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作者( 西厢记 )

西厢记的作者
引言
近两年,中国古典名剧被不断编辑出版,尤其是《西厢记》,进了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推荐阅读从书,作为古代戏曲的爱好者,我真的是感到欣慰。我读到《西厢记》,还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长亭》一段,“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禁赞叹“真是绝妙好辞”。直到后来,才知道《西厢记》很长一段时间被列为“禁书”,认为那是本“淫书”,心想觉得这书“淫”的,无非是书里的那点“男女之事”。写“男女之事”的小说戏剧多了去了,男女情爱本是人之常情,要写得好才是本事。清代金圣叹就说:“自古至今,有韵之文,吾见大抵十七皆儿女此事。”所以后来看到《红楼梦》中宝哥哥和林妹妹偷偷摸摸地“共读西厢”,觉得那时的人想读点词曲也真是不容易。
古人认为词曲是小道,不登大雅之堂,读四书五经,讲仕途经济才是人生正道。可是就有这么些人愿意去发掘戏曲的文化价值。前面提到的金圣叹就是这么一个人,跟他相似是大才子李渔,他在《闲情偶寄》中就对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大为赞赏,他说施耐庵的《水浒》,王实甫的《西厢》,世上的人都只当戏文、小说来看,也就当做消遣、看个热闹,只有金圣叹把它们标名为《五才子书》《六才子书》,他认为这是古今的“大文章”。明清的戏剧评论家多把《西厢记》奉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的著名的杂剧作家王实甫。王实甫这个人早年混迹官场,大概是元代的朝廷实在昏暗,退隐后仍心有余悸。退隐后长年混迹勾栏瓦舍,给杂剧艺人写剧本。他懂官场,也懂底层百姓生活,他精通文章,也擅填词,他把自己对功名和爱情的态度,把自己满腹的才情付之于一部《西厢记》中,明初贾仲明续编的《录鬼簿》中有【凌波词】一首悼王实甫:

风月营 密匝匝 列旌旗

莺花寨明影(biāo)膨(biāo)排剑戟,

翠红乡 雄纠纠 施谋智。

作词章 风韵美,

士林中 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 天下夺魁。
《西厢记》被捧得那么高,它到底好在哪?下面我们就一道来。

爱情主题穿越古今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爱情剧,它的全称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说的是书生张珙和相国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故事说的是唐代贞元年间,书生张珙进京赴试,途径蒲州普救寺,邂逅了暂时借住在寺中的相国小姐崔莺莺,两个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妻,寺中众人大为惊慌。在崔老夫人的亲口许婚下,张生依靠白马将军杜确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老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却又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终于和张生私会。崔老夫人觉察到了莺莺的异常,老夫人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可是老夫人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在京城考中状元,最终和莺莺完婚。

爱情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到汉乐府里的“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唐诗里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到宋词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在小说戏曲里,爱情也是作家们常涉足的写作主题。唐代的传奇,就有不少爱情题材的作品,比如《霍小玉传》《柳毅传》《莺莺传》。元杂剧里也有大量的爱情戏,比如《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爱情都是爱情,但是不同的爱情,其中的思想观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今天说的这个《西厢记》,它的原型,就是唐代元稹写的这个《莺莺传》。可是《莺莺传》的爱情,不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认同的。《莺莺传》里的张生是个负心薄情的人,他对莺莺“始乱终弃”,还说莺莺是“红颜祸水”。不光我们今天的人不认同,很多古人也不认同,宋代的秦观、毛滂等人都为莺莺鸣不平,到了金代,一个姓董的解元写了一个《西厢记诸宫调》,彻底改了故事结局,整个故事开始有了这么点争取婚姻自由的意思。

到了元朝,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婚姻观念开始变得开放起来。元代的杂剧里开始出现了一些追求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他们不以门第、权势、功名和财产作为择偶的标准,只考虑才貌上的契合,情感上的相通。像张生和崔莺莺,他们由最初的一见钟情,经过诗词的唱和,被围的共患难,以琴声互通心意,到后花园定情,书房约会初尝禁果,一步一步确定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最后张生还是不免俗套地要去求取功名,而且很俗套地高中状元,但是全剧结尾能说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的话,比起后世的一些只能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终身,甚至愿意二女共侍一夫的才子佳人小说,思想境界不知道要高出多少了。我们今天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就是从《西厢记》来的。
二、才子佳人形象讨喜
《西厢记》为大众喜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面几个人物写得好,张生、崔莺莺、红娘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那这三个人物,谁是主角呢?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圣叹就认为全剧中莺莺是主角,莺莺的行为决定了这部剧的走向,所以他自己评点的《西厢记》,不光评,还改剧本,坚决把有损莺莺人物形象的文字全部删了。也有人认为红娘是主角,因为她在小姐莺莺和张生之间传递消息,她引导莺莺为了自己幸福迈出重要的一步,出事之后,她通过和崔老夫人据理力争,传达了作者的一个爱情主张,你听她说什么“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个晓尽描鸾刺绣”,分明就是说张生和莺莺,一个才子,一个佳人,才子佳人就应该在一起,你老夫人怎么就不明白呢!所以后世有人改《西厢记》,就于脆把红娘改成了主角。

