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探索者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探索者
——序李战民《那路?那桥》
文/董邦耀
伴随着2018年第一场俏梅的瑞雪,李战民《那路?那桥——交通文学作品选》的书稿,和着幽幽梅香,飘向我的书桌。
细读他的书稿,我没有惊异,只有惊喜。因为,我深知他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是一个坚强的跋涉者;在求知的路上,是一个顽强的探索者,他努力与付出收获的是令人喜悦的成就。多年来,李战民在各类各级报刊发表消息、道讯、杂谈、评论、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三百来万字,作品获奖四、五十次,出版散文集《远去的村庄》。这为他创作交通题材的文学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几年前,他的文集《远去的村庄》出版时,他就说,“从现在开始,准备出版一套个人文集。”这让我看到他创作的雄心,也让我体会到他创作的韧劲,现在,我手中的这本书稿,正是他即将出版的个人文集《且行且歌第四辑?那路?那桥》,这部作品以点带面地构筑了李战民忠于文学、忠于交通文学的形象。
上世纪60年代初,李战民出生在“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沣河东岸的安丰村,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曾有辉煌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发迹于周原的周人在文王时代,便将国都迁到了沣河流域,建立了新的都城——丰京,留存的文王灵台遗址及唐代在此遗址建立的平等寺,便是幼时李战民常去玩耍与发古幽思之地。这里,人杰地灵,贤臣雅士,枚不胜举,以张光辅、张纯为代表的长安籍宰相就出了65个,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许多长安籍的杰出诗人王昌龄、白居易、颜真聊、杜牧、韦应物等,均名传千古。就连他的村子,也关联着历史名人,建于唐中和年间的安丰村,也是唐末河东节度使、后唐庄宗李存勖,为纪念他的父亲安丰侯、后唐太祖李克用修建的安丰祠堂而得名的。
生活在这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早已深深地植入李战民的心田,故此,他的创作总伴随着立德、立功、立言的影子。18岁那年,他从家乡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学校,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1981年,他回西安进入一家国有企业,虽然学的是理工科,却从1986年起,做起了从学生时代就憧憬的文学梦,先后走过许多单位,从事党务、宣传、编辑记者、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岗位几经变化,对文字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其实,他与交通的故事自小就在心中萌生。李战民上小学的时候,村上还没有通往西安的公路,为了开通来往西安的公交车,李战民的学校组织小学生为修建公路去砸石头,他亲眼看到同班一个同学的父亲,为修公路运送石料,连人带拖拉机翻进了沟里。李战民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修路的重要和艰辛,希望以后能为故乡的公路建设尽点心,出点力,这为李战民后来爱交通,写交通,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了解一个人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在我与李战民十多年的交往中,他优秀的品行促使我们由朋友变为知己。他对生活挫而不馁的坚毅态度、对朋友诚恳宽怀的君子胸襟,以及对人对文严谨认真的做派深深地感染了我,由此我进一步认识到,写作其实是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提升与完善的过程,李战民的写作正是对这一价值观的践行。当时,在陕西交通作家行列里,李战民是熟谙多种文体写作的多面手,他先后所担任邮电部西安微波设备厂宣传处副处长、厂报总编辑,《陕西商界》杂志主编、《方圆管理》杂志总编,西安MBA学会副秘书长、省职工作协理事,多家非公有企业品牌顾问,乡村旅游策划专家等职务。他的工作与生活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字,或者说,他的人生走向被文学情结所牵引,这促使他在多元的时代语境下,保持了“初心”,保持了创作者的高贵心灵,也让他成为令人钦佩的“杂家”。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陕西高速》杂志编辑部时,编辑部因工作需要,招聘了一位中青年编辑,他正是李战民,因为待人热情忠厚,处事干练稳重,他很快成为了融洽编辑部“老中青”关系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他勤学好问,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了许多公路交通知识与公路建设的专业术语,很快由门外汉成为了行家里手。他在业务上帮助年轻的编辑,是大家可信赖的“老大哥”,同时,他为我这个主编“老汉”分担了很多工作,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中的许多重大活动和事件,我大都委派他去独立完成采编任务,他出手迅速,笔法独到,文风活波,立意深刻,并多次获得“陕西省好新闻奖”、“优秀副刊奖”和“陕西交通好新闻奖” ,很快成为了《陕西高速》杂志的骨干之一。
