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运转

“时”是会意字,从“日”从“寺”。本义:太阳运行。引申义:时间、季节等。
《说文》:“时,四时也。”
甲骨文字形为(止,行进)+(日,太阳),表示太阳运行。金文沿用甲骨文字形。小篆字形是将金文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加“寸”(抓持),表示抓住季节的变化。隶书字形是将小篆字形中的“止”(趾)写成“土”。楷书沿用隶书字形。现代简化字形采用草书字形。
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时”是季节之义。
《韵会》:“时,时辰也。十二时也。”“时”是时辰之义。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时”是时候之义。
唐代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时”是时尚之义。
宋代陆游《登慧照寺小阁》:“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时”是命运之义。
唐代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是机会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时”是时令之义。
《吕氏春秋》:“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时”是岁月之义。
秋瑾《黄海舟中》:“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时”是时局之义。
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时”是朝代之义。
《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是当时之义。
陶潜《归去来兮辞》:“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时”是常常之义。
明代徐宏祖《游黄山记》:“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时”是偶尔之义。
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时”是按时之义。
《荀子》:“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时”是适时之义。
《庄子·人间世》:“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时”通“伺”,是等待之义。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各个时辰是根据十二生肖动物活动时间来命名的。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记载: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点占24分钟。由此“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类推。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共计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常用词语:时弊、时差、时常、时辰、时代、时光、时候、时机、时价、时间、时节、时局、时不我待、时乖命蹇、时过境迁、针砭时弊、风靡一时、不识时务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唐魏征《五郊乐章肃和》诗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曹善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