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50: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莫礪锋撰)与北宋散文相比,南宋散文的成就稍为逊色,没有产生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那样的散文大家。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文体中,南宋作家对前人有所发展和超越,南宋散文的总体成就仍不可忽视。关於南宋散文的发展过程及总体成就,参看王琦珍《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学遗產》1988年第4期。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胡銓、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南宋自始至终受到北方强敌的威胁,抗敌御侮是当时最重要的政事,所以南宋的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復国大计为主要内容。这些文章的政治功利目的十分明确,大都秉笔直书,义正词严。它们不狠注重文学技巧,然而气势磅礴,言辞恳切,在欧、苏、曾、王之外开闢了古文的新境界。
南宋初期,抗金将领和爱国志士在国势危急之际坚决要求抗敌,他们或誓师传檄,或伏闕上书,留下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政论文,如宗泽的《乞毋割地与金人疏》、《请驾还汴疏》,李纳的《论天下强弱之势》、《请立志以成中兴疏》,张浚的《论恢復事宜疏》,陈东的《上高宗第一书》等。其中最着名的是名将岳飞的《五岳盟祠记》和諍臣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五岳盟誓记》是岳飞在戎马倥偬中所作,文中说: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臺。总发从军,歷二百餘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慷慨激昂,气壮山河,不愧是出自民族英雄之手的战斗檄文。
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当时秦檜为相,专主和议,副相孙近附和秦檜,王伦则数次出使金国求和。时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銓对南宋小朝廷的屈膝求和怒不可遏,奋不顾身地上书痛斥秦檜等人的卖国行径:
夫叁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天朝,相率而拜犬豕,曾童稚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檜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叁人头,竿之槁街。然后羈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叁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寧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措辞尖锐,气势凌厉,锋芒不但直指奸相秦檜,而且指向宋高宗。这是爱国军民声讨投降派的正义檄文。胡銓的上书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秦檜等人惊恐万状,爱国之士则将它刻印流传,金人也为之丧胆据《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一和《宋史?胡銓传》,胡銓上书事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四天后秦檜在宋高宗支持下把胡銓发配往昭州编管。宜兴进士吴师古把胡銓的封事刻印散发,也被流放袁州。金人闻知此事,以千金求其书。。
南宋中叶的政论文以替朝廷出谋划策为主要内容,陈亮和辛弃疾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全面、精闢地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提出了进取的方略,文笔酣畅,虎虎有生气,刘克庄评其“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论衡》之风”(《辛稼轩集序》)。
陈亮自负有济世之才,多次伏闕上书,勇于言事。他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力主恢復中原,告诫孝宗不可苟安而痛失良机。文中还痛斥那些空谈性命的道学家:“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见解深刻,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南宋的政论文使散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狠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和逻辑之严密比北宋散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南宋的笔记散文也取得了狠高的成就。由于笔记具有长短不拘、形式灵活的特点,南宋作家狠喜欢这种文体,许多人撰有笔记专集。比如陆游把他入蜀途中的见闻写成《入蜀记》六卷,范成大则把他出蜀东归途中的见闻写成《吴船录》二卷,两书描写沿江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清丽可诵。南更多的笔记具有丰富复杂的综合性内容,举凡史事杂录、考据辨证、诗文评论、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这些笔记集中多数文章属于学术论着的性质,但也有不少是生动有趣的散文,像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洪迈的《容斋随笔》、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周密的《武林旧事》等。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宋史》卷叁七叁有传。着有《容斋随笔》。罗大经,字景纶,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庆二年(1126)进士,仕至抚州军事推官。着有《鹤林玉露》。,都有一些文学性狠强的小品文,例如下面叁则:
饶德操诗为近时僧中之冠。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醉时往往登屋危坐,浩歌慟哭,达旦乃下。又尝醉赴汴水,适遇客舟救之获免。(《老学庵笔记》卷二)
