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格林童话(考据 | 真实格林童话酸爽得超乎想象)

真实的格林童话

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童话,大概非格林童话与安徒生童话莫属,它们的诞生时间也都在19世纪前后同期。不妨先来做个小测试:睡美人、丑小鸭、白雪公主、海的女儿、青蛙王子、豌豆上的公主、穿靴子的猫、皇帝的新装??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各属哪部童话集?

格林童话(奇数排列)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古典、朴素、程式化,带着黑森林的神秘气息,而安徒生童话的细腻感伤,出自作者敏感的心灵,更接近个人化创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后者被看作是欧洲童话的现代转型。

因为血统来自民间,格林童话最初的版本中不乏暴力恐怖的成分。最近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德国与比较文学荣休教授杰克·基普,将初版的格林童话第一次翻译成英文,就让不少人大吃一惊。格林童话自1812年推出初版第一卷,前后经过7次修订,第7版才是如今大家熟知的版本。诞生两百年间,这些经典故事也一再地被后人解构、戏仿与颠覆。真正的格林童话修订时间跨度长达45年,当然有所改动增删,但远非如此这般毁童年。

民族意识推动童话诞生

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产生于德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代。在18世纪,德国由三百多个大小公国、自由城邦组成松散的联合体,名义上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其实各自为政。1806年拿破仑彻底粉碎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外壳,法军的入侵与民族压迫政策激起了普遍反抗。以赫尔德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主张从发现民间文化入手,重构德意志民族文化,掀起了一股浪潮。

海德堡浪漫派的领袖人物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为了打破当时法国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德国近三百年来的民歌收集整理出版。格林兄弟正是响应布伦塔诺的号召,开始收集民间童话。1920年法国的厄伦堡修道院图书馆,人们意外发现了格林兄弟寄给布伦塔诺的手稿,“厄伦堡手稿”成为比1812年初版更早的未经修饰的原始记录。

雅各布·格林比威廉·格林大1岁,哥哥内向严肃,弟弟则随和忧郁,互补的性格让他俩相处融洽,大半生形影不离,在同一间屋子里工作。他们不爱应酬,是资深宅男,绝大部分时间都埋首书堆,雅各布一生写了21本书,威廉写了14本,兄弟俩一起合作了8本书,产量可谓惊人。

他们最初子承父业,学习法律,但很快,“对一切古代文学遗产的迷恋压倒了一切”,无论走到哪里的图书馆,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寻觅不为人所知的文学作品。格林童话原名是《儿童与家庭故事集》,是他们对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副产品。格林童话与以往同类童话集最大的不同就是,还附有长长的注释,一一注明故事来源,还会寻根溯源,从浩如烟海的民间童话及文献中检索出相似的情节、地名,甚至是一句话,并与同类型的故事进行比较分析,直接促成了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初步完善。他们被看作是德国民俗学的奠基人。

格林兄弟还是杰出的语言学家。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他们最关心的是编纂《德语词典》,其规模相当于《牛津英语词典》。两位老人以惊人的意志力和热情,将词典的条目编纂到字母F。整个浩大的工程直至1960年才最终完成,全套《德语词典》共33卷,至今仍被认为是德语语源学的标准参照。辞典与那些具有民族特性的童话故事一起,为德意志的民族认同感铺垫了基础。大概也因于此,2002年推行欧元前,德国面值最大的1000马克上的人物选择了格林兄弟。

狠心继母在原版中都是生母

1812年12月,格林童话第一卷问世,1815年第二卷出版。但初版《格林童话》未能像格林兄弟预期的好评如潮。当时就有批评家指出,“讲述者那粗鲁的口吻被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上去??而且,由于既想照顾到学者,又想照顾到孩子,结果让哪一方的期待都落空了。”格林童话并非仅为儿童所作,但当出版后中产阶级和他们的孩子成了主要读者,兄弟俩开始考虑迎合时代潮流做出改动。

