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照片背后讲不完的故事:真实情感瞬间的迸发)

照片背后的故事

Guy Farley-The Horizon.mp3 来自周冲的影像声色 00:00 01:42

一个真实的瞬间,就是一个故事。
 

作品:胜利之吻 

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

              
那天,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所有年轻人都激动不已,
他们走上街头,
拥抱每个迎面而来的人,
也亲吻身边的人。
 
这是二战的经典历史画面——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一位水兵在激动时,揽住身边的女护士,给了她热情的一吻。
 
这一瞬间被《生活》 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
 
那一刻,我们都是和平的孩子。
 
我们是亲人,是兄弟姐妹。
 
 

作品:纱厂女孩Cotton Mill Girl

摄影师:刘易斯-海因
Lewis Hine,1908

当同龄的女孩在上学,
在跳舞,在撒娇,
5?6岁的她们正在工厂中艰苦地工作。
她们的名字,叫童工。
 
1908年,Lewis Hine作为国家童工委员会的调查摄影师,进入多家工厂卧底,与童工们进距离接触。
 
后来,他通过大量摄影作品,向世界展示了近200万童工的困境。
 
他告诉人们——

这里正在被剥削、被压迫;

孩子们在挣扎;

200万童工正在沉默地哭泣……
 
Lewis Hine的作品成为一个导火索,整个美国点燃了愤怒。后来美国政府立法,保护孩子权益,禁止黑工厂使用童工。
 
1910年至1920年,因为Lewis Hine的努力,美国童工数量减少一半。
 
 

作品:摩天楼顶上的午餐
Lunch Atop a Skyscraper
Unknown,1932

繁华是别人的,
我们一直贫困、危险,
但只要充满希望,
我们就是城市的一员。
 
这是一群正在午餐的建筑工人。
 
11个人,坐在曼哈顿840英尺高的摩天大楼的横杆上,没有任何保护地,坐在悬空的高楼边缘聊天、吃饭、抽烟、看报纸。
 
照片拍摄于旗舰RCA大楼(现在的GE大楼)的69层。

画面极具冲击力,令人看了胆战心惊。
 
但身处危险之中的工人们,脸上却是恬淡、乐观、有笑意的。

所以这张照片,也被认为象征了美国的雄心壮志,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志。
 
 

 
     

作品:悲伤
所刊杂志:美国《国家地理》 

一贫如洗的家里,
羊是全部的财产和希望,
可有一天,
六只羊全死了,
死在放羊的孩子面前……

他才6岁,还不懂生活的艰辛。

但他只知道,这六只羊是他生活的全部——现在却都没了。

很显然,这飞来的横祸对一个捉襟见肘的农家来说,不啻为一次巨大的打击。

这张令人心碎的照片也让人不禁为孩子和他家人的命运担心。

所幸的是,照片自刊出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收到了民众给小男孩的7000美元捐款,算是弥补了他的损失,也给了阿拉德——照片的拍摄者一丝慰藉。
 
 

 
用看得见的影像,感知看不见的世界。

一个真实的瞬间,就是一个故事。
 
可见,摄影最美妙之处在于它保存了瞬间,却指向永远。以至于我们在后来的时光里看到照片,都可以感同身受,想象当时的场景和氛围。
 
而摄影器材的更新换代,给人们带去了更加优质的拍摄体验。有了便捷的手机摄影,抓拍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瞬间变得更容易。
 
毕竟不用再把沉甸甸的器材扛上扛下,就能把很多生活中不经意的美好记录下来,留存住更多故事回忆。

讲到手机摄影,不得不提及当下数码圈内非常受欢迎的旗舰手机一加7 Pro,为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助力。

接下来,就先上图让你们感受一下一加 7 Pro拍摄的大片。
        Shot on OnePlus7 Pro

上面这张纯净的夜景照片,可以说一加7 Pro把高反差的场景完美地还原,在整个画面的明暗部分进行一个趋向于自然的过渡,同时展现了其对细节的出色还原能力,让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多彩建筑之美。

再来一张一加7 Pro拍摄的建筑照看看,照片的饱和度和层次都有不错的表现。即使是仰拍这种大逆光场景,主体部分的明暗过渡也显得自然不突兀。
       Shot on OnePlus7 Pro

不只是这样,一加7 Pro拍摄的风景照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Photo By @孔六六
Shot on OnePlus7 Pro

这是宝岛台湾的某个海边,天海分隔一线。

一加7 Pro将天空、大海等准确地还原了出来,同时一加7 Pro还兼顾了天空的高光和暗部的细节,没有出现曝光不均的情况。

整个画面丰满又不失真实,让人不禁心向往之。
 
怎么样?看惯了朋友圈中千篇一律的“森系滤镜”“日系滤镜”,是不是觉得,这样真实自然的海边照片才更打动人?