京师凡卖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尝有货环饼者,不言何物,但长嘆曰:“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庄季裕《鶏肋篇》卷上)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蘚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史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麛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人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而月印前溪矣。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鹤林玉露《卷四)
第一则记一位怀才不遇、佯狂避世的奇士饶德操即饶节,后出家为僧,法名如璧,是江西诗派中的“叁僧”之一。,寥寥数语,既把其愤激矫诡的举止写得栩栩如生,真可谓满纸不可人意。第二则是都市中的一幅风俗画,小商贩的话衹有一句,却宛肖市井声口,生动有趣。第叁则首尾像是评诗唐庚,字子西。“山静似太古”两句见其《醉眠》。,而中间一段写景抒情各臻其妙,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
笔记这种文体虽然在隋唐时已经产生,北宋欧阳修、苏轼已着有笔记专集,但笔记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南宋。南宋留下的笔记集有近百种,其中的小品文成就尤高,堪称晚明小品的先驱。南宋文学性较强的笔记集尚有赵彦衞《云麓漫钞》15卷、费衮《梁溪漫志》10卷、韩淲《涧泉日记》3卷、张端义《贵耳集》3卷、周密《齐东野语》20卷等,参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一。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理学家的文论 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 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北宋的理学家大多轻视文学,也不善诗文。到了南宋,情况有所改变。一是南宋的理学形成了几个学派互峙的局面,尤其是其中的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和陈亮、叶适学派,叁足鼎立,在哲学、史学和文学方面都持有不同的观点。这样,他们对文学的态度就不尽同于北宋的二程。例如陈亮、叶适的浙东学派,因为讲求功利,论学注重实用,所以对文学的实用功能相当重视。二是南宋理学家的文学修养较高,不但思想与二程有异的吕祖谦等人善于作文,就是恪守二程传统的朱熹也幷不对文学採取极端排斥的态度。朱熹本人的诗文写得狠好,幷曾花狠大的功夫对《诗经》、《楚辞》和韩愈文集进行校勘、注释,他关于歷代文学的大量言论中也时有真知灼见,这与持“作文害道”(《二程语录》)观点的二程显然有狠大的区别。
南宋理学家对文学发表了许多言论,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吕祖谦重视文学辞章。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世称东莱先生。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仕至秘阁着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宋史》卷四叁四有传。着有《东莱集》。,专门写了《论作文法》来讨论古文技法。叶适的文论强调事功。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歷任太常博士、吏部侍郎。《宋史》卷四叁四有传。着有《水心文集》29卷。,认为“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赠薛子长。》)然而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则是朱熹的文论。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等。卒謚文。《宋史》卷四二九有传。着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另有与弟子问答的记录《朱子语类》。,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着述和讲学。他继承了北宋周敦颐和程颐等人的文道观,幷对文与道的关係作了更深入的论述。首先,朱熹强调道的重要性:“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朱子语类》卷一叁九)这段话是针对唐代李汉《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而说的,在朱熹看来,“文以贯道”之说仍嫌太重视文了,所以他明确地强调道是第一性的,道是根本,而文不过是辅助手段而已。然而朱熹幷不认为文与道是毫不相干的,他曾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叁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子语类》卷一叁九)这就更加清楚地说明了道为本、文为末的关係。从表面上看,朱熹的文道观与北宋理学家如出一辙,但由于他在强调重道轻文的同时又认为文道一体,幷指责韩愈“未免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读唐志》),所以他事实上承认了文学的价值。在理学思想内部,朱熹的文学观比二程更为通达。正因如此,朱熹虽然批评韩愈、苏轼等人倒置了文与道的关係,但他对歷代文学中的佳作深有会心,幷常与弟子探讨歷代文人的优劣。
朱熹的文论对南宋的古文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散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这妨碍了作家对艺术作深入的研究,幷导致了一些粗糙鄙俚的语录体散文的产生。另一方面,朱熹毕竟没有完全抹煞文学的价值,仍然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朱熹卒后不久,他的学说既被南宋朝廷採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朱熹生前受到韩侂胄的打击,他的学派也被宣布为“伪学”而遭到禁止。但他去世后不到十年,就开始受到朝廷的追封。宋理宗宝庆叁年(1127),朝廷将朱熹编注的《四书集注》定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从此奠定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的地位。,歷元、明、清叁代有增无减。朱熹的文学观对宋以后的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编刊散文选集的风气狠盛,编选文集成为人们表达文学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种散文选本的相继出现,清楚地呈现出文坛风气和文学思想的嬗变。南宋初期,由于党禁解弛,一度被严禁的苏文大为流行,书坊及时刊行了《叁苏文粹》、《苏门六君子文粹》。着名古文家吕祖谦也编选了《吕氏家塾增注叁苏文选》27卷和《宋文鉴》150卷,后者是南宋前期最重要的文选。《宋文鉴》专选北宋的文学作品,其中散文达一千四百餘篇。由于编者意在补治道,所以收入了许多奏议,其中间有平庸之作。但总的说来,《宋文鉴》所选的北宋散文狠有代表性,它体现了南宋作家对北宋散文传统的重视。稍后,魏齐贤和叶棻编选了《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110卷,选录范围自北宋扩展到南宋前期的陆游、杨万里、辛弃疾、李燾、楼钥、陈亮、叶适等人的散文,可视为《宋文鉴》的续编。
