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吗)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及特点?

动作电位原理:动作电位是由于神经纤维上的瓣膜刺激而产生的,这导致钠离子通道打开,并且细胞内钠离子的流入大于钾离子的流入,因此原始的外部正内部负变为外部负内部正,这将使刺激部位与静止部分之间存在电位差,从而产生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存在“全有或全无”现象。单个神经或肌肉细胞的动作电位的重要特征是,如果刺激未达到阈值,则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一旦刺激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爆发。一旦产生了动作电位,其大小和形状就不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变化。 ②有一个不应期。由于存在绝对不应期,因此不能融合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吗?

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Na+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向膜内移动。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而阻断Na+通道(河豚毒)则能阻碍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动作电位名词解释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和变化的基础。当一对测量微电极都处于膜外时,电极间没有电位差。在一个微电极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会显示出突然的电位改变,这表明两个电极间存在电位差,即细胞膜两侧存在电位差,膜内的电位较膜外低。该电位在安静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是什么离子内流

动作电位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恢复过程中纳离子外流、钾离子内流。要知道细胞外液纳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20:1)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30:1)。其中静息电位钾离子外流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动作电位纳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恢复电位中钠离子外流、钾离子内流均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

简述动作电位和局部反应的异同

1、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动作电位可以分成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三个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符合全或无定律,即刺激只要达到阈值,就能引发动作电位;

2、局部电位是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3、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不同点有动作电位有全或无现象,局部反应无全或无现象,局部反应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动作电位可以不衰减地传遍整个细胞,局部反应只能以电紧张扩布的方式影响邻近的细胞膜,随距离的增大,很快减小为零,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因此,动作电位不能叠加,局部反应无不应期,可以总和。

简述动作电位的波形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即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即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

动作电位具有三个特点

动作电位具有三个特点是:

1、电位幅度小且呈衰减性传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2、不是“全或无”式的,局部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3、有总和效应,多个阈下刺激可以在时间上(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刺激)或空间上(在相邻的部位给予多个刺激)可以叠加,如果总和后产生的去极化强度超过阈电位,则可诱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

动作电位有什么特点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二是不衰减传导。

1、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2、不能叠加,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

3、不衰减性传导,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其形状与幅度均不发生变化。

动作电位指的是静止膜电位状态的细胞膜受到适当刺激而产生的,短暂而有特殊波形的跨膜电位搏动。

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被称为兴奋性,有这种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实现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与什么有关

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与膜外钠离子内流有关,因为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而钠离子存在与细胞外,钠离子得内流带了大量的正电导致膜内的电位由正变负,此时是内正外负,然而细胞内需要维持其稳态,所以钠离子的内流会有一个峰值。

钠离子是由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得到的,显正1价,书写为Na+。钠是一种质地软、轻、蜡状而极有伸展性的银白色的1A族的碱金属元素。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有复极2期平台期,近年来随着心室肌中层一组具有独特电生理特性的细胞亚群的发现,人们提出了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这一概念,即不同部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态、时程各异,对各种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的反应性存在着差异。这种跨室壁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在心电图T波、U波、后除极及其介导的触发活动和折返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的形成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动作电位是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吗

动作电位不是钾离子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平衡电位(equilibriumpotential)指静息条件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局部电位动作电位

一、局部电位:

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特点: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二、动作电位:

形成条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