒”同学们,音调像从父母嘴里流出来似的。丈夫学着老师的声音,像讲故事一样,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听。接着又告诉我,那年他高中毕业时,学校动员学生们上山下乡,形势闹哄哄的,大伙儿的思想很不稳定。就在这时,李老师却让丈夫到一趟办公室,说有一张上大学的推荐表让他填,他欢喜莫名。谁知到了办公室,老师没拿出推荐表来,却让他坐下,耐心地对他说,现在,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停课了,你上哪儿去读书?所以要稳定思想,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回乡以后,切记一定要继续学习,为将来做好准备。这时,他才知道,老师原来在做他的思想工作。丈夫在学校里一直是好学生,在正常情况下,是完全可以走进大学校门的,谁知,生不逢时,居然赶上了那么个年代。老师怕他想不通,就通过这种方式安稳他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许多事情都淡忘了,唯有老师的“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的教导,始终铭刻在丈夫的心头,鞭策他发奋学习,最终通过国家成人自学考试,拿到了大学文凭,成就了一番令人瞩目的事业。
最让丈夫刻骨铭心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生和老师们之间相互贴“大字报”。其中丈夫所在的高中十八班贴出的第一张“大字报”就是针对他的,题目是《揪出我班的小吴晗xx》,“罪名”是经常晚上在宿舍不按时休息,给同学们讲“牛鬼蛇神”的故事。这的确是事实。那时,学校分农村班和城市班,丈夫所在的十八班是农村班,刚刚入学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对学校的情况不甚了解,对学校、领导和老师没有什么可“揭发”的东西。于是,便整天东游西荡地“逍遥”着。百无聊赖时,同学们就让他讲故事。丈夫看得书多,古代“四大名著”早在上高小的时侯就读过了。所以就在宿舍里给同学们讲;这一讲,便讲成了班里的“小吴晗”。吴晗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尤其对明史有着独到的研究,“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就被作为“邓拓、吴晗、廖沫沙资产阶级‘三家村黑店’”的主要成员“揪”了出来。现在自己成了班里的“小吴晗”了,这还了得!丈夫十分害怕。然而写“大字报”的人却在“顺藤摸瓜”。这个“瓜”便是李继业老师。他们说丈夫是李继业老师树的学习上的“黑尖子”,还不遗余力地推荐、培养他入了团,一时间,“火烧李继业”的“大字报”贴了满满一墙。但是李老师却很坦然,他说,我是很看重xx
的,那是因为他学习好,在班里表现好;至于他讲的那些故事,那看怎么看,课本上不也经常选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吗?丈夫听到这些话以后,非常感动。但李继业老师却因此而受了不少磨难。
几十年前的校园生活,几十年前的师生情谊,几十年后,在一瞬间又浮现在眼前,让我们好激动,丈夫眼里则闪着泪花。
这一年,李继业老师担任了县教育局长。期间,他不惜身体付出,经常到乡间学校去调查,向上面争取了许多经费,他用这些经费建设新校舍,添置教学设备,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全县教育事业面貌一新。
恰在这时,集宁、张家口、呼市等许多地方,都邀请他去更高的学府教学或任职,但是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一颗热爱教育的心,就驻足在这里。有光,有热,有雨露,花,自然开放得好。那些年,全县每年走向区内外的大中专学生都达到一百多人。李继业老师这支蜡烛,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心灵,也照亮了商都教育事业的春天。
对丈夫,李老师始终关心着。当丈夫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老师还像当年做他的班主任一样,教导他要多为乡亲们办好事。他相信,凭借丈夫的智慧、能力和才华,一定会把商都的事情办好。听到社会上对丈夫有什么反映,他马上找到丈夫了解情况。如果他确实做得不对,就提出严肃的批评。丈夫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把一片爱心播洒在家乡的土地上,得到了老百姓的赞扬。李继业是我和丈夫永远的老师。
李老师不仅是我和丈夫的老师,也是我两个女儿和女婿的老师。孩子们的中学时代,正是商都教育事业的鼎盛时期。这一年,我的大女儿笑囡考上了大学,李老师特意来祝贺,叮嘱女儿,上了大学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有些学生,一上大学,就放松了自己。在学校不要提起自己的爸爸是什么职务,要依靠勤奋学习和良好的品德,在学校和社会上自强自立。老师的一番话,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李老师是我们全家的老师啊!