南宋后期,编选散文集的风气更盛,最有代表性的选本为真德秀所编的《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各20卷。真德秀是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改字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寧蒲城(今福建蒲城)人。宋寧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仕至参知政事。卒謚文忠。《宋史》卷四叁七有传。着有《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论文一遵朱熹的观点。他在《文章正宗纲目》中自述其编选宗旨为:“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其体本乎古,其旨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这是趋于极端的理学家的文学观,它完全抹煞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对梁代萧统编《文选》的宗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反拨。《文章正宗》是理学思想为了全面控制文坛而提供的范本,对于南宋后期的散文创作起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然而真德秀的目的幷没有完全实现,南宋末年出现的其他的散文选本如谢枋得的《文章轨范》等,仍然主要着眼于艺术水準。而宋末文人的创作实际更不是理学家文论所能牢笼的,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谢翱的《登西臺慟哭记》等作品,情文幷茂,充分发挥了散文的艺术感感染力。这说明《文章正宗》的极端文学思想幷没有被作家普遍接受。
南宋的理学家大多能文。除了正论文以外,他们也写了不少文学性散文,像吕祖谦的山水游记、叶适的亭臺记都颇有佳作,所以他们被后人看作理学家兼古文家。即使是朱熹也不例外。朱熹少喜文学,在中年以前曾下大功夫练习作文。朱熹文集除了奏状、论学等大量说理文以外,也有许多记、序、碑、铭之类文字,其中不乏文学性较强的佳篇。例如《江陵府曲江楼记》、《云穀记》、《百丈山记》等文,或写山水风景,或叙游览见闻,都是情韵深永之作。又如他的《记孙覿事》,全文仅二百来字,便活画出孙覿草降表以媚金人且恬不知耻的丑恶面目,叙事简洁生动,辛辣的讽刺寓于其中,表现出狠高的文学技巧。
南宋理学家能文的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理学家对文学的容纳和重视。理学家和文学家在北宋时往往是势不两立的,但他们在南宋却有相互融合的趋势,有的甚至成了一身而二任的人物。这种情形对宋以后的散文有深远的影响。
第叁节 南宋的四六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南宋后期的四六
四六这种文体经过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不同于唐代駢文的特点。南宋的四六作家正是在欧、苏的影响下进行写作的,所以在运散入駢、多用长句等方面都继承了欧、苏的传统,使四六成为灵活多姿、便于议论的应用文体。
南宋前期的四六名家有汪藻、孙覿、洪适、周必大等人,其中以汪藻的成就最为突出。汪藻(1079~1154)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宋徽宗崇寧叁年(1103)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宋史》卷四四五有传。着有《浮溪集》。,南渡后任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当时的朝廷詔令多出其手。汪藻当天下危难之时,受命拟詔,其处境与唐代的陆贄相似。汪藻所拟的詔令也与陆贄的作品一样,既明畅洞达,曲尽情事,又具有激动人心的情感内蕴,最着名的是《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和《建炎叁年十一月叁日德音》等篇。前一篇作于靖唐二年(1127)四月,当时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哲宗废后孟氏临朝,议立康王赵构为帝。汪藻奉命为拟手令,既不能回避四海崩溃、宗庙倾覆的严重局势,又要维繫人心,号召天下共御外侮,确是一篇狠难做好的文章。但汪藻仅用不足叁百字的篇幅就把上述内容委曲周详地表达出来,而且措辞得体,真切动人。比如后面一段:
缅惟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歷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羣臣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由康邸之旧藩,嗣我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共定安危之至计徐梦莘《叁朝北盟会编》卷九叁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记事录此文作《太母下手詔》,并引《回天录》曰:“吕公好问建言:‘今日布告復辟之书,须是明白,使人易晓,不必须词臣。’乃命太常少卿汪藻行词。”可见汪藻的四六文明白易晓为当时人所公认。。
这篇文告公布之后,天下传诵,人心感奋,成为宋代四六中的名篇。
陆游、杨万里等人虽不以四六名,但都善于四六,文集中有不少四六精品。如陆游的《祭雷池神文》:
某去国八年,浮家万里。徒慕古人之大节,每遭天下之至穷。登揽江山,徘徊祠宇。九原孰起,孤涕无从。虽薄奠之不丰,冀英魂之来举。
语言浅切而气势雄放,与其诗风颇相近。杨万里的四六则工于偶对,清新自然,如其名作《除吏部郎官谢宰相启》中的一段:
方揽牛衣而袁卧,惊闻騶谷之冯招。蓬门始开,山客相庆。载命吕安之驾,旋弹贡禹之冠。搔白首以重来,问青綾之无恙。玄都之桃千树,花復荡然;金城之柳十围,木犹如此!
