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中敏先生专辑】纪念一代宗师任中敏先生逝世廿九周年(下)

纪念一代宗师任中敏先生逝世二十九周年(下)
编者按:12月13日是著名学者、教育家任中敏先生(1897.06.06—1991.12.13)逝世纪念日,值此任先生仙逝29周年之际,本公众号分上下两期推出1992年2月由任中敏先生治丧委员会编纂的《任中敏先生千古》纪念册的部分内容,以缅怀先贤,寄托哀思。
接过生命的火炬
——悼念先师任中敏教授
王小盾、李昌集
业师任中敏先生离开了我们!
先生应该是没有带着遗憾走的。九十五岁的高龄,世上能得此天赐的人并不多;数百万字的传世之作,世上能这样将生命的结晶永留于人间的又有几人?
然而,先生自己却并不满足。记得今年夏天,当我们去探望先生时,先生曾浩然长叹:“天不假寿,天不假寿!若我年青十岁,尚可再干一番。”先生此次染病的当天,曾在书房中默默长坐,抚摸着心爱的书桌,仿佛有种灵感让先生向他的事业告别。
先生终于走了。他走得并不仓促,他是完成了自定的人生使命后告别他的人生的。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先生致力于词曲的研究,《散曲丛刊》《新曲苑》的编著开辟了近代散曲学的里程;五十年代,先生以“唐艺发微”的系统工程,开创了“唐代音乐文艺学”的崭新领域。先生的学术研究都是开拓性、创造性的:《教坊记笺订》以精湛的考证启动了唐艺研究框架的建立,对研究唐代音乐、伎艺“颇开门径,不啻锁钥。”(《教坊记笺订·唐代音乐文艺研究发凡》)《唐戏弄》《唐声诗》《敦煌曲校录》《敦煌歌辞总编》《隋唐五代杂言歌辞集》等一系列洋洋巨著,将唐代音乐文艺作了科学的、严谨的研究和整理,展现了唐代音乐文艺的生动、立体的历史面貌。而先生开创的系统的“音乐文艺学”学科,则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先在研究中立足事实,全面占有资料,不囿成见的科学创造精神,则永远是后学治学的表率。
先生是应当感到欣慰的。先生的物质生命虽已了结,但先生的学术生命却会一代代传递下去,永远不会终结。先生生命的火炬应当由后学高高举起,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去印证先生的永恒?让时间、让历史去做出庄严的回答。
愿吾师安息!
任中敏先生传略
中国唐代音乐文艺研究宗师、著名词曲学家、教育家任中敏,名讷,字中敏,取《论语》“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早年治北宋词、北曲,故自号“二北”。又办学二十年。解放后,从事隋唐五代音乐文艺研究,乃名“半塘”,“塘”,叶唐,自谦半个池塘,而非全唐。
任中敏1897年5月7日(农历)出生于扬州一商人家庭。父亲名学恭,字守谦,早岁为盐商雇员,后自营盐业。母亲顾氏竹筠,亦扬州人,共生子十人,任行六。
任六岁读私塾,继读小学。1912年考入常州第五中学,与瞿秋白、李子宽等同班,且相处甚密。任为学生会理事。1915年娶妻严氏淑英。1916年冬,任参与学潮和李子宽、钱乃安等一道被开除。翌年转入扬州第八中学。夏季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与张太雷同期。是年丧父丧妻。1918年夏弃工学文,与同乡朱自清一同考入北京大学,朱在哲学系,任在国文系,与罗常培、张煦同班。其志趣在词曲,得到吴梅的赏识,第三学期遂专学词曲。1919年,任和同学一道参加“五四”运动,围攻赵家楼,并于天安门被捕一夜。
1920年,任中敏北大毕业,于扬州、南京等地教书,继于上海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1年续弦,妻程氏德平。1923年,寓居苏州吴梅先生家,尽读其奢摩他室词曲珍本,积累资料与心得甚丰,于词曲研究乃大有进。继而转向南京龙蟠里江南图书馆,苦读半载后回扬州牛录巷故居,以三千银币广收图书,于“从此读书写字”的“感红室”潜心研究词曲。1925年在广东大学任教一学期后,应上海民智书局之聘任编辑,并由经理林焕庭介绍加入国民党。
1927年4月,任应胡汉民之邀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8月,任回上海民智书局,翌年,复赴宁任胡秘书,时胡为立法院院长。1929年冬,胡蒋内讧,被迫离京,任亦去镇江,受镇江中学校长之职。1930年与妻程氏协议离婚,娶妻王志渊,王毕业于上海美专。是年10月,任编著《新曲苑》34种由中华书局出版。31年1月,编著《散曲丛刊》15种亦由之出版。2月,任著《词曲通义》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自此,任决心弃政从教。时值“9·18”事发,全国掀起抗日浪潮,任以镇江中学一校之尊,支持学生游行请愿,查封日货。每日清晨顶着寒风,率全校师生跑步出操,面北高呼“一切为民族”的校训。又亲自撰文《革命与反革命》而得罪江苏省教育厅周佛海和地方反动势力,被迫辞职,镇江中学亦被改为镇江师范。