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很自私(李斯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网友提问:

李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真是那么自私吗?

优质回答:

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宰相同时他也是一个法家代表,对于李斯有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该算的上一个好人。

李斯算不上一个好人但也不是一个坏人,李斯他辅佐了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李斯不仅仅在统一六国上做出了贡献而且在文化上的贡献也非常巨大。

李斯把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了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将原来各国不同的文字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人们常说的秦小篆。他的这次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其影响异常深远。这项举措对发展各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李斯在统一货币、度量衡以及车轨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另外一点他向秦始皇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对国家事务进行统一管理。这些举措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这一制度在中国延续了近两千年。

但李斯身上却有很大的污点刚才也说到了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和商鞅一样对儒家都没什么好感于是他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他的这一举措使得中国的文化典籍丧失了不少,另外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设计害死了他。

他为了自己的前途在沙丘和赵高密谋篡改了遗昭使得胡亥做了皇帝,当然他的死也和这件事情有着巨大的关系。李斯可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当然古代官场谁也说不准,如果当年他支持扶苏为帝的话他的结局可能会是另一种可能。历史已过事情不会再从来。

其他网友回答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

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一见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吓跑了。后来,他在仓库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粮食,也没有人去管。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就看出李斯是不甘寂寞的,也想干出一番事业的。

为了有出息,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儿施展所学,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到了秦国以后,得到秦相吕不韦的提携,当上侍从郎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劝说其到了成就帝业,统一天下的时机,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长吏。

又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如果有不愿意被收买的,便趁机暗杀他们。收到了效果,被封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国家富强,打败楚、魏,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那么秦国也没有现在这么强大。”

人才不被重用,结果就是加强了其他国的力量,不利于统一大业。秦王嬴政采纳其建议,不久官封廷尉。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好。后来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被毒药杀死。

从此以后,李斯没有对手,施展自己的才能,在秦王赢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以后,李斯提出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郡县制比之分封制是一个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领会秦始皇的意图,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焚书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准。于是,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全国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后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

李斯建议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建议车轨统一;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统一货币。

至此,李斯在他辅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过程当中,完成了他最后一个使命。

纵观李斯这些作为,可以这样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但大多功在当朝,时过则境迁。而李斯几乎每干一件大事都能产生影响千年的效果。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斯时说:李斯作为一个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机遇和能力辅佐秦始皇终成霸业。如果不是因为种种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杀韩非、焚书、篡改圣旨)毁坏了他的声誉,那么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召公媲美了。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了帮助胡亥坐稳皇位,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对胡亥地位有威胁的蒙恬、蒙毅及秦朝宗室。

原本,胡亥的权力还有扶苏、蒙恬可以制衡,使他不能专权误事,但当李斯助力赵高扫清障碍后,他这个位高权重的丞相,其实已经只剩下“虚名”。

丞相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谓不高,但说到底,这份权力还是要通过君王认可,才能具体实施下去,这也是李斯帮助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制度的核心要素——皇权至高无上。

李斯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机,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规劝胡亥。一次,胡亥责问李斯说:过去韩非曾经说过,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劳苦的,难道君王管理天下是为了受苦受累吗?这是因为他们无能。贤人有天下,就要让天下适应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满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随心所欲,又要永远统治天下,你有什么办法吗?这时,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压农民起义军不利,大将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责任。李斯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责之术”。

什么是“督责之术”呢?实际上就是严刑酷法和君王的独断专行。

后为赵高所忌,公元前208年七月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总评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

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

此时的李斯,已经彻底蜕变,他写《督责书》,很大的原因是为“阿二世意,欲求容”,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

其他网友回答

别人的自私是害了自己,而李斯的自私,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秦国。可以说,秦国成也李斯,亡也李斯,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介绍一下李斯这位秦国丞相。

李斯师从荀子,在他学成出山为官时,关于他流传有“厕鼠仓鼠”这样一个典故:当他看到茅厕里正在进食的老鼠时,这些老鼠慌不择路地逃窜;而当他看到仓库里吃粮食的老鼠时,它们并没有因为人的到来而惊慌失措,依然镇定自若地吃着粮食。李斯看到此情此景,有感而发“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才能都是半斤八两,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所在的地位和环境,从这个典故中就可以看出李斯对权力的向往有多深厚。

那么为什么说秦国的灭亡是李斯的自私造成的呢?我们知道,秦始皇在位时,李斯已经是秦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了,在秦始皇病逝后,赵高想要假传圣旨立胡亥为新皇,而他唯一需要顾忌的就是李斯。不过赵高深知李斯对权力的欲望,他把住了李斯的“七寸”,对他威逼利诱:如果是大皇子扶苏登基,那么必定会让蒙恬来担任丞相;而如果是胡亥继位,胡亥会知恩图报让你丞相之位无人能够动摇。

