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天草‖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20之私人阅读)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G弦上的咏叹调 翟慧莉;金文彬 – 最美大提琴 –>
天草: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2020之私人阅读

我不知道这次怎么写所谓的按语。

昨天晚上才回翻到郭晓红的这篇2020年度阅读小结。
第三次推送她的文字。
如果你读完了(很难!),想看2018,2019年度的,请点击文后链接。
近两万字的读书心得,在浮躁的今天,谁还有兴趣关注?
我的圈里有很多坚持读书的人,读大多数人眼里心里嘴里的无用之书,且是纸质书,且画线圈,写批注,做笔记。
当然,更多的人不再读书。
她说想读玄武,我把他推给她。他也惊叹她是真正的美女。
她的某篇文字中提到了我,不读完,你发现不了。

这个帖子值得你浪费时间。
谢谢。
——风清扬子

2020之阅读

文:郭晓红

2020是极其悲伤的一年。

4-5年级始,父亲几乎每月都会把《人民文学》带回家让我看,有些文章还会特别指出;他当时在其他学校当校长。这是我最初的阅读启蒙。

2本先锋杂志,《作品与争鸣》,和另外一本忘了名字。

30岁从学校辞职到民企打工之后,一直持续到现在、真正享受到阅读乐趣、也真正将阅读作为日常必须的阶段。

.昆德拉《玩笑》这本书。

2020年,读了44本书,有喜欢的也有无感的。

2020…44;2019…42;2018–39;2017…43;2016…30;2015…39;2014…51;2013…32;之前,未记录。

年度书帐:

2020-01:木心《素履之往》。

所以,《琼美卡随想录》及这本《素履之往》,也多是思绪的,思想的;但不是系统的,一体的。那么,阅读时的互动也是断续的,起伏的。
不过,于木心先生而言,孤傲的他或许本来就未对读者有所期待。
刚读此书时,会百度每篇标题之出处…《周易》之卦辞,后弃之。
反正皆是合书便忘,查与不查有何区别?
“我也黄褐色,也苍凉。”
作者用色彩如是描绘自己。
以随想的方式,或表达观点或抒发情感,多少都有对自己的坦白。
看似冷清,实则热闹。
只是这内心的热闹,唯有己知吧?
……2020.01.05

2020-02:木心《即兴判断》。

连读其书,略感腻烦,需换下口味了。
明天继续读鲁迅。
……2020.01.07

2020-03:迟子建《伪满洲国》(上)。

而我喜欢的就是这些充沛丰盈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和日常。
我喜欢的这位当代作家说:“ 尊重历史,保持历史的真实,在保有一个作家应有的良知的同时,对我作品中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赋予以人性的意义” 。
人性的意义。
所以,在迟子建的笔下,普通老百姓的心里也有诗情画意,如王小二、紫环等;寻常普通人的情感也是丰富细腻,如王罗锅,剃头师傅等。
再苦难的日子里,如果有爱、情、义,也就有了些诗意、温柔,和闪亮。
所以,在《伪满洲国》中,日常琐屑不会让你感到庸俗,苦难沉重不会让你喘不过气……
因为,文字中总有很多温柔闪亮和感动。
疫情当前,难有所为;各类信息,真假难辨……
人,总是容易给出明显的爱憎,和居高临下的道德评判。
但在迟子建的文字中,却更多的是一种超然的冷峻,深沉的悲悯,和浓郁的情感。
所以,可以从诸多小人物身上,读出诸多的可能性来。
……2020.02.06

2020-04:迟子建《伪满洲国》(下)。

尤其是这样特殊的日子:疫情,生日。
王金堂,王老太,王恩浩,吉来;胡二,紫环;
狗耳朵,李进财,夏荷;
杨三爷,杨三娘,杨浩,杨昭,李文;
王亭业,宛云,阿永;
王小二,谢子兰,四喜,陈希金;
……
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善有恶,有粗有细,有雅有俗……逐一铺展开来。
在作者笔下,“小人物对善也有着天然的热爱和渴求,他们的情感世界因而异彩纷呈,真挚动人。”
所以,这本书的叙述基调和语言感觉,一如作者的一贯风格,深沉浓郁优美细腻柔软动人;所以,每一个小人物不得不经历着人世间的风霜雨雪,承受着大历史的人生苦难。
这样的对比与反差,总让我唏嘘感叹。
作者说:冷中有暖、欢欣中有沧桑的时光,是这部长篇所散发的气息,
这也是我,对人生之所以热爱,对作者之所以喜欢,原因所在。
……2020.02.09