其后,任以“志愿师”立誓,任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生活指导主任兼教国文。1934年应胡汉民之请赴广州协办仲元中学(仲元,即邓仲元),为教导主任。翌年,胡逝世,任亦离粤于上海大夏大学执教半年。随后,在南京栖霞山创办汉民中学(以纪念胡汉民之名)。1937年秋,开学两周,淞沪失陷,日寇逼近,任率五百师生西撤,一路艰辛,途径豫、鄂、湘、黔,最后抵广西桂林,于穿山脚下筑舍建校,并增设小学部。汉中在桂林颇负名望,任作为校长,主张从严治校,要求学生“严格考试,严正做人”,“聪明正直,至大至刚”,“清白鲜明,临难不苟,刻苦耐劳,牺牲奋斗”,“永怀斡地排天事,各要千锤百炼身”。任还提出“抗战不胜利,不吃白米饭”。他每天同学生一起用餐,糙米青汤,从不特殊。他对教师说:“在学生面前,我愿意是冬天,而你们应该是冬天。”事实上,任不仅亲自关怀过众多生活困难的学生,还以开明的态度允许进步团体活动,曾亲自保护过进步师生。因此,汉中后期的很多学生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1944年9月,日寇又逼,任率全校师生五百余人避入黔东榕江,抗病灾,抗凶顽,抗洪水,抗饥饿,课业不辍,经年始还,无一伤亡。46年任不愿重新登记注册而自动脱离国民党。在桂期间,任与柳亚子、梁漱溟、李济深、唐现之等过往颇多。1949年,桂林解放,汉中被军管,军代表见任中敏廉洁清正,治校有方,遂改变停办决定,改名为桂林市第一中学,并欢迎任中敏回校继续任校长。此前,任已离桂赴渝,一度以卖薰豆、为人刻印写字为生。
1951年,经西南统战部介绍,任中敏入成都四川大学任文学教授。54年出版《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校录》。55年肃反受审查。57年被错划为右派。58年《唐戏弄》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署名任半塘。61年《教坊记笺订》由中华书局出版。文化革命期间,受到冲击。75年恢复工作。
1978年,任中敏被调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兼职研究员,继续从事敦煌歌辞的研究。1980年,任回到故乡,任扬州师范学院教授。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并招收三届博士生。是年,出版《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该年,不幸跌断髋骨,卧床数月,竟又扶杖而行。87年,《敦煌歌辞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90年,《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由巴蜀书社出版。并有一生学术总结的论文集《回甘集》即将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同年11月7日突发脑溢血,救治无效,于12月13日16时45分逝世,享年95岁。
任中敏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其拓荒垦宇之论为学界所敬仰。他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
一、关于词曲研究
1.主张词与曲合并研究,确立散曲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任在《词曲通义》指出:“词曲同为合乐之声文,同有由诗由词蜕化递变之历史,体调则小部分相同,大部分相类。”“词与曲合并研究,乃益得词之用;曲与词合并研究,乃益得曲之体。”任从源流、体制、牌调、音谱、意境、性质、派别诸方面对词曲比较研究,获得对曲的新的体认,确立其与唐诗宋词并肩的文学地位。吴梅最早将词曲引入大学课堂,任中敏则最早开垦了散曲研究的处女地,奠定了近代散曲研究的基础。
2.对词律、词乐的探讨。任认为:“律者,吕也,词律者,本意应为词之乐律也。”“词家每作一词,应先按月择律,其次按腔择调,再其次按律定韵,而终乃按谱填词。前三者属于音乐腔调问题,最后才涉及文字问题,其主旨亦在合乐。”任就词乐的律吕、宫调、腔、韵、谱、拍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成果。(见任著《词学研究法》《词乐研究之意见》《南宋词之音谱拍眼考》等)
3.对词源、曲源的质疑与探讨。任从古代音乐自身发展脉络,体察到汉乐府唐曲子辞与宋词元曲的音乐继承关系,对“唐词”说提出质疑。认为:“后人不知唐代早期之长短句歌辞判断长短句词盛唐未尝有或盛唐人未尝采用其体,遂指张志和之《渔歌子》刘(禹锡)与白(居易)之《忆江南》为长短句词之创始,可谓蔽矣。”宋词绝不是唐诗的直接演变,元曲亦非宋文人词的直接派生,任一再反对“词源曲流”的观点,力主“曲词曲”的轫迹才符合词曲演变的规律。
4.增补校订曲录,编辑散曲选本和专集。
