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义:天门首任行政长官钟仪,为什么被称作“楚囚”?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曾凡义,男,出生于天门城关四牌楼曾家大院。曾就读于武汉地质学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学校下马,成了无业青年,到处代课谋生。文化革命初期知青下放,投亲靠友到京山永兴插队落户。种过田,做过水库,教过民办。爱好写作,曾在国家及省、地报刊发表以散文、杂文、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近20万字。

南冠依依做楚囚
唐朝诗人赵嘏有诗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他咏叹的“南冠楚囚”,就是曾两度出任郧国公(今湖北天门、京山一带)的著名职业琴师钟仪。
钟仪出身于琴师世家。古代琴师与伶人一样地位非常低下,是可以当做奴隶馈赠甚至买卖的。那麽这个出身于“下九流”的琴师为什么能“梅开二度”,两次出任郧国公呢?第一次是在郧国即将灭亡的前夕,出任主宰一国之政的郧国公;第二次是公元前584年,郧国被楚国武力并吞后又出任管理郧邑的县级行政长官。要厘清原委,这话说起来就要绕几道弯子了。
郧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国,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就有郧部落,是高阳氏后裔。高阳氏是谁?他叫颛顼,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辛丘(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是一个优秀的部落联盟首领,也是楚人的先祖。屈原《离骚》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郧部落经历尧舜禹、夏商至西周后,周天子将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子爵封于郧,于是就有了郧子国。早先主要活动于河南新郑县一带,后几经迁徙到了江汉平原的京山、天门一带,成为“汉阳诸姬”之一。奇怪的是,在数百年的征伐角逐和权力更替中,军政大权竟然从姬姓落到了出生于琴师的钟仪肩头。不过,这个精通“艺术”的琴师,治国理政的能力难以恭维,也命途多舛。上任不久,郧国灭亡,成了楚国的一个县邑。可吊轨的是,他又被楚王任命为管理该县的郧公,居于郧,成了天门历史上第一任“县长”。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看郧城在什么地方。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由于郧国历史悠久,几经迁徙,有多处曾经作过都城的郧城,因此众说纷纭。但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是位于天门、京山交界处的郧城。为了让读者看懂,有必要“科普”一下“历史地理”。
《康熙字典》云:“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城。”《水经注.沔水注》:“……新阳,即今京山县治,则云杜故城为今县治,正在郧城西北六十里。”光绪版《京山县志.沿革》说的更清楚:“《前汉书.地理志》:‘江夏所统县有云杜。云杜,即杜元凯(西晋著名历史学家杜预,笔者注。)所指以击郧城者。’夫郧,在云杜东南。《晋史》:‘桓玄之败,桓振与苻宏出自郧城,袭破江陵,刘怀肃自云杜伐振等,破斩之。’据此,则是时郧城尚在,不与云杜同治。
又《水经.沔水注》:‘竟陵西有竟陵大城,古郧国也。今景陵县西三十里有巾港,港西有城,多荒圮,其地形正与《水经注》同,则郧城当在景陵西三十里外’。又注‘新阳县治云杜故城。’新阳即今京山县治,正在郧城西北六十里,与杜元凯郧注亦合。”乾隆版《景陵县志》也有相同的说法:“竟陵古城在巾港河西三里。《水经注》:‘巾水西,古竟陵大城,古郧国也。故志不载,人鲜知者,遂延访得知,其方隅道理皆与诸书合。盖古竟陵县治,其城自隋已废,殆千余年,故多崩圮。’”还对“巾港”的具体位置有明确的交待:“巾河港,县西北三十里,石家、马溪二河合流,曰巾港。”
《京山县志》和《景陵县志》对郧城地望的观点是一致的,是通过对《前汉书》《晋史》《水经注》等权威历史地理著作进行严谨考证后作出的结论,可信度较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晋以前一直保留着郧城这一地名,隋以后这座已易名为竟陵大城的古城才变成废墟;二是明确指出,郧城在竟陵县西三十里的巾港一带,巾港就是石家河与马溪和汇合的地方,在现在的石河范围内。石家河正在京山东南60里,反过来,云杜(现京山)不正在郧城(现石家河)西北60里吗?与《水经注.沔水注》相吻合。可见古老的郧城和以后所建的竟陵大城,都建在这个有着五千年以上灿烂文化的石家河。与已经发掘的石家河古城遗址是否重叠则另当别论了。
现在书归正传,谈谈这个曾经在这个地方“工作”和生活过的钟仪。钟仪,是个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在封为郧公后却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郧国在他的任上灭亡后,当了个管理郧邑的“县长”,参与楚国讨伐郑国的战争,又成了俘虏。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当时的乐师地位极为低下,他们常常像礼品一样被送来送去。公元前531年,郑国送了一批乐师、女乐和乐器给晋国,晋侯又将其中的一半转送给他的属下魏绛(《左传·襄公十一年》)。可见这些乐师的地位和一般奴隶是相差无几的,遇到了残暴的主子,他们的命运就更加悲惨。师曹在教授弹琴的时候,得罪了卫侯的宠姬,竟然遭到了三百鞭的毒打(《左传·襄公十四年》),就是类似例子之一。
钟仪是怎么成为俘虏的呢?就在他当上郧邑的行政长官后,位置还没有坐稳的这一年,即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这个只会弹琴不善打仗的“县长”也随军出征。由于此役大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又转送晋国,成了“楚囚”,过了两年猪狗不如的牢役生活。在被囚期间,钟仪怀念故国,不忘家乡,他想到楚国的战败,不禁潸然泪下,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两年后,到了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偶然间见到“楚囚”钟仪。他问管监狱的人:“关在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谁”狱卒回答说:“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听了狱卒对钟仪在监狱“戴南冠,唱楚歌,怀念故乡”的情况介绍后,景公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人,十分感佩。他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
其间,晋景公问起钟仪的家世,钟仪回答:“我的先世是楚国的职业乐师。”景公当即要他奏乐,钟仪拿起琴,演奏起楚国的乐曲。景公有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楚共王这人怎么样吗”钟仪回答说:“只知道他做太子的时候,有人专门侍奉他,有人教授他礼乐,其他的就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了。”拒不评论楚共王的为人和其他的事。
晋国大夫知道这件事情后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自己的姓名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候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之礼待他,为了促进两国和好,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钟仪被“礼送出境”,回到楚国后,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由此,钟仪成了一个以爱国著称,且在两国间游说,致使交战国停战媾和的“和平使者”。
因为钟仪有以上“四德”,此后被称为“四德公”,其钟姓后世以其为祭祀祖宗的堂号。
钟仪爱国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对钟仪大加赞赏:“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中,还把“钟仪琴”与汉代著名的爱国者苏武的“苏武节”相提并论:“钟仪琴未奏,苏武节犹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钟仪那种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深切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操的深情赞颂。
“楚囚对泣”“南冠楚囚”“南冠君子”这些成语都来自于钟仪的故事,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没想到,在石家河这块古老土地上,曾经出现过沦为囚徒后仍“戴南冠”“唱楚歌”,不忘自己国家,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的爱国主义者。钟仪爱国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志士,现以恽代英的一首诗予以作结:
狼藉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将豪情作楚囚。
2021.3
天门文艺投稿邮箱:394591538@QQ.com
小编微信号:13807227468
往期精彩阅读:
喻训天:一个瓷盘的记忆
张东初:虚构或真实,三封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信件
舟帆:祝贺姚才高老师新书出版
陈浩:山河故人
【竟陵画院】马兵林:坚守油画语言中表达符号观念
张有为:只有到了春天,天门才叫做竟陵……
李俊安 :胡市镇李五房村练武的记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