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长安:赤卫公社彭村知青辛小龙

知青在长安

创难关 流大汗 努力改造世界观
每 小 平
辛小龙这娃是1973年3月到彭村插队落户的。原任彭村大队长81岁李志龙、81岁魏孝芹、78岁王永全、72岁原一队队长李德义、60岁李顺安等干部社员向笔者介绍先进知青辛小龙的事迹,众口一词夸奖着。娃们确实表现好,有水平稳重、勤奋有为,修坡护堤、割麦担秧,出力流汗、学习和劳动表现好。8月18日虽然酷暑高温,但在魏寨彭村我心里依然激动着、倾听着、记录着。娃们没下乡到村里来以前,思想上是有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是痛痛快快地到农村去,还是留恋城市?这是下乡前娃们思想斗争的焦点。那时他讲:高中毕业后有人参军、有人招工,叫咱下乡思想通不过。苦闷烦恼时他学习毛主席《青年运动的方向》等著作,“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 随后又学习了邢燕子《农村十年》等先进知青的光辉事迹,对娃的思想触动很大、教育很深。认识到:邢燕子能放弃城市,爱上农村并扎根农村,是她不断改造世界观、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分不开的。自己做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应以四海为家,以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己任,以共产主义为毕生的战斗使命,同几千年来的“父母在、不远游” 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坚决地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的教导提高了自己对上山下乡伟大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决心奔赴农村、展翅飞翔。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他表示了坚决奔赴农村干革命的决心,坚定的迈出了同工农相结合的第一步。由于生活在城里,缺乏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辛小龙还闹出笑话来。如捞稻子却不认识稗子、锄苞谷把套种的豆子当草锄掉;挖洋芋老挖不出洋芋来,原来是把草当作洋芋蔓、因而挖不出洋芋;学犁地犁出歪歪斜斜不端直、扬场不会扬……这娃耐心学、拜贫下中农为师、老老实实地学,终于掌握了基本农活和生产技能。生活劳动之外这娃还刻苦学习,积极参加批林批孔运动,写出了《批判学而不稼的剥削阶级思想,走与工浓相结合的金光大道》《要使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等十篇批判文章,在公社、鸣犊区召开的批判大会做了发言,县广播站也分别进行了播送。
抓革命 促生产 塘瓷缸子、煤油灯等知青使用过的老物件 每鑫 供图
闯难关、流大汗,努力改造世界观。刚到彭村,他缺少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已的思想准备、幻想搞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迹。时间不长,便经受不住艰苦生活的磨练和考验,热情骤减、思想烦闷、行动消极。一次在稻田里爬着“捞稻子”,头上的汗水不停滴落、泥手无法擦、双腿跪在泥水中,双手扒在泥里,骄阳似火、暑气蒸人、还有蚂蝗叮咬、滋味真不好受。他想到如呆在城里会享清福,念了十几年的书大材小用……老队长李志龙提醒我,鼓励我、帮助我并说:虽然种田是苦一点,可是为了将来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我们身在田间、做的事却和世界革命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这是多么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给我讲彭村的历史和贫下中农艰苦奋斗的过程。夜晚我在灯下不断思考、反复琢磨。毛主席:“还有一些人很骄傲,读了几句书,自以为了不起,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可是一遇风浪,他们立场比起工人和大多数农民来,就显得大不相同了。” 我将我的思想和言行同贫下中农做了对照,差距真大。我生在红旗下,长在蜜糖里,那知黄连苦、那知革命难阿。思考对照了半夜终于找到差距,今后决心扎扎实实向贫下中农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三夏开始后,队长把我派到了运麦组。运麦劳动强度大,每天往返于河道和川原之间,把每车数十捆麦个子运到大场;每天拉运十几趟,汗水湿透了衣服、夜晚还要加班。初开始还能坚持住,慢慢身困马乏、躺到床上不想动。耳边想起毛主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最后的胜利,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贫下中农的光辉形象,也给了我无声的教育。有一天,正在碾场的大马受惊了,拖着碌碡向大场外狂奔,眼看就要撞上一个小孩……危急时刻有一青年挺身而出,一把抓住缰绳,用尽全身的力气死死的扛住了大马,避免了一场灾祸。这件事对我教育很大,扛住马救小孩的青年也鼓舞着我。我又振作起来,拉起架子车运麦捆。一天傍晚刚放工回家,突然电闪雷鸣,快要下大暴雨。我又返回麦场,抢救散放的麦捆。队长劝我说:你刚放工没吃饭、就回去吧!我脑子也想:算了何必自讨苦吃、淋一场大雨得了病还误了几天工。念头刚一出来、自己就马上觉得惭愧。贫下中农能干我为啥袖手旁观?随即又继续抢收抢运,虽然被大雨淋湿、确保护了集体财产。经过劳动锻练,100多斤重的“麦桩子”能扛到肩上行走,能挑百斤重的土肥、秧苗,会操作各种农具、做各种农活来……在一年多和贫下中农的并肩劳动中,有了共同语言、共同感情,渡过了一个由不习惯到习惯、不安心到安心的转变。逐渐爱上了彭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同贫下中农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快乐。辛小龙下乡插队各方面表现突出,勤奋有为劳动好,团结知青共同进步,谁有病就关心看望、送药送水、人也稳重,为农业学大寨出力流汗。先后担任了彭村大队团支委、魏寨公社团委委员、参加了公社二届贫代会,1974年8月被评为长安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个人。说明:本稿部分选用辛小龙材料。图片来源于网络,谢之!
作者简介:每小平 ( 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协理事民俗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研究者)
赐稿邮箱:29374343@qq.com
责任编辑:成 鹏 小编个人微信:chengpeng430
欢迎关注文学基地——“京兆文学”
温馨提示京兆文学
非常感谢您关注@京兆文学!如果您有好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原创作品,请直接添加微信到:chengpeng430,或者发邮件到29374343@qq.com进行投稿,您可以附上您的个人简历、照片及个人要求(是否署上真实姓名等特别要求)
投稿须知 1、未在公众号、网站发表的原创散文、随笔、文学评论,附100字以内作者简介及照片,投稿必须是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文学作品,文责自负。
2、注明投稿(京兆文学),注明作者微信名,微信号,便于联系。投稿五天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3、赞赏金额60%作为作者的稿费,20天内以微信红包形式派发,赞赏总金额低于20元(含20元)的作为平台维护费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