2020-05:果戈理《死魂灵》。

虽然此书确实相当的有趣,无论所刻画的人物,还是语言的描述。喜剧夸张讽刺,但时时会跳出大段大段的抒情,对祖国/民族/人民/还有命运等,深厚的热爱和情感;时时会跃出大段大段的议论,对欲望/金钱/地位/还有生命等,有些说教但不失真诚的感慨。
再阴暗卑下的人,如乞乞科夫,内心也有被照亮的时刻;
再高尚坦诚的人,身上也会有一点乞乞科夫的影子。
如果有一颗谦恭的心,在一些反躬自问的时刻……
相较而言,我更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
……2020.02.23

2020-06:《鲁迅全集》卷十二,先生在1927-1933期间的书信。

在和许广平的信中,害马乖姑等昵称随时可见,内容涉及家长里短,人情世故,亲切亲近又极为寻常。
比如母亲说:以后不得称海婴为狗屁也;比如母亲将周作人孩子们的照片挂在墙上,海婴的照片放在床头。初颇不平,后知为老太太一种外交手段等……
在和其他人的信中,关系的亲疏远近,所言之事的轻重缓急等,从称谓到语气到格式,都有体现。
其实,这段时间读先生的书信,有些不走心。
或许疫情的影响?
今晚,多喝两杯吧!
……2020.03.04

2020-07:毕飞宇《平原》。

年,那个时代的农村。
那年,作者是一个12岁的少年,而生长于农村的我,5岁。
于我,仅有少数场景似的回忆,和一些状态似的记忆,和一些时而涌上的伤感情绪。
这是作者的第二本,第一次读他,是集《青衣》等三篇的同名书籍。
在这本《平原》中,我喜欢作者对人物冲突时的动作、眼神、肢体以及语言的细腻描述,胜于那些篇幅不短的或风景或背景或思想或观点等的大段文字。
残雪曾说过:“文学艺术的确是从感性入手的,但它们是否具有高超的理性,也是那些一流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的解读是优秀的文学必须有理性,换言之,是系统是逻辑是一致。所以,读者可以产生共鸣,可以感受到人物的自然发展,可以关注到语言的前后呼应……
以前读《苔丝》时印象颇深,此番读《平原》依然有之。
这本书中的人物,端方,三丫,蔓玲,混世魔王,老鱼叉,老骆驼……
一个个的悲喜、浮沉,读时心酸、感慨。
毕飞宇在序中说到:“我不拥有真理,但我拥有角度。”
是的,我们拥有的更多就是角度,也只是角度。
……2020.03.08

2020-08:《鲁迅全集》卷十三,先生在1934-1935期间的书信。

在给萧军的一封信中,说到6岁的海婴越加捣乱时写道:“但在家里,却又闹得我静不下,我希望他
快过二十岁,同爱人一起跑掉,那就好了。”
可是,仅仅只再陪伴了一年……
……2020.03.22

2020-09:《鲁迅全集》卷十四,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1936年的书信,以及写给外国人士的。

1936年10月19日,先生逝世。
为什么会突然病逝?
这在他的信中,是一直未曾想到的。
月17日,写给曹靖华的最后一封信,尚言病不堪忧,终有痊可之时。
月18日,写给内山完造的短信,已见匆忙。
甚憾!
深入认识先生,除阅读其作品杂文小说散文外,须读其书信日记。
亲情爱情友情,还有人情;不同的书信对象,透着亲疏远近,言辞风格。
他会评论别人,字句诤然,喜恶分明;
他会帮助别人,借钱看稿给意见,有一说一,直接诚恳;
他也会拒绝别人,拒绝得也干脆,并不拖泥带水。
每及海婴处,总让我又温暖又伤感。
“但他考了一个第一,好像小孩子也要摆阔,竟说来说去,附上一箋,上半是他自己写的,也说着这件事,今附上。他大约已认识了二百字,曾对男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只要问我就是。”……36年先生写给母亲的信。
“我对海婴这小家伙讨厌的吵闹领教够了,已在罢工中,不想再有出品了。”……写结日本赠田的信中,恭贺他“弄璋之喜”。
先生在信中说他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
现在的我,已能看懂了些吧?
……2020.03.29

