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两则:研究者的位置 & 寻找最强成长

这两篇文字写给自己和团队。
1 研究者的位置
作为企业成长期研究者,我们认为买入持有的是公司的一部分。作为成长期研究者,只要所持有的企业仍然走在成长到其目标的轨道上,就应当放心(实现远期经营目标,市值将数倍于现在的市值)。作为成长期研究者,我们应该担心的,是企业经营情况不如预期,偏离了既定的成长轨道。
可我们还是担心了。一个轻松得到的想法是:可能是离市场太近了,离企业却不够近。
那么离企业足够近就可以了么?似乎也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无论离得多么近,研究得多么深,都不可能掌握企业的全貌。另一方面,任何一家企业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计划有可能无法实现,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值区间。当其股价大幅波动时,研究者往往会随着股价波动的方向,去对他的未来产生相应的理解——在股价上涨的时候,认为企业应当很容易实现他的未来,甚至给他更高的未来预期;当股价下跌的时候,便认为企业很可能不能实现他的未来,从而下调他未来的预期。如果此时研究者离公司很近,便很容易将公司正在发生的事物,作为他不同想象的依据,得出不同的结论。
然后还会因为自己认为自己离公司近,研究得深入,而不自知偏见已经出现。
所以我认为,合适的研究者的位置,既不是离企业很近,也不是离市场很近,而是离企业、市场,以及自我(这常常被研究者们忽略)这三者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始终保持着观察者的心态。
其中,保持对自我的观察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是对事实进行加工的函数,这个函数是随着自身的情况不断变化的。研究者要能诚实地讲出自己当前内心的状态,是浮躁、是紧张、还是平静。这样才能对自我产生的观点和决策有一次再度的判断。
2 寻找最强成长
最近数年,自己和团队一起过的标的,没有一千家(次),也有大几百家。前日在开会的时候,偶然就聊到了什么是最强的成长。想到这些年成长了十倍的公司,似乎有着共性:
商业模式,市场空间,行业地位
三者同时升级,带来最强的成长。
风之刃将其称之为:三元齐聚式成长
市场空间的增大和行业地位的提升之前已经谈得很多,此篇不再赘述。
企业的商业模式一般分成4种:项目型、产品型、平台型和生态型。项目型一事一议,不够标准化,预期现金流不稳定,每一个复制的难度较大,很难给高估值;产品型可以规模化生产,拓展市场空间之后有规模化效应,但毛利率和市场空间往往上限比较明显;平台型企业的成本往往很低,边际收益极高,能够“收保护费”,现金流稳定,如果某个行业出现了垄断型的平台型公司,那么估值可以给的很高。生态型公司,是平台型公司的升级版,他往往掌握了某个核心要素,然后以这些边际成本较低的核心要素换得较高收益,腾讯公司是典型的生态型公司。
以特斯拉为例,2020年伊始,特斯拉开始量产同时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开始增大,这是市场空间增大;特斯拉具有先发优势,产品力比同时期的产品强,行业地位保持龙头或者有所上升;由于市场空间的增大和行业地位的稳中有升(2020年初),特斯拉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和需求,从一个单纯的产品型公司向平台型、生态型公司迈进(特斯拉车中的app)。
再举哔哩哔哩的例子,2020年疫情爆发后,人们居家时间被动增多,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需要通过线上的方式解决,线上精神文化娱乐消费的市场由此增大。哔哩哔哩由此获得了更多的“流量”,而大量的“流量”也使得哔哩哔哩的平台型的属性更强;同时随着更多up主的入驻,巩固了哔哩哔哩的市场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空间、行业地位、商业模式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加强。比如说,市场空间增大往往会使企业完成商业模式的升级。项目制的企业并非自己不想标准化,而是所在市场空间还不够大,客户的需求还处在多样化阶段;随着市场空间的增大,客户共性的需求就会出现,于是企业也就可以变成产品型的企业了。再比如,商业模式的升级将有力地巩固甚至加强企业的行业地位,帮助企业增加市场占有率——率先完成项目-产品升级的企业,肯定比仍然在做项目的企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从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商业模式,市场空间,行业地位,三者同升的成长,往往需要公司本身底蕴好、素质强,有着极其强大的管理团队,能够在行业大级别机会到来时抓住机会(往往是积累在前,爆发在后),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时(市场空间),地利(行业地位),人和(商业模式)的“三元齐聚”。这是极其凤毛麟角的存在。
拥有强大团队的企业,往往在未发生质变之时估值就已经比较高,从而限制了其最大涨幅(特斯拉公司在没有大规模量产之前股价也有400亿美元左右总市值)。所以除此之外,单从股价表现上来说,还有一种成长也堪称最强成长——其股价表现往往是一年数倍甚至也会达到10倍。
风之刃把他称之为“幸存者成长”。
*幸存者成长:市场空间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极小到极大的变化。极小时期,大量竞争者离开市场;而后市场空间因为某些原因突然间回暖、增大;同时,因为种种原因,此前被迫离开这个行业的竞争者无法快速回归,导致市场增大的红利被幸存者充分享有。如果幸存者借着这个机会,快速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以大幅提高与客户的粘性,构建原有竞争者重新回归行业的障碍,将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涨幅。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空间(客户需求)由小到大的速度,往往决定了股价的最大涨幅;速度越快,涨幅越大。
2020年涨幅十倍有余的英科医疗便是经典案例。英科医疗2017年上市,上市之时正值行业集中扩大产能的时期,同行们集中扩大产能而需求增长缓慢,致使医用手套的价格持续下行,市场空间严重下降,使得大量竞争者不增产、减产、甚至退出市场。直到2019年第四季度,市场需求开始有所恢复。而疫情的出现,使得该产品的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增速极快。但是手套产能恢复不快。英科医疗在行业利润下行的时候凭借良好的管理能力成为幸存者,于是便有了2020年10倍的幸存者成长。
无独有偶,2018-2019年比特币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低位运行,使得比特币矿机市场持续萎缩。2021年伊始,比特币价格开始指数级别般上涨,比特币矿机市场爆发,一机难求。而嘉楠科技在市场低迷时凭借优秀的产品力幸存下来,在2021年开启了数倍上涨。
总结来说,幸存者成长不是简单的行业下行-景气周期的波动。而是因为外部巨变,行业萎缩到了极致,极致到所有人几乎都在亏钱;然后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间内又放大到极致;同时,还有着非常少数的几家确实很有实力的企业(这非常重要)。其实,我们看到这段时期表现较好的化工、原油、钢铁、线下消费等公司,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的性质,只是幅度和程度没有医用手套、比特币矿机市场那样剧烈,由此相关公司的涨幅也便没有那么巨大。
“幸存者”式成长和“三元齐聚”式成长,读者们,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