首先是剔除过于暴力血腥的故事。初版中收录了两则题名《儿童屠杀游戏》的故事。一篇讲孩子们玩游戏,一个男孩扮屠夫用刀切开了扮猪男孩的喉咙,审判中小孩表现出他的天真懵懂,后来人们把他放了。另一篇更加悲惨,哥哥扮屠夫让弟弟扮猪,刺死了他。正在给小婴儿洗澡的母亲,一气之下提刀刺死了哥哥,婴儿因无人照看溺死在澡盆里,母亲上吊自杀,回家来的父亲悲痛而死。整个故事近乎毫无表情的残忍,后来的版本把它永远删掉了。

灰姑娘中的继母形象,也折射出当时的现实:分娩死亡是妇女的主要死因,鳏夫通常会再娶,而继任妻子的孩子往往与前妻留下的孩子争夺有限的资源,恶毒继母就成了民间故事比较突出的素材

即使几番删改,现存的格林童话中仍不乏暗黑叙事。《灰姑娘》的结尾,两个来讨好的姐姐被鸽子啄瞎眼睛,《六只天鹅》中恶婆婆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成了灰,《牧鹅姑娘》中的假新娘被脱光衣服扔进装满钉子的木桶游街示众。特别是《杜松子树》一篇里,继母把孩子杀死拿来煮汤,给父亲吃了,孩子的骨头变成鸟儿唱着歌??虽然恶人最后得到了惩处,但过程比较触目。这大概和日耳曼民族的性格、传统也不无关系。德国文学源头的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古德隆之歌》,都是残酷的复仇故事。

其次是净化童话,去掉暗含的情色成分。《莴苣姑娘》曾被好莱坞拍成动画片《长发公主》。初版中莴苣姑娘在王子来后不久,说道:“干妈,我的衣服变小了,不合身了。”这是一句性暗示,等于明白告诉读者两人在高塔上偷尝禁果,肚子已经隆起。第二版中这句推动情节转折的话,被改成莴苣说漏了嘴:“干妈,我拉你上来,比拉少年王子重得多”。《傻瓜汉斯》中,主角能通过意念让公主怀孕。《青蛙王子》中公主在青蛙变回帅气的单身汉后,与他共度良宵。后来的版本中,格林兄弟删除了与“性”有关的情节,并把《傻瓜汉斯》整篇删除。《千种皮》中的国王,在妻子死后要同女儿结婚,公主逃向大森林遇到另一个国王相爱结婚。但初版中,公主在大森林中遇见的还是她的父亲,最后被带回王宫,一起生活到死。

初版中莴苣姑娘在王子来后不久,说道:“干妈,我的衣服变小了,不合身了”。等于明白告诉读者两人已偷尝禁果,这句性暗示后来被改掉了

另外一些不合时宜的表达也被更改。初版中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不择手段要杀害她的是她的生母,第二版中将迫害者的身份改成了继母。母亲为孩子们读童话时,显然是难以接受生母残害亲女儿这样的行为。最终版本的其他14篇童话,狠心母亲的角色都被继母取代。有历史学者指出童话中的“历史的现实主义”,考虑到当时的医学条件,分娩死亡是妇女的主要死因。鳏夫通常会再娶,而继任妻子发现自己的孩子必须与前妻留下的孩子争夺有限的资源,恶毒继母就成了民间故事比较突出的素材。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占领了德国,格林兄弟还抹掉了一些精灵、仙女这类角色,以便与法国童话更好地区分开来。脱胎于法国人查理·佩罗《鹅妈妈故事集》的《蓝胡子》、《鼠皮公主》等故事,也被删去了。

从1819 年第2 版开始,主要由威廉一人独自承担起了格林童话的修订任务,雅各布把精力和兴趣都放在语言学研究上了。除去10篇宗教传说,格林童话在1850年第6版固定下来200篇的数目,1857年第7版保持未变,成为今日通行的版本。实际上,从初版到最终版最大的变化,是威廉对文本坚持不懈地打磨润色,格林童话的语言风格时常受人称赞,简单精练,又生动自然,文学性越来越强。直到1859年威廉逝世后,修订才画上句号。

格林童话在第2版,也是改动程度最大的一版后开始畅销。其实更应该说,不是格林童话选择了孩子,而是孩子选择了格林童话。它能被中产阶级很快接受,背后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当时工业革命催生了中产阶级,人们纷纷离开农村,那些曾经依靠口头流传的民间童话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格林童话集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性别歧视与反犹倾向