2020-10:《鲁迅全集》卷十五。先生在1912-1926期间的日记。

1912年,先生31岁,开始在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期间,逛琉璃厂,去广和居;每月薪水定期寄往家中,每年书帐完整记录。语言简洁,天气,人事,收信,复信,开支……少有情绪,几无隐私,一如其书帐?
但在读到兄弟失和之时的日记,很是怅然。
在这之前,先生日记中通信最多的就是二弟吧?在此之后,先生日记中再未提及。这个中的疼痛,谁又能知?
因为先生日记,定了本许寿裳的《鲁迅传》。
原来,日记中经常出现的“昙”字,有云彩密布,多云之意。
成都的春天,也可常用“昙”形容。
是我喜欢的状态。
丰富多变,云起云涌。
清晨和傍晚,开车于途中,这样的天空总让我愉悦,柔软。
……2020.04.18

2020-11:(法)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有时候,不知道怎样的一瞬间,会出一闪念,一选择,然后是一缘分。
薄薄的小册子,很快便可读完。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忧伤一叹;时而如孩童,时而是大人。
……
好几百万好几百万颗星星,是你是我;
属于你我的好几百万好几百万颗星星中间,有着你我最为珍惜的什么?有没有一朵独一无二的花?深埋在你我的心底?
周末两天的集团季度工作会,我带了这本《小王子》。
于我,有书便无了他人,即便身处这样的会议之中。
开会便开会,听讲便听讲,休息便休息。
他人于我如陌路,我于他人亦陌生。
更何况,小人物何需识人?又何须人识?
童年时的错过,是因为那个时代,那个环境。
读闲书是奢侈的。
成年后的错过,是因为想当然的偏见,以为已经成熟。
读童话是幼稚的。
但,我起先是孩子呢!
且,我现在也有孩子气呢!
……2020.04.20

2020-12: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读书日,买了不少书,包括这本……应是我和作者的首次相遇吧?
买此书的缘由,很清楚。
这几年来,能够让我心疼泪目便是父母的衰老,和我无能为力的陪伴吧?
言及陪伴,想到龙应台的《天长地久》;而这本书呢?
不仅是陪伴,还有愧疚自责,有心力交瘁,有生命即将逝去时的疼痛和无力,还有掩饰和自欺……
对这本书,请不要用所谓的文学观点评论之。是的,语言不简洁情感不内敛,既絮叨又流水,完全是个人的,毫不隐晦毫无修饰,内心的真实一一铺陈开来……
我是在美发店结束此书的。
再过几日便可归家;而日益明显的白发,不想让最亲的人看到。
……2020.04.25

2020-13:《鲁迅全集》卷十六。先生在1927-1936期间的日记,止于1936年10月18日,先生逝世的前一天。

2019年1月,是我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
年2月18日,一个周一的晚上开读卷一;一年后的今天-2020年5月10日,一个周日的午后,结束卷十六;也可谓结束全集。
卷17的日记人物书刊注释,与卷18的附集之年表索引等,于我已无读的必要。
先生的书,可一直读下去,读下去,陪伴我老去……
……2020.05.10

2020-14:吴敬梓《儒林外史》。

;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刻划伪妄之处尚多,掊击习俗者亦屡见。”
在此之前,只知当年选入课本的范进中举,而不知其他。此番读时,颇多趣味。其语言活泼生动,市井俚语,直白有趣;其人物现身纸上,声态并作,如在眼前。细微转换处,已见世相百态,官、儒、士、隐、民,皆流于笔下;真伪虚妄雅俗,皆露于其中。
唯读至后来,略觉冗沓。时间跨度长,各色人物繁杂,我的记忆又差,读着读着便模糊了人物。
此书实则于前日结束。
……2020.06.02

2020-15: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于是,便有了此书。
在鲁迅先生的书信和日记中,“季市”一人出场频次极高。百度之,方知两人长达35年的友情。
作者许寿裳,对《鲁迅全集》的编辑出版功劳甚大。他称先生为平生之诤友,而先生则称之为三十五年的挚友。
孤独如先生者,能有这样一位陪伴持久的密友,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为先生感到一丝欣慰。
但此书并未达我期待。
想来也是正常。
此书对鲁迅先生的回忆,一是多从其作品角度出发,而非两人间的细碎寻常;二是多写给公众发表于媒体;三是鲁迅先生的地位,当然也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细思,对鲁迅先生的理解,读其文章书信日记,已足矣!
……2020.06.07