此时的李斯犹如粮仓里的老鼠,只顾自私地看着眼前的权势,哪里想到残暴的胡亥继位后黎民众生所要遭受的疾苦。因此他与赵高合谋,帮助胡亥上位,这也导致了秦朝最终的覆灭。李斯的自私,让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顾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死,并没有真正获得胡亥的感恩戴德,触怒了胡亥的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这一己私欲之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一天,李斯正和同学们诵读“子曰”,忽然,门外一阵马嘶人喧,进来一位气宇轩昂的阔公子。当来人结结巴巴、自报家门后,李斯既惊讶又忌妒,嘴巴张成了“O”字:韩非,韩国贵族也。虽然磕巴,不善言谈,但此人笔锋凌厉,弱冠之年便名动天下。自己居然和传说中的“神童”成为同学,李斯心头一时五味杂陈。

跟着荀子学了几年之后,韩非又回到韩国,他目睹韩国的衰败,不断上书韩王要求实行变法,但始终未被采纳。他只得退而著书立学,阐明其思想,先后写成了《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读后大为钦佩,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与此同时,一心想“辅助君王”的李斯,不顾荀子的阻拦,已经先行一步,投奔到“以暴制暴”的秦王嬴政麾下,并竭力推荐一套逐个消灭诸侯国,最终一统天下的战略计划,亦深得主子的宠爱。

李斯主张柿子捡软的捏,先灭韩国。韩国风闻李斯的计划,急忙主动求和,向秦国表示,“纳地效玺,乞为藩臣”。但李斯不为所动,坚持要把战争的第一刀砍向韩国。

危急关头,韩王想起了韩非,希望借他的名望去劝说秦王。眼看自己的祖国将遭受灭顶之灾,韩非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准备说服秦王改变原定计划,另采用“攻赵存韩”的方针。于是,师出同门的韩非与李斯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较量。

仗着秦王对自己的崇拜,韩非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几千言信,送奏秦王。他在信中说:韩国已臣服于秦,你还要消灭它,带来的国际影响,将是各国君王联合抗秦……这句话,点到了秦王的软肋。秦王对李斯提出的灭韩计划开始犹豫起来。

当此,李斯启奏道:韩国譬如一个脓疮,没有发作的时候,相安无事;一旦发作,就会疼得我们浑身乱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它摘除。他还主动请缨,只身入韩,要将韩王引诱到秦国,将其扣留。并保证兵不血刃,迫使韩国投降。秦王大喜,让李斯立即出行。

韩王虽然昏庸,身边却多了一个智囊韩非。不管李斯如何殷勤求见,换来的都是闭门羹。李斯恼怒不已,恨不得立马回秦搬兵,攻打韩国。可一想到自己在秦王面前夸下的海口,倘若灰溜溜回去,怎么交代?于是,他效仿老同学,也给韩王写了一封长信。但文笔又臭又长,像老太太的裹脚布,未引起韩王的“共鸣”。他的这次外交行动以彻底失败告终。

来而不往非礼也。李斯走后,韩非很快对秦国进行“回访”。但两人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秦王大喜,给予韩非上宾待遇,把酒言欢,促膝交谈,还想把韩非永久留在身边。然而,李斯心里却七上八下的,他不但非常清楚老同学此行的目的,还感觉到韩非的存在是自己仕途的一个障碍。正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同学归同学,你来了,我失宠了,让我心里能平衡吗?

李斯一下就对这位老同学动了杀机,只等着机会下手。不久,韩非发现一个秘密。秦国有一个渗透到各个国家的情报网,而李斯就是这个情报网的头子。

韩非当即找到秦王,说:“大王啊,我听说李斯向您举荐了一个叫姚贾的外交官?这个人出身卑贱,品德恶劣,且做过强盗。大王这么高贵的人,怎么和这样的人为伍呢?”很明显,这是别有用心的挑拨离间。由于贵族容易和贵族交心,对贫民有共同的蔑视心理,秦王一时间竟糊里糊涂地中了招,脑门一热,就将姚贾提溜到跟前,严厉责问。

姚贾在李斯的授意下,不慌不忙,文引博采,说得秦王哑口无言。李斯在一旁趁热打铁,启奏说:“大王,韩非来秦国是为了韩国!您可不能中了他的奸计呀。”秦王觉得言之有理,一怒之下,将韩非监禁起来。韩非一下子从座上宾变成了阶下囚。李斯下手的机会终于到了。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斯派心腹将一杯毒酒强行给韩非灌了下去。就这样,昔日的同窗学友,竟在老同学的毒手之下一命呜呼。

历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较量中分出了胜负。然而,人眼不明天眼亮。若干年后,李斯也不得善终,被赵高处以极刑。韩非成了与孔孟齐名的思想家,而李斯,后人大多只知道他曾经当过秦国宰相,做过不少坏事,最后还是遭了恶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