任认为王国维所辑《曲录》六卷尚有未尽之处,便广泛搜集各类曲目曲选曲话,多次不惜重酬登报征求,并精心爬梳筛选,择要校订汇编成《散曲丛刊》15种、《新曲苑》34种,成为曲学界极其宝贵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其选编的散曲名家专集《元关马郑白四家集》《乔吉集》《张可久集》《疏斋(卢挚)散曲》《升庵夫妇散曲》等对推动散曲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尤其以选本《元曲三百首》《荡气回肠曲》获学界好评。同时,任积极著录曲苑佚事趣闻,考证议论、析疑品曲,汇为《曲谐》一著,为扩大曲学范围大有裨益。
为此,任被词曲学界成为“曲学大师”,二、三十年代便蜚声国内外,有“南任北卢”之称。(卢,卢前,亦吴梅学生,从事词曲研究大有创树)
二、关于唐代音乐文艺研究
自1950年起,任中敏把学术视线投向尚是一片空白的唐代音乐文艺的广阔领域。制订庞大的研究计划,包括《教坊记》整理,《羯鼓录》整理,《乐府杂言》整理,敦煌曲理论,敦煌曲辞著录,唐声诗理论,唐诗格调著录,唐词著录总结,唐大曲理论及著录,唐变文理论,唐戏曲理论,唐著辞理论,唐代琴曲及雅乐的理论,唐代音乐文艺之全面理论等十五个方面。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干扰和延宕,完成这个计划已属有心无力。于是,任于1980年,把这个计划的绝大部分整编为“唐艺发微”八种,即:《教坊记笺订》《唐声诗》《唐戏弄》《敦煌歌辞总编》《敦煌曲研究考辨》《唐著辞》《唐大曲》《唐短歌》。
任中敏的开山性工作是从《教坊记笺订》入手的,这是研究唐代音乐文艺的纲领之作。时间上涵盖初盛唐;伎艺上兼及音乐歌唱舞蹈戏剧百戏;调名上包含敦煌曲的大部分。它全面地考证曲名所反映的史实;系统地考察曲名与各种文艺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与敦煌曲,与声诗,与长短句词,与大曲,与歌舞,与戏剧等的关系;并于笺释中比较深入地探求曲名的源流。
其后,《唐戏弄》问世(1958年),这部系统研究唐代戏剧的九十万字巨著以充分的史料标举唐代戏剧已经成熟的唐戏说,否定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等认为的宋以前是“中国戏剧的胚胎时期”,“不具备真正的戏剧形式”的观点。任对唐戏“体与用”的历史考察,追溯到汉魏晋南北朝。从唐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从伶人师承关系,从朝野儿童学戏演戏,从诗曲书画舞笔记传奇,从剧目、道具、表演程式等方面,以大量的史料说明唐戏之盛,唐戏不是“角觝之戏”或普通歌舞与俳优。任认为唐戏主要有歌舞戏和科白戏,而以科白为主要特征的参军戏更趋成熟,于演戏中科与白并重,又穿插歌舞,从而成为真正的戏剧。并指出其戏剧精神为讽喻,这种精神又渗透于当时朝野普遍存在的“戏剧行动”和“戏剧风”,直接形成有利于戏剧发展的社会环境。任认为周有“戏礼”,汉有“戏象”,唐有“戏弄”,宋金元以来有“戏曲”。他还以纵横交叉的阶段性研究得出结论“初唐时期歌舞戏已盛,科白戏已立,胡戏已流行;盛唐时众体兴起,参军戏尤甚,名伶辈出;中唐时科白戏以托讽匡正达到最高高度;晚唐时历史剧形成;五代时,庄宗造成戏剧的黄金时代,堪称“蜀戏冠天下”。《唐戏弄》所展示的唐戏全貌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开辟了新的起点,其系统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古典戏剧研究的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示。为此,日本汉学界盛赞“中国文化人类学方面,贡献最大的任二北《唐戏弄》”。
任搜集整理的《优语集》所录语条355则,自周至近代,为王国维《优语录》的七倍,有“优语史”之称。
《唐声诗》是任又一部力作,以追溯源流,辩明格调,建立理论的综合研究方法,探求唐代诗乐及唐人歌诗实况,一纠向来唐诗研究重文不重声的偏颇。《唐声诗》上编建立理论,兼表历史;下编著录格调,考辨154个诗调异同,以探明唐人歌诗真相,弄清声诗与汉魏六朝乐府与宋词元曲的锁链关系,从而确立唐声诗在古代音乐文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历史地位。他从浩瀚的唐诗中选取确曾歌唱的诗篇与曲调,以声为本,不是四声,而是音乐之声,来判定声诗,其声又有和声,泛声,散声,繁声,等19种之别。《唐声诗》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又一个空白。
《敦煌歌辞总编》是是任中敏三十年勤力的结晶,在过去学者辑录的153首基础上,补充为1300余首。是目前搜集最广的歌辞集。其特点还在于辩明体格,他严明“大曲”与“杂曲”之别,规定“定格联章”与“普通联章”之体。