2020-16: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我自卑,我沉默,我自觉,我孤独,我幻想。
金阁,在“我”与人生间形成了一道阻隔。
我被排斥在美之外,我也被美所包裹;美,将我与人生隔离。我,不能一手触碰永恒,一手触碰人生。
金阁,这世上最美之物,已成为桎梏。
所以,我必须烧毁它;
随后,我才能活下去,我要重生。
……
我似乎读懂了“我”,读懂了此书中的许多情绪、情感。
虽然,明亮与阴暗,真实的存在与无形的虚无,佛教的况味,哲学的思辩,尚有些许滞碍。
虽然,“我”对美的偏执,对于美的穷究,让我尚存困惑。
鹤川是结巴的“我”,对外的一个善意的翻译者,过滤掉阴暗,转换至光明。
但这样的鹤川却选择了自杀。
残疾的柏木,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确立了一种法则,病态的,扭曲的,欲望的,危险的,恶的。
还有老师,母亲,他们的伪善,虚荣,狡黠……
美与丑,阳光与阴暗,对立又统一,不可或缺。
在所有的一切面前,“不被理解是我唯一的骄傲,是我存在的理由。”
日渐膨胀的孤独,日益激烈的冲突,最终走向毁灭。
……2020.06.14

2020-17:《莎士比亚全集》卷一。

他的话总是惊人。
回翻空间日志,自2013年开始的年度书帐中竟无莎士比亚。那么,近十年前读的全集?
卷一的七部喜剧,《爱的徒劳》最为不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最具魅力。
戏剧的阅读体验异于其他。场景,人物,情节,冲突,夸张;读时似轻松,但个中语言总是令人一震,醍醐灌顶般,道尽人事。
我应该不是一个喜欢喜剧的读者,但读时一乐倒也令人放松。
对于喜剧,坚持要求它缜密、细致和深刻,有时是十分败兴的。
兴起与兴落,都应是极感性的事事。
乘兴而来,或兴尽而返,或败兴而归。
兴,应和理性与冷静相冲突的一种情绪。
我,多数时候,都是那个败兴的人?
……2020.06.20

2020-18:彼得·汉德克《无欲的悲歌》。

想到这些年记忆深刻的两本书,都是在2015年进行的阅读挑战:其一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读至一半终于放下,确确实实,搞不明白!其二是斯宾诺莎的《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虽坚持读完,但依旧未懂!
由是想一本书的价值高低和受众多寡问题。
一本书的目标受众,是大众还是小众?是作者该在意的吗?又取决于什么?
一本书的价值,是读者判断还是评论家评判?是其带给阅读者的体验重要?还是带给文学界的创新重要?
这样的困惑,并非冲突对立。
读者个体,无论多寡,受益深浅,取决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作品价值,如何评判,体系创新,源自于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带给无论多寡的读者的共鸣?
游离,破碎,重复……
这位获得2019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作家,让我着实困惑!
……2020.06.26

2020-19:邓晓芒《灵之舞》。

那么,可以推荐这本书。
推荐给对人性对人事对自己有兴趣的人,推荐给时常陷入怀疑的人,推荐给尝试“自我分析、自我咀嚼、自我反省”的人。
推荐给有耐心阅读的人。
一切体验都是对体验的体验。
包括对此书的体验。
作者在书后附言写道:“凡是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必定会给人带来启发。但我的写作不是为了拯救别人,而是为了拯救自己。”
是的,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反思和批判,对真诚虚伪自欺孤独自尊等主题的剖析,深刻,理性,思辩,真诚。
在阅读此书时,确存在如作者所说的各章节间层次把握的难度,尤其是阅读至第三章:“作为人格表演过程的自由”后半部分时,各种哲学观点各类哲学大家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阅读难度较大。但整体而言,这本书带给我许多共鸣和思考,包括自省。
如若用层次概之,我希望自己:不仅拥有普通逻辑概念的层次,而且能丰富内心体验的层次,尽而企及我的灵魂深处。
这本书一定会反复阅读。
……2020.07.02

2020-20: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静寂,虚空,诗意,魔幻;
思想性,哲理性,象征性;
是我读此书时的感受,几个关键词。
似懂非懂,似近实远,似远似近;
是我和此书间的距离,但也是其魅力所在。
无尽的岁月,无止的荒凉;
空荡荡的岁月,沉甸甸的生活;
一个倾听的人,一个感知的人;
这是,一个人的村庄。
是家园,是灵魂安放之地,是一生一世眷恋着的故乡。
沧桑一生的唯一安慰,是爱?
我的一生呢?
我没有扔掉生活,没有扔掉爱。
我努力沉入这生活的更深处;
我努力让爱,更为柔软,更为宽阔。
所以,人怎能忍受人的荒芜?
“千百年后,大地上许多东西都会无人认领。”
……2020.07.11