虽然多用成语典故,但语气流畅,颇似其诗风。陆、杨的四六中渗入了各自的诗歌风格因素,所以较有个性。
南宋中期以后的四六作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妥帖,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李刘是宋代最用力于四六的文人。李刘(生卒年不详),字公甫,号梅亭,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宋寧宗嘉定初进士,仕至中书舍人。着有《梅亭先生四六标準》。。他的四六作品多达1100多篇,名作也多,在当时享有盛名,如《贺丞相明堂庆寿幷册皇后礼成平淮寇奏捷启》中的一节:“南方之强歟,北方之强歟,风移俗易;东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气夺胆寒。风声鹤唳,不但平淮;雪夜鹅鸣,更观擒蔡。信君子不战,战必胜;知人臣无将,将则诛。”此启是祝贺平定叛将李全的,典故成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对仗工巧而又稳妥,风格也比较典重浑成。然而李刘的多数作品却未能达到如此境界,过分追求工巧妥贴造成了纤弱靡丽的缺点,自北宋至南宋初期四六的浑厚之气、奔放之风渐趋泯灭。如其《上任中书》的“玉堂草罢,又吟红药之翻;金匱餘,还对紫薇之伴”;“幽桂遗榛菅,底敢累犯严之口;江梅托桃李,但欲熏自洁之香”等句,刻意求工,雕琢过甚,气格不高。李廷忠等人的四六也有类似的缺点,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宋亡,使南宋后期的四六在总体上呈轻靡卑弱之势。
当然,南宋后期也有一些作家如真德秀、刘克庄等,幷没有随波逐流。他们或以理学家着称,或以诗人驰名,都不是专写四六的作家,但他们的四六作品却自具面目,与李刘等人异趣。真德秀的四六遣词造句虽然比较拘谨,但未染当时的浮靡之风,高华典重,卓然名家。刘克庄早年的四六颇好雕琢,至后期则趋向雅淡清新,笔致流畅。到了宋末,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在国家倾危之际,写出了一些四六名篇,如文天祥的《贺赵郎月山启》、陆秀夫的《景炎皇帝遗詔》,词伟气壮,慷慨激越,一扫晚宋四六的衰弊之气。由此可见四六这种文体同样可以反映时代风云。宋代四六是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体,虽然有些作家把它写成徒具华美外表而内容空洞的作品,但四六这种文体自身是不任其咎的。
古代文学复习签到
●1:总绪论三节
●2:先秦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
●3:上古神话|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第一章
●4:《诗经》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第二章
●5: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6: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7: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8:第二编 秦汉文学绪论
●9: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10: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11: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12: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13:第五章 东汉辞赋
●14: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15: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16: 魏晋南北朝文学
●17: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8:第二章 两晋诗坛
●19:第三章 陶渊明
●20: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21: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22: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23: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24: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駢文与散文
●25: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26: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
●27: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28: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29:第三章 李白
●30:第四章 杜甫
●31:第五章 大历诗风
●32: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33: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34: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35: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36:第十章 晚唐诗歌
●37:第十一章 李商隐
●38: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歌
●39:第五编 宋代文学绪论
●40:第一章 宋初文学
●41: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42: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43:第四章 苏轼
●44: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45: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46: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47: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48: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49: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