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朋友认定自己是“歪果仁”… | 获奖论文

学习月
转眼进入2月份,许多园所已经静园。为了度过一个更有意义的假期,也为了进一步宣传张雪门教育思想,辐射和引领更多园所践行行为课程的理念,朱继文工作室将二月份作为学习月,为大家持续带来张雪门研究会第二届征文的优质获奖文章,与您共享全国教师的教研成果,珍惜光阴,携手共进步。
《我是中国人》
I AM CHINESE
作者 ?? 祁丽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并表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有着多种样貌,也是较为抽象的存在,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就要去思考,幼儿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可以理解的中国文化是什么?面对中国的文化他们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就能越发感受到幼儿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化自信的建立都离不开“生活”,生活可以称之为“载体”。在生活中幼儿更容易“看见”文化,在与文化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就是在感受文化的“存在”。
以往我们会将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融入到幼儿园的生活课程中,孩子们在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会收获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以及喜欢、热爱、自豪等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注重“真体验”、“仪式感”、“多样化”和“全参与”,如此一来更好的支持了幼儿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理解、接纳和自豪感的建立。但是也会出现“止步于活动”或“只是知道了”的现象,有时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幼儿与中国文化建立关系,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幸运的是,班中有一位“特别”的小女孩,她的转变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灵感。