2020-21:李泽厚《美的历程》。

其实,在15-16年期间,我已读过作者的《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一本如论文似讲义偏学术性的书籍,但已全然忘记。
阅读所能给予一个人的,或收获的知识居多,或心灵的共鸣居多;前者涉及理性,后者关乎情感。
于我,因知识的局狭而存在诸多阅读障碍,甚憾。如果,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对历代艺术特征有初步认识,那么在走入一个城市,走进一个博物馆,走近一幅字一幅画时,所带来的体验必生动有趣和深入许多,所能捕捉到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也会丰富许多吧?
美的历程,是时代的历程,是历史变迁的历程;影响和决定美的观点趣味思想的,是现实生活,是社会转折,是意织形态。
而影响一个人审美趣味的,和其天性秉气人生阅历心灵状态知识结构都会有关的吧。
美学的中心,是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不知以后是否有缘去读一读司空图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呢?
……2020.07.19

2020-22:王小波《爱你 就像 爱生命》。

2个版本。
丫头买的一版,不能勾勾画画,不能随便书写;便自己下单了另一版。
同时买了3本。
我和刘姐姐各一,送公司读书角一本。希望有缘的同事们,能够读一读热烈纯真的爱情。
是的,热烈,纯真。
还有,美好,自由。
虽不可得,却心向往之。
美好的爱情,人皆向往;但又岂止是可遇不可求?遇到能否看到,看到能否回应?回应有否能力?……爱的能力。
褪去现实的因素……让感情纯粹;直至灵魂的深处……让感受深入;抛却封闭的自我……让心灵开敞。或许这样的爱情,才能企及彼此的灵魂?才能持久深长?
“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是的,先让美好存在;
存在着的美好,去发现,去珍惜。
……2020.07.25

2020-23:紫式部《源氏物语》(上)

其地位在于公认的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吗?
其经典在于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之深远影响吗?
其文学魅力呢?
人物的繁多?言辞的优美?平安时代的历史?……
但,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实在没读出多大的趣味来。
也实在读不出多少的趣味来。
爱情是其核心吗?并不,至少这不是我认可的爱情。
我无法走进那个时代那个背景,我无力理解那复杂混乱有违伦理的两性关系。
光源氏之光彩夺目的美,让老少亲疏上至达官下至平民,似都极口赞誉,心生爱慕,仰望不已,而无视其追逐女色,广撒欢情,甚至乱伦之恋。
书中,从头至尾都是他无与伦比的美,美哭!美惨!美爆!从小美到大,美到老,美到人见人爱。
无论容貌,出身,还是地位,才情,都非凡人。
言行举止,姿态优美;吟诗作画,才情优美;感慨拭泪,动作优美;落魄受贬,亦是优美……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风度之优美,情感之丰富,神态之潇洒,风流之无敌!
但无论我个人的阅读感受如何,《源氏物语》其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有些书评,拿它和《红楼梦》相比。但,其丰富性、思想性、深刻性,如何比得了《红楼梦》一书?!
我是否有耐心继续读完下册?
或许。
木心先生说丰子恺翻得不行,最好看钱稻孙译笔……我应该无此可能了。
先生在《文学回忆录》中说道:“讲日本历史,总要讲到平安朝。太平盛世,豪华,公子个个多情,女子个个薄命,都很病态。当时有一门学问必修:恋爱学……如何献殷勤,写情书,眉目传情。因此出小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的大小说,皇皇巨著,与《红楼梦》、《圣西门回忆录》、《往事追迹录》(又译《追忆似水年华》)并称四大巨著。我曾与李梦熊高谈阔论这四本书,其实我只看过《源氏物语》的部分,其中一帖“桐壶”,好得不得了,文字像糯米一样柔软,但看全本,到底不如《红楼梦》。一句话:是病态的,女性的,无聊的。客观地讲,平安朝的文字已成体系,照日本人自己看,就算文学黄金期了。”
……2020.08.04

