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高淳老街/柳再义

提示:点击标题下蓝字“柳再义”,即可展开更多阅读。

高淳老街/柳再义
从几次去高淳都很匆忙,没有弯进老街看看。我知道这个地方是要静下心来品的,如茶。如果没有悠闲的时间,如果我的手机响个不停,就算走在了通往古代的巷子里,也会被拽了回来。那样的话,我就不能放逐心灵,自由飞翔。
人只有在超脱之后,才能得到片刻的小憩。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重要,也太难得了。
当我脱离了生活繁忙的轨道,来到高淳淳溪老街,发现这里自然生态,民风醇厚。那些建筑保持着古代的模样,就仿佛一下子走在了古装戏剧的画面里。
有人说,这是一条破街。好一个破字,让人见到沧桑。还有人说,雨中的老街更加神秘,犹如朦胧的爱情……
据说《黄桥决战》、《张文祥刺马》、《银楼》等多部影视剧都曾在此拍摄。
老街位于高淳淳溪官溪河旁,始建宋代,又名一字街、正仪街。街长800余米,宽不过4米。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相连,围成院落,中有天井,属于江南较为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
老街连着新街。经过一道牌坊,如同瞬间翻过一页历史。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名:金陵第一古街。刚才还在繁华的商业大街,那么多的地摊,旧书,玩具,衣裳,羊肉串以及飞越时尚的流行音乐。转眼就是青灰石和胭脂石铺就的古道。三百多间店铺均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木板排门,徽派风韵,古朴而别致。
尤其是门楣墙头上以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木雕石刻,诸如“五路财神”、“连年有余”、“麻姑献寿”“太白醉酒”、“渭水河”、“群英会”等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没有现代的灯箱霓红。有的只是什么斋什么堂的匾额。黄底红字或者红底黑字的小旗在风中飘扬。
商人们做着小买卖。古玩字画,新鲜糕点,鱼干茶干臭豆腐,黄灿灿的油炸虾,刺绣布鞋、木竹工艺品,各种颜色的鹅毛扇……几乎没有什么车,街面明明是热闹的,给人的感觉却是宁静与安详。仿佛诉说着一个故事。
官溪河上通芜湖安庆,下达苏州杭州。相传早在南宋,淳溪老街已是商贾云集。舟船穿梭,渔火闪烁,对酒望月,琴声悠扬。
老街之老,让时光倒流,回到了过去的年代。我没有见到头戴黑色圆帽,身着对襟马褂,把白毛巾搭在肩上忙碌的店小二。却见有的小姑娘在学做生意,她们没有去上学,就在这里看着店铺。
曾经,厌倦了压力,曾经迷失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在汽车的尾气里渴望逃跑。避不开的浑浊空气,不敢吃的鲜艳菜肴,防不胜防的勾心斗角,疲于应付的紧张工作。然而在老街,思绪受到清理,浮躁的心也会安静下来。
老街两侧有许多的小巷,小巷很窄,两边是旧细砖起的山墙,约两层高。小孩子背着书包在里面走来窜去,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小巷两边的住户,门开着。我斜眼望去,见老人坐在椅子上。他穿着蓝布衫,就那么坐着,没有抽烟,没有喝茶嗑瓜子,没有收音机和电视,甚至还没有开灯。灰暗的光线下,他就那么坐着,他的附近有蜂窝煤炉、`煤油马灯、油纸伞以及晒干鱼用的大竹篮。
这么安静地坐着,现代城里人是无法做到的。他不觉得寂寞吗?仿佛是个静物,让时间凝固了似的。我看着老人,就如看着风景画,他是画中的一个元素。
我们平日里奔波忙碌,为了财富和生存,那么疲惫地挣扎。可是这里的人,他们似乎不用种地也不上班,他们吃什么呢?怎么样的生活来源?他们的日子这样沉静从容,是因为过着简单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就容易满足吗?而满足是快乐的!
最近几年,来高淳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建筑造船和养殖采茶之外,当地人找到一条文化之路。举办“螃蟹节”声名远播。尝到文化经贸的甜头,他们还打算三五年内投入5亿资金修复古迹,扩大景区,再现吴家祠堂、武庙、官溪夜泊、襟湖斜阳、古井晨烟、老街留辉、吴祠戏音、河滨人家等舒缓流韵的古典意境。
开发古迹,最怕按着自己的想象,添枝加叶。不顾及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建设即是破坏。人们来此造访,寻找的正是那个年代的况味。纵然时光迁徙,昔日不再,可人们还是忍不住想见到真正的陈旧风景。看当时的人如何生火做饭,如何谈情说爱。人们意欲窥视的是往昔生活的滋味。大家生活在现在,却对过去与未来存有一种怀想。
高淳老街让人看到反差,晃若隔世。但愿它不在开发中失落。
刊于《中国文物报》
【作者简介】
柳再义微信公众号ID: liuzaiyi6666
柳再义,《读者》杂志签约作家,诗人。其作品清新雅致,内涵深邃,娓娓道来,温暖心灵。在《人民日报》《文汇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广州日报》《读者》《青年文摘》《知音》《雨花》《格言》《思维与智慧》《杂文选刊》《长篇小说》等发表,入选新加坡全国中学课本,被南京电视台采访报道。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作品,完整转载,注明出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