其实说谁是主角都没错,因为这三个人物,戏份多,人物形象写得很饱满。就说莺莺吧,作为佳人,莺莺小姐占尽了我们对古代美女的全部想象,剧本里说她眉毛细长,像新月一样,头发浓密,像云一般。她唇红齿白,在人前害羞腼腆,娴静少言,说话声音呢,像莺啼一般美妙。她体态婀娜,腰肢娇软,三寸金莲,走路如弱柳扶风。她精通女红(gōng),能吟诗,会抚琴,才情卓著。不过原本可能是类似花瓶的这么一个人物,在这个故事里,却是一次又一次表现了她在爱情里的小心机,她的口是心非,她的害羞和勇敢,她的执着和深情。虽然《西厢记》是通过男性的视角来写莺莺这样的女性,把莺莺塑造成了一个古代男性理想中的佳人,可是说实话,这样的女孩子放到今天,也是很可爱的,看到喜欢的男孩子,也会忍不住多看几眼,面对男孩的追求,会大胆地回应,时不时地也小“作”一下,明明把张生当爱人,跟红娘口里说的却是“兄妹之礼”,明明约张生后花园约会,等到张生好不容易跳过墙来,又反悔了。

不过相比女孩子,个人更喜欢的是这段爱情里的男孩子。张生这个人物,很是讨喜。他长得怎么样呢?戏里没有明确的说明,古人说才子佳人,才子最重要的是才,在貌这块,不会有佳人这么高的要求。张生的才华如何呢?戏里一出场就让他自己交代了,他说自己“学成满腹文章”,这满腹的文章到底有多好,最后得中头名状元,基本上可以说明问题了。他的诗才也不浅,你看他填的两首咏叹九曲黄河的曲子气势磅礴,“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这样的句子可与我们熟知的唐人诗句相媲美。光会写诗作文就完了吗?人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一般书生遇到当兵的,总是会怂几分,可是张生面对孙飞虎这样的叛军却是镇定自若,不光安抚众人,还能想出解围之策,相比只会写写诗的酸腐文人,张生是有大才的。有才,性格还有趣,这就很讨女孩子喜欢了。从今天的话来讲,张生不是一个很闷的男孩子,他有情趣,懂浪漫,但又不油滑,他执着深情,但又有点憨傻。你看他第一次见到红娘,做自我介绍,就把自己的生辰八字报了,“不曾娶妻”这样的话也说出来了,难怪红娘嘲笑他是个“傻角(jué)”,我就问你个名字,你以为这是相亲呢。不过在爱情的追求上,张生真的是主动又专情,弹琴挑弄,跳墙赴约,书房幽会,这些“招数”也成了后世爱情故事里的一些套路,用在戏曲和才子佳人小说里。

除了才子佳人,《西厢记》里还有相当多的配角,比较重要的配角就有普救寺僧人法聪、长老法本、孙飞虎、僧人惠明、白马将军杜确、郑恒;相对次要的,或者说戏份比较少的,有琴童、店小二、卒子、使臣、欢郎。王实甫写配角也不是随便写写的,每一个配角都有他的作用,像欢郎这种只是在别人的口中出现过的,就基本上是一个人物背景的交代,像琴童、店小二这样的,基本上是情节里点缀,但是像惠明、郑恒这样的,王实甫对他们有非常鲜明的性格塑造。在一部剧里,有这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在元杂剧里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雅俗共赏妙语连珠

说过了人物,我们来讲讲《西厢记》的语言。《西厢记》的语言是被后世的评论家广为称道的。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把它比作“花间美人”,说它“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花已经够美的了,这其中再出现个美人,那真的是美之极致。

它的语言美在哪呢?作为戏剧,它的语言首在“当行”王实甫是很懂戏剧艺术的,语言写得很符合人物性格。这里面很著名的一段是第三本第三折,张生跳过了墙,看到正在烧香的莺莺,不顾一切地上去就搂,莺莺后悔了,赶紧拒绝。这里莺莺、红娘、张生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小姐说“红娘,有贼”,红娘问“小姐,是谁?”张生回答“是小生”。乍一听,好像没有什么,仔细想想,要是真有贼,红娘怎么会问贼“是谁”呢?莺莺这里喊“有贼”是真的有贼吗?当然不是,是她自己下的帖子,她当然知道来的人是张生了,只是现在她自己反悔了。红娘问小姐“是谁?”这里当然是明知故问。张生说“是小生”,他以为莺莺认错了人,把他当贼了,告诉她“不是别人,是我呀”。金圣叹评这三句话,说是“三句、三人、三心、三样,分明是三幅画”,他赞
叹:“《西厢》中如此白,真是并不费笔费墨,一何如花如锦!看他双文唤红娘,红娘唤小姐,张生唤红娘,三个人各自胸前一片心事,各自口中一样声唤,真是写来好看煞人也!