2020-24: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这或许与其时代背景有关?
十八世纪的法国,路易十四期的社会,作者借波斯或暗射或反讽;对其理解就不仅仅受日渐衰退的理解力影响,尚须对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有些许了解。
第一次和孟德斯鸠的相遇,既不算好亦不算坏;对其“平等、道德、法治”的思想,只能是略窥一斑。如若谈及收获或印象,或可粗浅概之:
幽默,在谈及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的风气社交时;
宽容,在论及不同信仰间的分歧以及宗教对离婚的态度时;
讽刺,在议及渊博的决断家以及法兰西学院时。
局限,在写及罗马奴隶制的优越时。
……2020.08.13

2020-25:残雪《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

3月读到8月,从春读到秋。
此时,暴雨依旧,多处被淹。
这是“残雪的卡夫卡”,或许也是最接近的卡夫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这一千个中,有多少的误读?又有多少个深与浅,表与里的差异?
这是一场场一篇篇的哲学思考,或思辩;生的体验与死的召唤,现实和思想,个体与社会,矛盾和统一,理性与非理性,冲突和依存,突破与包容……
这一场场思辩是此书的作者,对另一个作者的解读,诠释,探寻,深入;又何尝不融合着作者自己内心深处对生命的体验?
这是只有心的共鸣才能解开的谜,人与人,人与作品。
她的语言,和他的风格,同样的迷醉,或也是迷惑。
我以为自己读了几本卡夫卡,便可以读残雪理解的卡夫卡。而理解的途中,两个同样晦涩难懂的艺术家,让我在似明似暗的文字天地里,浮沉。
但,语言的张力,思想的深度,总让我欲罢不能。
生命是一场场表演。
一次次的绝望,一次次的遗忘,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表演。
遗忘,表演,妥协……
生命,就在一场场丰富的体验中丰盈起来;在一次次矛盾和自审中强健起来。
当我以后再拿起卡夫卡时,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意义来。
“人类的一般处境,即:人与人不相通,但人骨子里渴望人的关怀和爱心;人与自己相离异,但人仍在努力地、白费力气却令人感动地要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要好歹拾起灵魂的碎片,哪怕他是一只甲虫。”
附录中的一段话。
“人可以看见混乱,看见喧器,看见力的躁动;也可以看见一束巨大的光线将这一大团混乱握住和渗透,那光线就是人的不可动摇的理性。”
书中关于“灵魂深处的景色”之描述。
……2020.08.16

2020-26:刘以鬯《酒徒》

chàng ,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同“畅”。 
我必须记下,否则以后依然不识。
已然忘记,为何买此书?依我性格,断不会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的宣传语所动;也不会为“王家卫《2046》电影”所动。
难道,因为,我也是准酒徒一枚?
还是,因为,买他书时的凑单之举?
“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的故事。”
“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西方意识流技巧写作的小说。”
故事,我并不感兴趣;技巧,我也未能深切感受。
我所读过且能沉浸其中的,如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如伍尔夫《到灯塔去》:无尽的感受、思维、回忆、联想和反省的流动;细腻真实的所有知觉,细微幽深的心灵活动,细致精准的言语捕捉。可以让读者沉潜至意识的深处,体会再体会,深思再深思。
不是浮于表面的浅浅思绪,而是藏在深层的难以为人捕捉却被作者描述出来的意识活动。
这是我所理解的意识流。
但此书所呈现的:思想形态与意象活动,所谓的人类内在真实,所有的酒徒意识跳动,是跳跃的,断层的;虽有诗的意境,但缺少深层意识活动的深刻复杂和细腻幽深。
我不太喜欢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不喜欢那些穿插在醒与醉之间的文艺观。
太过刻意。
如:
一杯酒,二杯酒,三杯酒……
丑恶的男人有野心。英俊的男人有野心。贫穷的男人有野心。富有的男人有野心……
香港真是一个怪地方……香港真是一个怪地方……香港真是一个怪地方……
一个谋求稻粱身不由已的知识分子,一个酒徒在醉与醒之间的浮沉。
不过如此而已。
所以,我又斟上一杯酒……
……2020.08.21