到外地工作后,我和丈夫每次回到故乡,总要去看望老师。逢到这时,老师便乐呵呵地说,你俩又看我来了。接着,把我们让到沙发上,夫人王凤娥赶忙给我们端瓜子,找糖果,进来出去的,忙个不停,老师则开始为我们泡茶,然后颤抖着双手把茶杯端到我们面前。渐渐地,杯里的茶水,由清变绿,由浅变深,由淡变浓,开始散发着浓郁的茶香和诱人的光泽,我忽然想到,这茶水的变化,多像老师的人生历程啊!
老师见了我们以后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谈国家大事,讲家乡的建设与发展,谈自己的退休生活,话语滔滔不绝。老师虽然退了休,可仍然闲不住。他说,自从离开工作岗位,还真感到有点不适应。以前忙惯了,现在忽然闲下来,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总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可是做什么呢,那就整理像片吧,要不就看看报纸,侍弄一点花草、养养鱼。我抬眼一看,可不是么,屋里,客厅正面摆着一个鱼缸,几条金鱼在鱼缸里悠闲自在地浮游着。向阳的窗户前,姹紫嫣红,大大小小的花盆占去了一大片地方,花草高矮错落,红绿相间,生气勃勃。其中,一株高大的扶桑,艳如云霞,执着地拉动着我的眼球。我禁不住站起身来,走到花盆前,仔细地欣赏起这些花来。看着,看着,由不得说道,老师还很会伺弄这些花儿呢。我是学生物的,对它们的习性还是熟悉的么!老师说。哦,这就是我的老师,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特长,设计着自己的晚年生活,让它充满色彩和情趣。我端详着眼前的老师,当年,他教我生物课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多好的年华呀。如今,岁月已经在他的发丝上镀上了一层银白,身体也比先前消瘦多了。日月沧桑,不知不觉地已经把他磨砺成了一位老人。心里顿时生出许多感慨。不过,老师把一生的精华都滋育了他的学生,这丰硕的成果,给了他精神上的补偿。这不,现在老师依然精神矍铄,一副老教育家的模样,依然以一身正气引领着他的学生们。这枝蜡烛依然在燃烧。我的感伤的心即刻亮丽起来。
后来,李老师又干起教书育人的老本行来,担任了“红太阳学校”的校长。照理说,老师工作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可是,对他来说,清闲似乎是别人的事情,与他没有什么关系。除此以外,闲遐时间,还写出二十多万字的回忆录和随笔。不久,我便拿到了这些书稿,那是老师专门寄来让我和丈夫看的。书稿扉页上清晰地写着——
“逝去的沧桑,演绎的是风雨的历程。激荡的恋情,凝固的是汗沃的桃李深情;捧着它,走出平淡的人生,谨将它,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哦,这无疑是一段心语,一位教育家发自内心深处的心语,平凡中,隐含着灿烂的人生价值和浓郁的桃李情感,让人可敬,可佩,可赞,可叹!
捧着厚厚的书稿,看着照片上老师双鬓的白发,我的心在颤动。这是老师毕生的心血和成果总结啊!从中可以看到共和国一代知识分子执着的奉献精神!我决定为老师写一点文字。于是,当即拿起笔来。就在这一刻间,心头忽然燃起一枝蜡烛,烛泪和着我的脉流涌动着,散发出缕缕馨香,我的脑海里马上跳出四个字来。哦,那就把这四个字作为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吧!于是,我当即在稿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四个字:烛韵飘香。
写毕,抬头远望,我仿佛看到远在家乡的老师,身板依然挺立,目光依然温情而有神,依然像蜡烛一样平静地燃烧着,释放着光明。渐渐地,这光明化作一朵朵芬芳的玫瑰,艳艳地簇拥在老师的面前……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舒正 ,原名冯素珍,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散文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大多在《人民文学》、《十月》、《散文》、《散文海外版》《黄河文学》《北京文学》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以及《内蒙古日报》、《草原》、《西部散文家》、《鹿鸣》等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主要作品有《舒正散文》2部,《绿色情缘》获内蒙古最高文学奖第九届“索龙嘎”奖。主编《里快文学作品评论集》。《里快文学作品评论集(草原卷)》2部。
【投稿说明】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