#是中国人?
还是美国人?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便迎来国庆节,我们也借助这个节日开展了主题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孩子们在一次“我是中国人”的交谈中产生了分歧。有人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妈妈说我是中国人。”有人说:“我是中国人,因为我们这个地儿就是中国。”有人说:“我也是中国人,我们家所有人都是中国人。”还有人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因为你们都不是别的国的那些人的样子。”就在大家纷纷说着自己是中国人的时候,一个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我是美国人!”之后,不管大家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她,她仍然坚持自己是“美国人”。当天我们便向家长了解了情况,她并不是美国籍,只是上幼儿园之前曾在美国上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比较喜欢的食物也是汉堡、披萨一类,家人也会经常告诉她她是中国人,但她坚持自己是美国人。在听到家长的介绍之后我有惊讶,也有好奇,同时更多了一份挑战的欲望。惊讶的是短暂的美国生活竟可以带给她这样的认知,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自己是美国人,而想挑战的就是让她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围绕着“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开展了我爱你幼儿园、我爱你五星红旗、我爱你北京、我爱你那么大等活动,期间还开展了重阳节和中秋节的活动。其他幼儿收获到了许多关于中国的归属感和知识,本以为她也会有所改变,但她的一句“我就是美国人”让我们对接下来要怎样做更加困惑了。就在这时,西挪威客人的到来让我们有了新发现,同时找到了教育的新契机。
#外国客人的
到访让她…
当客人第一天进到班里时,她非常热情地主动与客人进行交谈,但说了几句话之后她的眉头就皱了起来,并问我:“她们听不懂我的话吗?”“是啊,因为她们不会说中文,但她们会说英文,你可以用英文和她们说。”“但是我不会说英文,我就会说我们的话,那让她们学学我们的话吧,我们的话多好呀,大家都能说我们的话。”看着她说话的表情,我突然从她的话中感受到了一种自豪。
在进餐的时候这种自豪第二次出现了,那天小朋友恰好吃饺子,当有一个客人问她饺子好吃吗时,她马上停下了吃饭的动作向客人讲述起来:“这个饺子是最好吃的,你们吃过这个饺子吗?这里面有肉还有菜,还有大虾仁的。”翻译阿姨告诉她客人的国家没有饺子,但是她们在北京吃过饺子,她们也很喜欢吃。听到这她又继续热情地推荐:“这个饺子是特别好的,我爸爸也喜欢,我妈妈也喜欢,我妹妹也喜欢,我奶奶都会做饺子,要不然你跟我奶奶学学,这样你就能吃了。”……
第二天,她和几个小朋友就开始在美工区陪客人用轻黏土做起了饺子,老师特意请她来“指导”客人。虽然她自己也并不是很熟练,但却仍然很认真。最后,当大家将黏土饺子粘到自制的青花瓷盘子里时,她特意把盘子举到客人面前问:“你们国家有这种盘子吗?这个上面有蓝色的花纹,不是其他颜色的,这个叫青花瓷,你们记住了吗?”最后还不忘交代道:“你们可以把这些带回自己的家里,送给你朋友也可以。”她的话语让大家开怀大笑,一旁我不禁心里一阵喜悦,我意识到了她也是在传播文化。那一刻起,我开始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很快,惊喜便出现了。客人们为班里的小朋友带来一场戏剧表演,向我们呈现了挪威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看完后孩子们纷纷提出了问题:“她们在做什么?”“这是国庆节吗?”“她们唱的是什么歌?”“她们为什么全围着一个人?”等等,就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她指着挪威的国旗问道:“上面是红的和蓝的那个是什么?”在得知了是挪威国旗之后又说道:“我们的国旗也是红色的,但是和她们的不一样,我们的叫五星红旗!”随后,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很快一场“中外交流会”便开始了。最后,她坚持将客人们领到走廊,一边指着“我爱你五星红旗”的墙饰一边给客人们讲述:“这个就是五星红旗,也是红色的,我最喜欢的颜色。”“这个是我们在升国旗,这些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这个是大久小久在举着国旗”……看着这个画面,我突然觉得这面墙饰更加有意义了。
在客人离开之前我们决定要手绘书签送给客人留作纪念,于是大家便开始讨论书签上面画什么。她第一个站起来说:“在上面画一些饺子吧”,接着又有人说:“画五星红旗”、“画天安门”、“画长城”、“画龙潭湖”……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积极表达着,一番讨论下来大家并没有达成一致。就在这时,我们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于是,当天我们留了一个小任务,那就是请小朋友回家之后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还有什么代表中国的东西可以画在书签上。第二天,我们再次开展了讨论,这一次孩子们说出了不同的“代表物”,例如:布老虎、风筝、天坛、脸谱、孙悟空、葫芦娃等等。在孩子们说完后,老师也将提前准备好的“代表物”PPT播放给孩子们看,上面有孩子们提到的,同时还有他们没涉及到的,最后大家举手选出了最喜爱的4种代表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他们认真的样子中看到了一次“主动学习”,同时也解答了我们对“教”与“学”关系上的困惑。我想,孩子们不仅是在梳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已有经验,同时也是在探索更多文化的新内容,在表达的过程中增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在选择的过程中传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想要与“外国人”分享的意愿。这也许要远比成人直接告诉他让他记忆深刻得多。
在外国客人离开后,她曾问我:“老师,我们还会有外国人来吗?比如美国人,还有日本人。”“老师也不确定,也许有,也许没有。你是有什么事情吗?”我回问道。她愣了一会儿说道:“如果他们来我还得教他们包饺子呢。”……外国客人虽然没有来,但很快我们就迎来了“新年月”。
#“老师,
我是中国人”
新年将近,幼儿园、年级组、班级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舞狮表演、吹糖人、写福字、做灯笼、版画拓印、捏面人、制作糖葫芦、北京小麻花、泡糖蒜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都很新鲜,对于她来说也是第一次体验,参加这些活动时她总会发出“哇”的惊叹声,眼睛里满是光芒,在动手操作的时候也是格外的专心。在家长志愿者组织的“北京小吃分享会”上,她非常认真地品尝每一样小吃。在把这些小吃分享给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时,她主动的向大家介绍北京小吃的名称和口感,俨然是个美食宣传员。当她把自己泡制的腊八蒜送到保安叔叔手里时,还不停地交代道:“这个腊八蒜现在还不能吃,等它们全变绿了才能吃。你们可以吃饺子的时候吃一点。”回班的路上告诉我:“我们家里我爸爸最喜欢吃腊八蒜了,我奶奶也喜欢。等我回家的时候再给他们做一点他们就能吃了,反正我都会做了。”对于舞龙舞狮表演她和小伙伴们也是念念不忘,在户外的时候会每人举一根棍子,在根子上端顶一个沙包玩舞龙舞狮的游戏……这些中国传统活动对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她会很大方地表达自己对这些活动的喜爱,也会不停地询问“我们什么时候还做糖葫芦?”、“明天我们做什么呢?”、“这个我妹妹也没见过,我能再做一个送给我妹妹吗?”等等。就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地在她的心中埋下,又在她的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某一天的早上她突然大声地告诉我:“老师,我是中国人!”在她转身进班后,爸爸也很惊讶地对我说:“她从昨天晚上突然就开始说自己是中国人,还告诉她妹妹当中国人好。我和我爱人都很惊讶她怎么突然这么说了。太不容易了!你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她终于说自己是中国人了。”那一刻我有惊讶,但更多的是惊喜。对于爸爸的问题我也在思考。我想孩子的改变并不是只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是在生活中不断自我接收、自我解读、自我融入到自我释放的过程。

孩子的改变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张雪门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会单单因为我们的说教就被幼儿所接受和理解。
从她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不会因为周围的人告诉她她是中国人、中国有多好而接受自己是中国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后才会形成她自己对于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活动、好玩的游戏、香喷喷的美食、面对面的接触,从而才能主动与中国、与中国文化建立起真实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她通过感受和比较收获着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惊喜和快乐,逐渐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接受甚至爱上,这样才有了她突然的“我是中国人”。其实这句话也并不突然,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同时在各种支持(环境、活动、对话等)下形成的。这个小姑娘一句话的改变让我们看到了幼儿园中传统文化的存在与传承,看到了一名小班幼儿身上的文化自信,看到了文化需要在生活的载体中才能真正扎根幼儿心田。

作者姓名:祁丽丽
职务:教师、年级组长
单位:北京市第五幼儿园
个人简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中共共产党员,现为高级教师,工作十一年间获评区级师德标兵、教育新秀、骨干教师。

END
朱继文工作室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