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间隔年(迟到的间隔年)

迟到的间隔年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是一本关于“旅行”这个主题的书。如果问在座各位有谁不喜欢的旅行的,恐怕不多吧。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旅行呢?
 
A,欣赏美景,开拓眼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B,换个心情,走出自己呆腻了的地方,走进别人呆腻了的地方。
C,洗涤下心灵,在行走的过程体悟人生,放下苟且,遇见诗和远方。
D,拍美照,发朋友圈,刷存在感。
E,以上皆有。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今天我要推荐的这本书也许会给大家一点不一样的启发。这本书叫《迟到的间隔年》。首先,什么是“间隔年”?间隔年,Gap Year,来源于西方国家,通常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之前,会用一年的时间去背包旅行,在世界各地游历,做些义工之类的,算是为今后工作做些社会实践的准备。

本书的作者孙东纯,就叫他东东吧,他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去做这个“间隔年”,所以叫“迟到的间隔年”。东东最初是要去印度旅行并作“做义工”的,就跟自己的老板请了三个月假。结果,三个月时间到了,他连印度还没走到,于是他只好跟老板辞职了,最后结果他走了整整13个月,跨了6个国家,完成了一个真正的“间隔年”,不仅是时间跨度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那么,在这场漫长的旅途中,东东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呢?这本书里面记叙了许多他经历过的故事(请看大屏幕)。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去的许多地方我都去过,我甚至比他更早住过他住过的一些家庭旅馆;还有就是他经过的许多事情我也经历过,比如被骗,生病差点丧命,逃票,在茵莱湖上看日落等等,非常有共鸣。

我只讲书中三个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
 
第一,  义工。
东东申请的是一家在印度加尔各答开的名叫“仁爱之家”的慈善机构,它的发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这家机构专门收留生命垂危、濒临死亡又没人照顾的病人。东东到那里工作,还是要进行面试的,就算是没有薪水的义工也不是说你想做就可以做的。面试他的修女Selina告诉东东他是第二位到这里的中国人,这里亚洲人中大多是日本和韩国人,最后还对东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在做义工的过程并不“好玩”,“仁爱之家”每天早上一开门,可能就会发现门口躺着一些被家人遗弃的老人,就像弃婴一样。义工们就是要照顾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帮他们清洗衣物和床单,有时候上面还有病人大小便失禁留下的排泄物,比较恶心。整个房间也充满了呛人的药水味,洗衣服的消毒水也很伤手。肉体上的损伤还不是最主要的,关键他们照顾得都是濒临死亡的人,你可能刚和一个病人建立了感情,今天还在陪他做游戏,第二天就发现他的床空了,你就知道发生什么了,这样怎样一种感觉和心理压力。
 
再回到We don’t need your help, but you need to be here. 这句话反复在书中被提到,作者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含义,最后东东他想明白了,他说:“我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在慰籍自己的灵魂。”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位旅行达人,谷岳,就是搭车去柏林的那位。他再有一次在国内支教之后,非常感概的说,原来我以为我是去帮助那些边远山区的孩子,后来才发现是他们帮助了我,我才是那个收获最大,离不开他们的人。
 
在做义工的过程中,东东不仅收获了心灵上的成长,还收获了爱情,这也是我想要讲的第二个关键词。东东和一个日本姑娘沙弥香(这个名字就很好听吧)在做义工的时候认识,最后成为了他的妻子,旅途中两人相恋的过程很浪漫很传奇,大家可以买书来看。《迟到的间隔年》出书之后,我就开始关注东东的状态,后面他们就在日本结婚工作,又去环游世界,好像在去年,又回到了国内,在阳朔开了一家客栈,叫东院弥香客栈,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说到这里,其实呢,我的太太也是我在旅行中认识的。那时候,我算是一个“老驴”,她是一个“菜鸟”,于是,你们懂的。当然,旅行不一定会有“艳遇”,但旅行的时侯,会遇到各种问题,是最能暴露出一个人真性情与品质的。所以《围城》里有句话,大体意思是,旅行是最好的检验结婚对象是不是靠谱的方法。本人深以为然,这个方法也推荐给在座单身的帅哥美女们。
 
第三个我要讲的是关于信仰。
这又分两个部分,先说说宗教信仰。作者跟我们大部分人一样,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但到了国外,人家问你信什么宗教,你说我是free thinker,人家会用一种非常奇怪,不能理解的眼神看你,作为一个人类,怎么可以没有宗教信仰呢?
 