2020-27:麦家《人生海海》。

这是刘姐姐推荐的一本书,也是我所读麦家的第一本书。
从讲故事的角度看此书无疑是极其好看的。情节离奇人生曲折命运多舛,上校,老保长,爷爷,父亲,小瞎子……这些人物都有着独特鲜明的形象特征,有着符合其性格特点和个人私利的人性展现。而上校,是书中最具魅力最为闪耀的那一个人,一个太过传奇的人。
作者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
我不知道,此书是否达到了作者希企的高度,尤其是最后一个目标。
想到余华的《活着》,那种让你疼到内心的人生悲苦。
想到迟子建的《伪满洲国》,那种让你读时仍内心柔软的悲悯和美好。
人生实在是太过悲苦;但人生实在又充满力量。
……2020.08.23

2020-28:紫式部《源氏物语》(下)。

太过冗长繁琐。
情节单一,人物类似。
若非对日本的那个时代和文化渊源感兴趣,实无读的必要。
无聊的很。
……2020.09.05

2020-29: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芮小丹提审王明阳,这一章节我看了不低于2次;丁元英问道于智玄大师,我用了近一个下午。
看看停停,想想走走;再回头,再思索,再前行。
何谓天道?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一句话把基督、道家和佛教的精义全部概括其中。
道是什么?有否救世主?
是规律,是客观事实,是实事求是;那么,符合和代表客观规律的文化就是救世主。
何谓真经?
丁元英认为: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方是真经。
智玄大师说: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
是故,丁认为的可悟不可修太过严苛;而大师之意境亦全然不同,更为宽容,宽阔。
何谓文化属性?
丁元英以为,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小到个人,大到民族国家。
这是规律,也可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遵循事物规律,造就强者;弱势文化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造就弱者。
两种文化的实质即一“靠”字。
但,无弱,强焉在?
层级、强弱、利弊、多寡,存在即是合理,对立已在其中。
何谓明白人?
丁元英是个明白人,芮小丹是,韩楚风是,欧阳雪是,肖亚文也是。
只不过,明白的深浅不同。
一如对宗教核心教义的理解。
一如围绕“道”这一核心的同心圆。
一如一个个圈层:人的,事的,物的……
更何况,对“明白”的理解和界定,己存有质的、境界的区分。
做个真的明白人,很难。
是智慧。
是觉,是悟。
做个随缘惜缘不攀缘的人,很难。
是入世,是出世;是清醒于外,还是随波于内;是任其自然,还是破格获取。
……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深的哲学。
……2020.09.16

2020-30:(波兰)显克维奇《你往何处去》。

“既然你离开了我的人民,我就要到罗马去,让他们再一次把我钉在十字架上。”
这是经过了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大清洗后,彼得不得不离开罗马去往他方时,彼得和耶稣间的对话。
爱情,信仰,疯狂,残暴,血腥……
这部以公元一世纪罗马尼禄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因“史诗般的作品表现出的卓越成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再现了基督教兴起与罗马帝国瞬间衰落的历史真相。
五十多万字,看得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
作者显克维奇,在《鲁迅全集》中看到过他的名字。或许这也是我买此书的机缘所在。
如若有一天,我站在意大利的古罗马圆戏场上时,那些野蛮残暴的画面,那些血流成河的场景,那些曾布满十字架丛林般被烧死的基督徒,那些曾充满疯狂、罪恶和血腥气味的空气……
彼时,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如果我没有信仰,那么当我面对排山倒海的恶的时候,我该往何处去?
……2020.09.19