第二,它的语言文辞优美。王实甫很善于熔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像第一本第四折里的“多情却被无情恼”,就是用了苏轼《蝶恋花》春景词里的原句。第二本第一折里的“雨打梨花深闭门”,用的是秦观《忆王孙》里的原句,第三本第四折里“花有阴,月有阴,春宵一刻值千金”,套用的是苏轼《春夜》里的句子。那个著名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里的“碧云天,黄叶地”。他化用诗句还不是直接抄袭,堆砌辞藻,每一句都是跟场景和人物心理相关,这是用词非常高明的一点,也是《西厢记》文辞文雅的地方。

第三,《西厢记》里用了很多的民间俗语,语言活泼又不俗气,很有生活气息。像第一本第一折里张生初见莺莺,说的“正撞著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唱的“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可以讲说的就是大白话,里面还夹杂了元代北方的方言。“颠不刺”就是一个很口语化的词,“颠”是可爱,风流的意思,“不剌”呢,是一种北方的语气词。这里风流和可喜相对,说生得风流的姑娘我也见了不少了,像这样长得可喜的还没怎么见过。
四、结构创新突破体例
说《西厢记》语言精妙,妙不可言,可作为一个戏剧作品,能够在戏剧史上留下“压卷”之名,还在于它的戏剧结构的创新。古今中外的戏剧家都非常重视戏剧的结构,清代的李渔就提出过“结构第一”的观点。《西厢记》的戏剧结构应该说开了中国古代戏剧的一个先河。元杂剧的通常结构是一本四折一楔子,楔子就像是正文前面的一个引子。《西厢记》呢,它是一个长篇,五本二十折,每一本看起来都是一个独立的戏剧,但是每一本都有一定的联系,五本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结构。长篇作品常有的问题是主题容易偏离,情节容易涣散。但是这个长篇很厉害的一点,是它的主题非常清晰,情节也相对比较单纯,全剧就是讲张生和莺莺的爱情这一件事,这个在整个中国戏曲里都是不多见的。
再就是《西厢记》整个情节能够做到一个首尾呼应。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没有虚设的,像第一本里崔老夫人一上场就说莺莺曾经许配给郑恒为妻,后来赖婚的时候,崔老夫人就拿许配郑恒做理由,再后来郑恒这个人物自己上场,他造谣生事,逼得崔老夫人二次悔婚,又想把莺莺再许配给郑恒,最后张生衣锦荣归,自己破了谣言,郑恒撞树而死。作为张生和莺莺婚姻的绊脚石,郑恒这个人物的线索是非常完整的。

除了这一点,《西厢记》的结构设计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是它的双线矛盾。它这里面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莺莺、张生和红娘之间的误会冲突。前面那条是主线,后面那条是副线,这两条线索交叉发展,层层递进。主线中,从张生和莺莺两个人一见钟情,经过月下联吟,闹道场,到崔老夫人当众许婚,两个人的爱情获得了合法化的发展。可是这里崔老夫人突然赖婚,发生了全剧第一次最重要的戏剧冲突。这个剧情的突转,带来了后面张生和莺莺的私下约会。副线中,张生接到莺莺约会的简帖,欢天喜地地来到后花园,满以为能成就好事,不料莺莺突然变卦,这里是一个小的冲突。主线中老夫人发觉了莺莺与张生的私情,迫于无奈答应了婚事,但又以崔家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迫使张生和莺莺分离,这里达到了全剧的一个高潮。这样的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这种戏剧结构影响了明清的传奇,像我们熟悉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长篇戏剧,有着双线结构。
结尾
讲了这么多,也许你要问了,要读《西厢记》,哪几个版本比较好?这里我就来推荐几个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对于从来没读过《西厢记》的人,我推荐他读中华书局2016年出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入选了2020年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这一个版是简体字,横向排版,每一折都有注释、点评,还有插画,注释和点评都比较通俗易懂,很适合初读的人群。如果想要再理解得深入一些,我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西厢记》,张燕谨教授校注的这个版本,是比较经典的,发行也20多年了。这一版用《凌濛初鉴定西厢记》做底本,又参考了多种明清刻本,在版本上做得比较严谨。对古文功底比较好的读者,我比较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近年来出的《西厢记》,书中没有注释,有王实甫和原文和金圣叹的评点,便于对比阅读。

读过了《西厢记》原著,可以再欣赏一下《西厢记》的戏曲,个人比较推荐的是北方昆曲剧院改编的昆剧《西厢记》和上海越剧院改编的越剧《西厢记》。这两个版本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曲词,去掉了原著第五本的内容,以莺莺和张生依依惜别结束。在唱腔设计上,昆剧的典雅,越剧的飘逸,各有特色。元代的《西厢记》是怎么演的,今人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它能代代流传,常演不衰,这大概就是经典的价值吧。

西厢记的作者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