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釉彩大瓶(深度解析各种釉彩大瓶,为wuli乾隆爷“农家乐审美”正名!)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国家宝藏》火了,各种拿出来诉说故事的国宝都成为了网红。这其中,网红中的流量担当要数“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极难烧造的工艺以及“农家乐”的审美,乾隆在人们心目中竟然有点一言难尽……

被称为“瓷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火了,顺便带火了乾隆的农家乐审美。纵然“瓷母”自上而下有17种釉彩,烧制成功率仅仅为0.23%,绝对称得上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但是依然难掩人们对其俗艳造型的嫌弃之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估计这是我们乾隆宝宝在下令制瓶后被各路人嫌弃时候的自我安慰吧。今天,我们就技术流走一波,从乾隆的设计到制瓶工艺我们细细聊聊这个艳俗的大瓶。看完之后,大家被乾隆重新圈一波粉儿也说不准呢。

“瓷母”的烧造并不是任性而为,而是乾隆与制瓷匠人反复考究后的结果。“瓷母”自上而下17种釉彩集结了宋、明、清三朝最名贵、最具有代表性的釉彩。这之中为何没有元代呢?要知道,元代不仅时间跨度大,夹存于宋、明两代之间,而且元代的青花也是赫赫有名。故宫志愿者张甡所制详解图

“瓷母”腹部的主体纹饰,采用了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的形式,绘画风格分六幅写实吉祥图案,包括:“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植物花卉瑞兽吉祥图包括:寓意吉祥的万字、寓意“福”的蝙蝠、寓意“如意”的如意、寓意“辟邪”的蟠螭、寓意“长寿”的灵芝、寓意“富贵”的花卉。“瓷母”腹部的主体纹饰

“瓷母”集合了宋代五大名窑的四种:汝、官、钧、哥。而定窑的白瓷是明清时期所有彩瓷的基础,不必单独烧制,如此一来,宋代最为名贵的釉彩已经全部涉及。

关于明代釉彩,乾隆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三种釉彩:明早期永宣的青花、明中期成化的斗彩和明晚期嘉万的洋彩。

乾隆不但让同朝代的釉彩间隔相同,同时把这件大器最重要的几个部位都留给了本朝釉彩,包括:口沿处、颈部、耳朵、肩部、腹部,所有让人一眼就关注到的地方全部都是清代釉彩。如此煞费苦心,他不仅仅在致敬其他朝代的瓷器工艺,更是想向后人道:朕敬重先人功绩,但最伟大的盛世是朕的王朝,最伟大的明君事实上也是朕。

乾隆本人是宋代汝窑的大粉丝,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古人形容它有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烧制这美玉之色并不容易,成功率很低。所以乾隆能拿到的宋代汝瓷数量其实很少,并且还都“破坏性”地提了诗。北宋汝窑青瓷奉华纸槌瓶底

这么爱的汝瓷,为何要置于“瓷母”最下面的底足处,却把本朝最为名贵的珐琅彩放置到口沿处?这当然不是随意为之,乾隆的用意在于彰显本朝技艺,纵然是他最爱的汝瓷也只能屈居之后。皇帝用可以留世的东西来歌颂自己无可厚非,但是能在一件器物上动这么多心思,是不是觉得如今再看“瓷母”的感觉和内涵都不一样了呢?

这样的排序也是经过美学验证过的,既要各个朝代釉彩间隔一致,又得本朝釉彩占据重要位置,还要颜色相近的釉彩不能挨在一起。排列组合了一把,似乎也只有目前这一种组合方式更合适了。

“瓷母”的烧造原理很简单,不过是反复入窑烧造,先烧高温度釉彩,再烧低温度釉彩,高温度釉彩烧好后再入炉进行低温烧造时,就不会被破坏。但原理简单,实际操作却比登天还难。不仅要求把头(过去窑的主管叫把头,又叫把桩)在没有温度计等现代设备的前提下,利用20余年烧瓷的经验精准判断炉内温度和游离氧含量,同时还要知道窑里不同位置温度相差几何,而以上全凭经验完成。

“瓷母”烧造大概可以分为四个温度区间,实际上还会在此基础上细分。首先,烧1300℃左右的釉彩,包括颈肩处的斗彩、腹部霁蓝釉、底部青花;然后,烧1250℃至1280℃的釉彩,包括窑变釉、粉青釉和底部的酱釉;第三,烧1170℃至1250℃之间的釉彩,包括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最后,烧制剩下的低温釉彩,包括珐琅彩、洋彩、粉彩和松石绿釉、珊瑚红釉、斗彩中的釉上彩部分。

珐琅彩瓷器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也是清代最名贵的釉彩,位于“瓷母”的口沿处。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

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用珐琅作彩,然后回到景德镇烧成瓷器。彩料全部进口,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也就是“瓷母”呈现出的颜色,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异常名贵,同时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清乾隆洋彩葫芦瓶

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贵、工艺繁杂、精美绝伦而被称作“彩瓷之冠”,与“彩瓷皇后”珐琅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是乾隆的至爱。因为是宫廷御用,百姓很难窥见一二。现在,洋彩的煅烧技术已经失传。清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

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和洋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珐琅彩的彩绘颜料中含有硼或砷,在约750℃的高温炉烧造过程中,砷的毒性会挥发出来,即使是戴着口罩,也能把烧造的匠人毒得鼻血横流。

钧窑瓷极其珍贵,民间曾有说法:“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多被捣毁。到了清代,匠人已经可以根据经验、按照心意烧造需要的窑变釉了,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烧造难度仍然非常大,窑变区间只有区区30℃,一不小心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清乾隆窑变釉梅瓶

斗彩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与清朝的珐琅彩一样,明代的斗彩同样作为宫廷御用的瓷器,做工极为精湛,因而非常贵重。因为对胎的要求极高,胎质需要洁白细腻、薄轻透体,小杯胎体之薄几同蝉翼,可映见手指。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成化斗彩并无大器。

汝瓷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瓷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20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很少。这也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瓷器,他流传下来的咏瓷的诗有200多首,其中很大部分是表达对汝瓷的喜爱。
宋汝窑盘

因为真品太少,乾隆就下令仿制并亲自督查,这在帝王史上非常少见。汝窑瓷之所以稀少,也和原料有关。当今研究人员利用科学仪器检测发现汝窑之美的奥秘,原因是汝瓷釉中含有玛瑙的成分,玛瑙入釉致使釉表面产生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大小不一的气泡,在不同光照反射下会有不同的光泽。这张动图的上色顺序是完全按照高温釉彩到低温釉彩入窑烧造的顺序来的,是《国家宝藏》动画老师跟故宫工作人员反复确认制作的。

各种釉彩大瓶名字取得颇有点中二,但是这只大瓶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据传,美国有另外一只同样的釉彩大瓶,但是已有损坏,而这只流传至今能够完好无损,实属难得。乾隆的“农家乐”审美并不是追求意境美,更多的是追求技艺美与暗藏的政治高度,这不是主观审美就可以评判的,而是一代天子除了“风花雪月”以外,用以征服世界的雄心。

精彩回顾:
身体的优雅——被艺术俘虏了生命的灵魂摄影师
天啊,原来这就是蒙太奇!
投资回报率460倍!20世纪最伟大收藏家为何从没出错过?

[编辑、文/邱实]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各种釉彩大瓶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