东东从信佛教的缅甸,来到了信印度教的印度,又到了信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路上还遇到了一个信基督教的朋友,硬塞了一本《圣经》给他。这让他慢慢开始思考关于宗教这件事。后来,他回到拉萨,生活了几个月,和一帮人搞了一个所谓的“库玉玛论坛”。库玉玛其实是一个客栈的名字,他们一帮背包客、画家、作家之类的知识分子,成天讨论宗教啊人生意义这类的主题,每每自得其乐,不亦乐乎。这段书中描写的很精彩,大家可以去看看。

再来说说另一个层面的信仰,或者说是信念。大家可以算算,13个月才走了6个国家,其实是很慢的。东东在他旅途中一直在享受这个过程,他是在生活,而不是在旅游,不是像我们很多游客一样去走马观花赶时间。他一直在慢慢的行走与体悟,用大把的时间在发呆或者在思考人生,他常常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次“间隔年”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在老挝的时候,他遇到一个日本女背包客Norriko,她是在经历了一次大难不死之后,开始在东南亚旅行的,一走就是15年。她对东东说:“如果你不停的走动,那你就是不断地感受不同的文化,然后不断适应那种文化,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待较长的时间,也许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这到底说的啥意思呢?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旅行,也许无法给你你想要的答案,但却能给你一笔“意外收获”。东东最后说,我的间隔年,无论是旅行还是义工,都是一段在路上学习“爱”的征途,而回去了才是实践的开始。
 
来说说我自己,我也算是一个驴友,特别喜欢东南亚旅行,几乎所有的国家我都去过,而且很多不止一次。主要原因,一是那里消费便宜,性价比高;二是民风淳朴,景色与人文都比较原生态。我虽然没有“间隔年”这么长的旅行经历,但有一次是2个月游历了印度,尼泊尔两个国家,一次是1个多月走了老挝、柬埔寨、越南三个国家,算是“间隔月”吧。这两次都是我一份工作辞掉之后,在开始另一份工作之前,所以没有工作上的压力。如果各位未来想要来个“间隔月”的话,我建议去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去体验,一个是找相对比较长的休假时间,起码要在2周以上,最好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才能尽兴。
 
对我而言,这两段“间隔月”的旅行经历非常特别,印象也非常深刻,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也推荐大家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来一场“间隔年”之旅,哪怕已经是“迟到的”。其实,也不存在所谓的“迟到”,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自从2001年开始背包旅行以来,我也一直在探寻自己旅行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想从旅行中获取什么?我自己逐渐从单纯的游山玩水开始转向体验世界体悟人生,把旅行当成一种人生的修行,去哪儿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去,带着怎样的心情去。如今,我一直在路上……
 
我再说说推荐这本书的理由,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简单的游记或者攻略,作者东东也没有去炫耀自己的旅行经历,虽然是一个80后,但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是我非常欣赏认同甚至要向他学习的。从他的文字里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真诚的人,就像一个行者在人生道路上虔诚不断的找寻自己,发现自己,体悟人生,并且谦虚的分享给大家。相信你如果看了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最早我是在磨坊(一个驴友论坛)看到这篇连载的文章的,当时就觉得写得很好,很有感觉,就一直追看,后来2006年他就出书了,豆瓣上评分也很高,有段时间我想买来送人,发现断货了,直到最近又再版了,这已经是十年之后了。应该说,“间隔年”这个主题在国内确实是由这本书给引发的,以至于这股风有段时间在背包客圈子里非常火。但是,东东在他自己的再版《序》中很谦虚的说,自己只是一时的运气好。同时,他也在告诫许多对“间隔年”抱有不切实际想法的后来者要注重自己的初心。
 
再来回顾下我本次分享中的三个关键词,义工,爱情,信仰。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间隔年,
不同的故事,
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
间隔年是个好东西,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
但如果决定上路就要定好目标,
无须模仿追随,
走出自己的路,
未来的你,
就是你现在的偶像。

关注一个背包客的微信公众号,会有惊喜哦~

迟到的间隔年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