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虚传

“名”是会意字,从口,从夕。造字本义:日落天黑,父母呼唤孩子。
古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口头上的称呼为“名”,就像现在的“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成年后的书面称呼为“字” ,就像现在的“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个人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现在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因此,“名”只能由长辈称呼,平辈或晚辈应称呼“字”,若直呼其“名”,则表示对此人的蔑视或不尊重。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意。夕,天黑。天黑了人们互相看不清对方,所以相遇时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
字形从甲骨文至楷书没有变化:
《正字通·日部》:“春,唐人名酒为春。”“名”是命名之义。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名”是自称之义。
清林嗣环《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是说出之义。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是著名之义。
《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名”是占有之义。
《老子·四十七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名”通“明”,是明白之义。
《周书·谥法》:“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名”是名字之义。
《史记·滑稽列传》:“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名”是声望之义。
“名不虚传”是指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真的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薛道衡是北朝时代的人,他的诗作得很好,闻名于当世;因此,常常有人慕名前来求教。
有一次,齐国邀请他前去交流,因为当地的人们非常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直停留在那里。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这时,齐国有个诗人前来拜访,看到前两句:“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那个人非常失望,自言自语:“这是什么诗呀?都说薛道衡水平很高,看来只是虚有虚名,被人误传罢了。”那人说着,继续往下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连连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就这样成了赞扬之词,它本来是指既然一个人有了名气,一定会有真本领,不会是虚假的。现在被广泛使用,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往往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常用词语:名将、名句、名角儿、名利、名列前茅、名流、名录、名门望族、名目、名牌、名誉、名噪一时、名正言顺、名著、名状、名字、名作、名落孙山、名满天下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李隆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诗
作品释文:
眷言思共理,
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
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
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
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
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
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
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
教民贵有常。
恤惸且存老,
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
知予眷万方。
唐李隆基诗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时维丁酉仲冬 曹善华书(印)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提供:曹善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