《隋唐五代杂言歌辞集》共收录正编辞2800首,副编七百余首,附录“声诗”1600余首。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在任前后二十年工作基础上,最后由其学生整理完成,该书荣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相应的研究理论亦作为其博士毕业论文而完成。
任的另一部著作《唐著辞》亦由其助手协助完成,即由巴蜀书社出版。
至此,任中敏的“唐艺发微”八种,在其在生之年基本完成。其词曲研究和唐代音乐文艺研究是一脉相承的,早年任志趣在词曲研究,目的是为了推动和倡导白话文的文学创作,是新文化运动所要求的,逐步深入研究便发现许多学术问题,尤其是其音乐性质,再上溯源流,到唐代音乐文艺,从而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又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
在治学方法上,任中敏高瞻远瞩,大胆创见,发现前人不曾发现的“大花园”;广搜资料,精密分析,求得“根本意义”和“部分主张”的一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逐步建立史料详备论说严密的系统理论。任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不趋时,不牵强,不在乎命途多舛,不畏惧困难重重,以顽强而忘我的刻苦自砺精神艰难跋涉于古文化的崇山峻岭。他要求自己:“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工作;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说到做到!”这种自强不息的品格是他建筑学术大厦的基石和动力源。
任中敏一生治学术,搞教育,为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非凡的功绩,影响远及海内外汉学界,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杰出的学者。(撰稿:邓杰)
任中敏先生著作及荣誉一览
1925年 编《荡气回肠曲》
1927年 编《元曲三百首》及元名家散曲六种
1930年 中华书局出版其编著《新曲苑》三十四种
1931年 中华书局出版其编著《散曲丛刊》十五种,其中包括著作《作词十法疏证》《散曲丛刊》《曲谐》等。商务印书馆出版其著作《词曲通义》,著名皆任二北。
1954年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其著作《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校录》,署名任中敏。
1958年 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其九十万字巨著《唐戏弄》,署名任半塘。
1962年 中华书局出版《教坊记笺订》。
1981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优语集》。
1982年 《唐声诗》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优语集》再版。
1984年 《唐声诗》获江苏省首届(1929—1984)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又因对中国戏剧研究的贡献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荣誉奖。
1987年 《敦煌歌辞总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年 该书获1978—1988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唐戏弄》获(1985—1988)第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90年 《敦煌歌辞总编》获第三届省社科荣誉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由巴蜀书社出版,与学生王小盾(昆吾)合著,120万字。
1991年 获国务院“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11月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点击下方链接,更多相关内容等您开启:
【任中敏先生专辑】纪念一代宗师任中敏先生逝世廿九周年(上)
学林春秋之一——黄俶成教授《百年任中敏》(上)
学林春秋之一——黄俶成教授《百年任中敏》(中)
学林春秋之一——黄俶成教授《百年任中敏》下篇《敲锣卖糖的国学大师》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程门澡雪”公众号!
期待您的支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