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读书会优秀议论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

导语:朱熹说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实光有这三到还不够,还有一到,就是手到。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读书时,最好是要做读书笔记,这样不仅能做到有效阅读,而且对于写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命题作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写作方向:议论文写作——(1)学会摆事实,讲道理;(2)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证明观点
以下作文为初二学生原创,教师进行指导修改

议论文写作范文解读(一)
不动笔墨不读书
卢宇晴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热爱学习的同学,能够自始至终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听课,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心,然而却总拿不到理想的成绩。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天赋不行?不,只是他们不愿动笔实践罢了。
(用学习中的例子引出文章要证明的观点,有针对性。)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光靠想能有什么用啊!(过渡句)
在学习上,只有勤动笔墨的人,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从小就热爱书法,总是日复一日、马不停蹄地练习。他家门前有个水池,每次练完,他就在水池边用水洗毛笔。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书法日益精进,门前的水池竟已变成黑色的墨池了。由此可见,王羲之对书法的坚持不懈与他的不断动笔实践有很大关系。
著名科学家、物体沉浮条件发现者阿基米德每次发现一个定理,就用笔记记录下来,然后动笔计算。在罗马攻破他所在的城市时,罗马士兵看见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几何图形,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着。士兵觉得这是对他的轻视,便对着图形踩了一脚。却不曾想阿基米德瞪着这个手拿武器的士兵说:“不要踩坏了我的图形!”士兵一听,便拔剑将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杀害了。他的笔早已消失,但他的阿基米德定理却永驻人间。
(举王羲之和阿基米德的事例,从正面论证学习要勤动笔的道理。但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这个例子说明的应该是科学研究要有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的精神,与本文主题有偏差。)
练习书法要勤于动笔,科学研究要勤于动笔,读书更要勤于动笔。(过渡句)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想从一棵竹子中感悟出生命的哲理。于是他就整天坐在院子里对着一棵竹子思考起来。他想啊想,悟啊悟,结果最终以头痛而告终。可想而知,再有名的学者,不去动手实践,只靠冥思苦想是得不出真知的。你要把看到的、想到的记下来,把思考的结果写出来,事物的道理才能变成研究成果。你能说王阳明没有天赋吗?不能,他的思想从明朝起就一直延续至今,一直很有影响力,但他的研究竹子的方法却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反面例子。
(引用王阳明的反面例子,说明不动笔研究得不出真知的道理)
有不少人读了很多书,却最终还是一无所成。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动不不勤,没有把所看的,所学的记录下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习正是这样,只有勤动笔,知识的小流便会聚成涓涓细流,最后成为大江大河,奔腾入海。
(举生活的有的人读书不动笔的例子,联系实际从反面证明观点)
读书好比做菜,很多人知道,牛肉炒久了会老,咬不动,但只有当你动起勺子来你才能知晓其中道理。陆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脑子里记的、想的永远是浅显的,只有亲自操笔,才能学到真知。
(运用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有说服力。)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一语道破了读书的奥妙。
(结尾用徐特立先生的名言进行点题,总结全文)

—————————————————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在论证思路上做到了层层推进,结构清晰明朗。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论据的运用上,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本文作者在写作上表现了一定的功底,但所用论据与本文论点有一定的偏差。王羲之的事例证明的应该是“勤奋才能成功”的观点,而第二个阿基米德的观点证明的则应该是“科学研究要有坚持真理,无所畏惧的精神。所以,议论文写作要注意论据的运用是否扣住了论点,是否与论点有偏差。如果没有扣住论点,或都要扣题不紧,都会导致严重扣分。

议论文写作范文解读(二)

不动笔墨不读书
邓予钦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热爱读书的同学都变成了“书虫”,明明见证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了解了不少惊心动魂的历史,可写作水平却不见提升多少。其中的原因,想必就是因为看得多,写得少,没有把阅读和做笔记结合起来。
可见,前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开篇点题)
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时他学问渊博,亦可以算是一位学者。他的诗词高昂激越,其中就有不少是从古人诗句中信手拈来的。这种古为今用的水准,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在诗词方面的创造性成就,都是源自于他爱读书,爱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他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在上面圈圈点点,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不同见解。毛汉东睡的床很大,因为他的床边总是要堆放一些书籍,其中有一部《资治通鉴》,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笔记。毛泽东的文章堪为典范,五卷本的《毛泽东选集》中,很多年以来,都成为了中国人写政论文章的经典范文。好书如花,看一遍是不够的,只有慢慢品味,慢慢吸收,然后把其中的精华摘录下来,形成你的笔记,方能在岁月的浸润中,形成你的能力。文字有奥妙,关键在积累,只有在阅读中多动笔墨,方能含英咀华,悟得真谛,聚沙成塔。(举毛泽东读书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
南宁的梅尧臣,平时备了一个笔记袋,遇到好词佳句,就会记录下来。也许一天两天没有什么收获,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收集了大量的好词佳句,下笔作诗便能才思喷涌,一气呵成。他的诗文得到了当时担任宰相的大文豪欧阳修的赞赏。欧阳修推荐他担任国子监的直讲(教授),世称“梅直讲”,梅尧臣很快成为了当时名重一时的学者。几年以后,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在当时几乎可以和欧阳修比肩,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梅”。这些成就的取得,和他坚持积累,不辍笔耕是分不开的。唐朝著名文学韩愈就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个“勤”,不仅包括勤读书,还应包括勤动笔,勤做笔记。读书和做笔记就如学习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文章千古事,关键在积累,只有在阅读中多动笔墨,方能绵香千年,悟得真理,集腋成裘。(举梅尧臣读书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
也许,许多同学会大呼小叫:“君子动口不动手”,我念五遍、十遍、百遍,早晚可以背出来,干嘛要费这么多力气去做摘抄?古人不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吗?古人的话自然有道理,但如果所有的书你都去读百遍,恐怕你究其一生,也读不了多少书吧!这种读书方法只能针对一些特定的书,或特定的年龄段。比如在孩童时期,由于看不懂意思,就只能死记硬背了,等以后能看懂时再去消化。我们中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学科这么多,考试压力这么大,留给读书的时间本就不多,所以读书要讲究效率。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读书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因为你看的书有可能记不住,记在笔记上有助于以后翻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得多了才能消化。记笔记对于写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当你写到某个地方思路被阻塞时,你会想起曾经在哪看过,于是翻一下笔记,往往会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实际生活中举了有些人对读书误解的事例,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不动笔墨者不是好读者,不做笔记人不是乐书人。让我们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积累中增长见识,在写作中增长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在学习的道路上,方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通向成功的彼岸!(结尾点题)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在论证思路上同样做到了层层推进,结构清晰明朗。也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在论据的运用上,做到了摆事实,讲道理,但与上篇不同的是,所用论据能紧扣中心论点。毛泽东和梅尧臣的事例都从正面说明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第三个论据则从实际生活中举了有些人对读书的误解,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论据有古有今,又能联系实际,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