透过照片,仿佛已经感受到咸咸的海风在向我们招手了。

真实、自然、干净。这也是我对一加7 Pro拍照功能情有独钟的最重要原因。

毕竟如果拍出来的东西不够“诚实”,跟现实差距很大,那么即便再美也不过是存在二维平面的虚构景象,缺乏了真实鲜活的气息。 

而一加的相机理念,就是要还原真实的回忆,希望用镜头帮助人们留住这一刻的美好,所见即所摄。

再来一张我特别喜欢的夜景照片,原汁原味的台北风情。
      Photo By @孔六六
Shot on OnePlus7 Pro

大家可能都知道,夜景拍摄其实很难,难处在于如何还原色彩,降低暗光噪点等。

但一加7 Pro却将夜景拍摄,做得出类拔萃。

以台北夜景这张照片来看,准确还原台北101周围景物的原色彩,暗度噪点控制得当。

整体明暗程度表现均衡,画面明亮比较干净,带来了极好的视觉观感,完美地呈现了台北夜色。

一加7 Pro能这么优秀地真实还原台北夜之美,原因有两个:

从硬件上来说,一加7 Pro采用了独家的7P镜头模组,是目前为止最高规格的镜头模组,支持OIS光学防抖,镜头素质更好,进光量更高,能展现暗光场景独有的美。

从软件层面讲,一加7 Pro采用了新升级的夜景 HDR 算法,自动识别夜拍场景,能快速为你拍出一张出色的夜景照片。

那用一加7 Pro拍人像呢?

不同于一般的美颜磨皮,各种滤镜操作,一加7 Pro在拍照上更愿意还原真实,根据人物以及景物衬托去反映所抒之情,让赏片之人亦能有拍片之感。
       Shot on OnePlus7 Pro
        Shot on OnePlus7 Pro
 
人像照片上,一加7 Pro除了突出人像本身之余,更会将被拍对象的肤质和气质基于自然的基础进行提升,使得光线在人像身上更为均匀,层次更为丰富。

透过小朋友自由自在玩耍的瞬间,抓拍小朋友那真切的、传神的、美妙的一刻,是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

在一加7系列中国发布会上,一加产品经理周煜恒指出:“我们希望你用手机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真实自然的,天空有灰白,云彩有浓淡,花开能分出季节,每一张面孔都不同,有年少的胶原蛋白,也有岁月的皱纹。”
 

为了探索手机摄影更多的可能性,近日,一加手机还跟美国《国家地理》合作,发布了首部手机摄影特刊《Inspired by Nature》,特刊以“来自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刊登了由三位世界知名摄影师使用一加7 Pro拍摄的作品。

他们的踪迹遍布了白云缭绕的山峦、披着皑皑白雪的冰川、点缀着野花朵朵的草地,他们还探索过似乎亘古不变的沙漠,又徜徉于温暖的热带海洋。
       

下面是北美洲的某个瀑布。

一加7 Pro完美地展现出瀑布“水花四溅”的流动感,与四周静物形成对比,为观看者增添了更多身临其境的感受。
              
大家可能都知道,用手机拍水流其实很难。要么容易过曝,要么难以对焦,要么很难将整个瀑布全景收进画面里。

一加7 Pro借助F/1.6大光圈和双OIS光学防抖的硬件底子帮助,配合长曝光下多帧合成技术的合成使用,展现出水流场景独有的美。
              
对于一加7 Pro强大的后置全场景高清三摄,专业评测机构DxOMark通过严谨的测试给出了111分的高分,仅差一分登顶。

能获权威机构如此高分评价,得益于一加7 Pro强大的相机配置与软件调教:

硬件上,一加7 Pro采用了全场景高清三摄,分别是4800万像素(IMX586)7P主摄,单像素尺寸最大1.6μm (四合一),支持F1.6光圈和光学防抖;

800万像素长焦,支持F2.4光圈和光学防抖;

16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拍摄角度达117°。

这个规格在当前旗舰手机中可圈可点,配合优秀的软件算法调教,一加7 Pro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拍出“真实”的好照片提供了扎实的相机基础。

也就不难怪《国家地理》摄影师Krystle Wright对一加7 Pro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有了一加7 Pro,口袋里就像有了一个完整的相机包,我们可以用一台智能手机满足所有拍摄需求。”

“我们希望用户能够自信拍出好照片,并乐于将它分享出去。”

对于一加的影像工程师们来说,用户对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感到“骄傲”时,影像团队的工作才算是做到了“100分”。

而对于我们来说,手机是一个连接世界的方式,而拍照是记录人生的方式。

每一张照片的背后,或许蕴含了一个瞬间迸发出真实情感的故事。

一加7 Pro提供了强大的拍摄功能,能成为帮助我们抓拍下生活中真实情感瞬间的最佳拍档。

当摄影不局限于沉重的专业设备时,一加7 Pro以最便携、最简洁的方式,带你回归摄影的本质,让它为你记录人生万千故事。
       Photo By @孔六六
Shot on OnePlus7 Pro
 
留言说说你用手机拍过什么有意思的照片。

我们会在评论区抽取三位同学,分别获得特刊《Inspired by Nature》一本哦!
?

广告

照片背后的故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