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开国大典》的命运

油画《开国大典》是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在1953年创造完成的历史画卷。它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个永恒的历史时刻,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的光辉形象和新生共和国的蓬勃朝气定格在这幅油画中,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民族特色,堪称中国油画艺术的杰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幅再现历史风貌的杰作在诞生后的20多年中,却随着当时中国政治风云的变幻经历了诸多坎坷,前后修改了三次。
1953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高岗和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饶漱石反党篡权的阴谋暴露,党中央及时察觉并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和揭露。第二年,董希文先生对《开国大典》做了第一次修改,将原先站在画幅左侧党和国家领导人群像里的高岗抹去,原来的位置用一盆鲜花代替。1959年,这幅修改后的《开国大典》收藏进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并被邮电部作为纪念新中国10周岁生日而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的图案。该邮票后来被评为“新中国三十年最佳邮票。”
(高岗的位置变成了一盆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家的政治生活完全背离了常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196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下,董希文先生于1972年违心地对《开国大典》进行第二次修改,将站在前排第二位的刘少奇形象从油画中去掉,将站在后排的董必武移到了刘少奇的位置。
(前排刘少奇的位置换成了董必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拨乱反正”的政治路线,有关方面决定恢复《开国大典》的原貌。然而,《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先生已于1973年去世,无法亲笔修改,临摹修复工作由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先生主持。经过修改,真正体现董希文创作意愿,尊重历史事实的《开国大典》终于重现。
现在,三次被修改过的《开国大典》画幅均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
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说明。
发表于《联合日报》)1998年10月2日文史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