小红帽的故事原型,比格林童话的诞生还早一百年,不断地被后人解读、改编与颠覆。纳粹就曾用格林童话做宣传工具,小红帽被解读为,象征着在犹太狼魔爪下生活的德国人

格林童话目前是世界上版本最多的童话集,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童话集,已有160多种语言的译本。当它作为人类童年不可割舍的部分,构建共同文化记忆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经典文本,被解构被颠覆。

女权主义者就曾向格林童话开炮,质疑它有性别歧视。她们总结故事的基本模式为“女孩好骗无脑,男孩拯救一切”,最后一刻救公主于水火之中的,必然是那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王子,体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度。

“柔弱而不听话的女主人公”在格林童话中出镜率最高,故事往往是她们“如何因所犯错误招致严厉的处罚”。厄伦堡手稿中,7个小矮人建议白雪公主做家务,只是为了让她能安心接受帮助,但在后来的版本中,他们更像是要把她打造成全面的家庭主妇,布置繁重的任务。有人直指这是格林兄弟为迎合中产阶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女孩儿就得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听话的后果是什么?看看屡次不听劝告上当遇害的白雪公主就明白了。

格林童话甚至被批涉及反犹情绪。其中有3个故事涉及犹太人的角色。在《好交易》中,一个犹太男人被描绘为守财吝啬的骗子,《荆棘中的犹太人》中的主角让一个犹太人在长满尖刺的灌木丛中跳舞,还用“肮脏的狗”等词辱骂他们,这个犹太人是个小偷,最后惨遭吊死。德国历史学家克劳斯·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中认为,格林童话是塑造思想的强有力工具。“年轻人从这些童话中学到对权威、纪律的服从,对陌生人(犹太人或外国人)的不信任。”学者路易·斯奈德则在《德国民族主义根源》中用一整章阐述他对格林兄弟的分析,提出他们促使纪律、服从、独裁、暴力这些特性成了德国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格林兄弟的初衷确是为了打造德国人的民族意识,起过积极作用,但无法阻碍这些理论被纳粹所利用。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曾要求所有德国学校都要教授格林兄弟的书。纳粹还用格林童话做宣传工具,比如《小红帽》被他们解读为:象征着在犹太狼魔爪下生活的德国人;灰姑娘的“雅利安”血统让她优于两个血统不纯的继姐。也因于此,二战后,同盟国曾一度把《格林童话》从一些学校的课程中取消了。

不同的时代左右着人们对格林童话的解读。在中国,1903年格林童话第一次被译介进来。当时梁启超等人倡导通过引进西方小说改进中国国民性,儿童读物也被看作是通过教育影响民族兴亡的书籍。1949年后,格林童话也遭受了阶级斗争的冲击。童话中愚蠢的农夫被认为是丑化无产阶级,聪明的王子则是给统治阶级贴金,而最后那些来自不同阶级的“被损害者”只要善良都会幸福,“这是贩卖超阶级人性论”。

最喜欢改编格林童话的,无疑是好莱坞。尤其是爱拍公主片的迪士尼,1937年推出的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首开先河,大获成功。但当人们对美丽无脑的公主开始厌倦,改编就不再安于对原著的复刻。仅仅一个小红帽,就经历了1943年法国动画片中的摩登夜总会女郎,到2005年安妮·海瑟薇配音的功夫少女,并在2011年哥特风剧情片中变身为魅惑女战士,砍死了化身狼人的父亲??

2005年,格林童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超越地域时空的魅力,也许正得益于隐匿在字里行间人类所共有的集体无意识。对它的解读、演绎、再创造,历久弥新,就像小红帽永远走在未知的冒险途中。

(参考资料:彭懿《格林童话的产生及其版本演变研究》、《说不完的格林童话——杨武能教授访谈录》、《格林童话是“黑暗遗产”,隐藏纳粹主义根源?》、《童话故事的诱惑——重读<格林童话>》等)

(本文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1月下,作者:黄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第3期即将上市,敬请关注

国历文创产品:适用于iPhone6手机壳;“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系列礼品胶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国历原创产品
↓↓↓

真实的格林童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