读李战民专门为高速人创作的交通文学作品,首先给我一种亲切感,文中的主人翁,大多都是与我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一线拼打多年、再熟悉不过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白应贤、王登科、王东耀、杨荣尚、栾自胜、王航、杨国强、张永刚、张宏江、高贵轩、赵洁、郭海瑞、陈三民、王立仪、刘晓春、杨华林、蔡鹏宏、李岩、石杰荣、赵存饶、李昕等等,他们为陕西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岗位上,舍小家为大家,都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每个人都有许多“舍己为路”的感人故事,再由李战民“有血有肉”的讲述出来,除过真实可信,细致入微,动人心弦,还让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钦佩。
纵观李战民的交通文学作品,恢弘、大气、灵动、活泼,有精神、有思想、有文采、有真情。他擅长报告文学,并“以旁观者清”的创作姿态,真实地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筑路人的生活,富有艺术创造性,形象性,抒情性。值得关注的是,在写作方式上,他还采用了消息的“篇幅短小,文字简洁”,通讯的“观点鲜明,真实具体”等优点,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部分作品,他通过“散文式通讯”的写作思路,表现手法多样性,使他的报告文学写作样式兼收并蓄,别具风格,写出了对高速路的情和爱,读后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李战民的作品以小情怀大格局,读后让人胸怀开阔,精神愉悦,《两千公里的歌》《大山的呼唤》《秦巴飞虹》《得陇望蜀筑通途》……这些作品描摹了陕西高速公路建设的大手笔,也以文学的方式凝聚了陕西交通精神,读来令人叹服、欢欣而悸动!
李战民写人,有细节,有个性,有真情,有原型,真实可信,感人至深。比如作品《白应贤:为高速集团提速》中写到:“在2006年2月17日,掌舵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之后,面对数千名职工、数百亿资产的大型国有企业,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长一段时间,白应贤经常凌晨三四点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白应贤一个月九上黄延线”。《以路为笔写忠诚》里的“好班长”杨国强,为不影响他的工作,与家人“约法三章”。《激战明垭子》中的党委书记彭海启,每次联欢必唱《父亲》《母亲》《妻子》这三首歌,多少思念、多少愧疚、多少无奈,都在这一声声的倾诉中。这些细节的动人之处不是人为拔高,不是光辉形象的塑造,而是把他们当作普通的、有血肉情感的人来写,挖掘他们身上闪光的感人点,读来令人难忘。
李战民写人,更是在写家国情怀。在他笔下,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专家教授等“粉墨登场”,他们是平凡的筑路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英雄,陕西高速1000公里、2000公里,……5000公里,都饱含他们的辛劳、汗水和热血。这些建设者群体是陕西交通精神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也是一次文学的印证和呼应,他们昂扬的脊背与奉献的热望在这里得到美的回馈,令人激奋。《情满巴山汉水》里的王航:“把所有问题自己扛。”一位项目管理人员说:“看到自己亲手建成的路,交给别人管理,就像看着自己从小养大的姑娘,嫁到了别人家。”……这情,这景,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李战民这些年就像个孤行者,在人生之旅一直在跋涉,在前行;在文学的海洋一直在遨游,在眺望。他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离开高速公路行业这几年,他竟依然热爱着这个行业,依然挚爱着高速人,他用真情写出他心中的高速人,高速人也在他的书中读懂了他。
他的作品,不仅对交通文学创作者有示范作用,也具备重要的陕西交通信史意义,因而,我向李战民致敬,向《那路?那桥——交通文学作品选》的出版,献上真挚地祝贺!
是为序。
2018年1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原为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977年以来,文学作品和征文等获奖百余次,出版报告文学集《长安飞虹》(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艺出版社),个人文集《浅海掬浪》上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大道撷英》(太白文艺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阳出版社),主编出版报告文学集、画册《龙脉天路》、《情铸生命线》等,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投稿说明】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