2020-31:(意大利)卡尔维诺《美国讲稿》。

1985-1986期间,在哈佛大学“诺顿诗论”中的6次讲座稿;其核心是“2000年后的文学应保存哪些价值观”。
彼时的未来千年,至今已历经20年。这期间,文学的命运,是停滞还是进步?是守旧还是创新?作者希望能保存至21世纪的文学价值观,是否如愿?
天知道!这是文学界和评论家思考的问题。
此书,读时颇感吃力,读后颇为迷茫。
于我,陌生的不仅仅是作者,还有内容。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一部作品该如何开篇,是如何组织,又是如何创新……
这个道道是作者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研究的话题。
所以,这本书虽然看的云里雾里,解或不解,通亦未通。但也有收获:或许让我存在深度理解或解析作品的机会,看到作者隐含于文字背后的价值。
在这几次讲座中,作者谈到文学的价值、性质与特性;从“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开头与结尾”六个主题分而述之。
轻逸:
与精确、果断联系在一起,与含混、疏忽无关;庄重中蕴含着轻巧。
较难理解的一种感觉。
作为文学,用轻逸的语言、敏捷的智慧,将外部世界和生活中的沉重性表述出来?
这一章节中,作者谈到了但丁、奥维德、昆德拉等。
速度:
是叙事的节奏?文笔的简练?思想与语言间的联系与默契?
总之,应该是思想的速度,是写作时紧随大脑那瞬息万变的思考或思绪,捕捉,建立联系。
作者在青年时代就选定的座右铭:“忙而不乱”;吸引他的是这个词语所表示出的形象。
精确:
相对好理解的一章。
作品构思要明确,语言要精确,词语在准确。
一句话:文学中的形象或语言,应有充足的实在性。
颇有意思,从精确却到了无限与宇宙。
相较而言,后三个主题相对好理解一点。尤其在谈到“内容多样”时,谈到了百科辞典型小说的特征和作品愈写愈庞大直至未能完成的作家,和不善于得出结论的作家。如普鲁斯特,如穆西尔和加达—-这两位我都不认识。
还有福楼拜曾计划写的一本有关空虚的书,在其去世前十年全部用来写了一部具有百科辞典特色的小说、也是未完成的小说《布瓦尔和佩居谢》。作者为了一章一章地写这两个人物的经历,需要了解各种知识,为此读农业书籍、种植蔬菜的书籍,读化学、解剖学、医学、地质学等,后来又攻读宗教,再又攻读教育学,然后不得不学习使他伤神的科学。在1880年1月他写道:“您知道为这两个人物我啃了多少本书吗?一千五百多本!”
哈哈,为写两个自学者涉猎百科知识的传奇,福楼拜自己变成了一部百科书。
这是此书中让我理解的极为轻松且极为愉悦的一段。
作者另外几本经典,已放入购物车里:《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不存在的骑士》。
这也是收获。
……2020.09.21

2020-32:迟子建《白雪乌鸦》。

喜欢听父亲聊村里的人和事,过往,岁月。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曾有过大的刘氏家族,出过或许不算小的人物;也有着我们这样的郭氏家族,平平凡凡但有血有肉,在父亲口中鲜活生动,有趣。
是的,鲜活的生命,一如迟子建每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我喜欢迟子建,其人其文。
我喜欢迟子建笔下的人物,无论大小位高位低高尚卑微,都有着人性的善恶,柔软,坚强,闪光。
我喜欢迟子建的语言,澄澈透明豁达温暖诗意悲悯。
我喜欢村居的日子,读着迟子建的文字,喝着一杯又一杯的红酒,聊着一件又一件的过往,想着一个又一个的人……
一百年前的哈尔滨,一场蔓延于东北的鼠疫,一个个失去生命的普通人。但,日常生活状态之中,仍然是一个个活力萌发、鲜活饱满的灵魂,仍然是渗透于动荡之中弥漫着的平和之气。
每一个灵魂,都有自己的天堂。
每一场灾难,都有些许的相似。
……2020.10.04

2020-3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年前,我刚从学校辞职进入第一家公司,初期无所适从时读过这本书。
那时,我能读懂多少呢?!
这两日秋雨绵绵,天气寒凉;村居在家,聊天陪伴,读书喝茶,日子更显悠长,似单调也似丰富,尤其有了此书。
记得有集《圆桌派》说到“米兰.昆德拉对于现在的文青已经过气了”;还记得看过的一集《一千零一夜》,梁文道专为门解读过昆德拉之“媚俗”。
我,也是一“媚俗”的过气的“文青”?
如若非用我不喜欢的标签概之。
所谓的标签,所有的语言,都有其局限性,一说则错,言则不及。
昆德拉的书,我应该只读过《生活在别处》,和这一本深深吸引着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书中的哲学思考,将隐藏于表象背后的本质,将模糊于思绪之后的思想,将漂浮于日常之中的深刻,概括、总结、深入。
它,将我引领于灵魂的更深处。
“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人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作者在书中的议论。
尘世,陷阱;陷入,探索。
轻与重,灵与肉,忠诚与背叛,
光明与黑暗。
轻,让你跃入自由的超然;
重,让你贴近生命的本质:
灵,让你进入精神的境界;
肉,让你体验感官的愉悦。
忠诚,让你踏实于完整;
背叛,让你投身于未知。
光明,是理性之光的闪耀;
黑暗,是内心所在的无限。
……
昆德拉说,媚俗的根源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它无处不在,不可避免;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情景。
如若没有这份认同,一个人和社会的联系也将孤立,和脆弱。
尼采说永恒的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
如果生命是永恒的,我们的每一分钟都将无限重复,我们就像耶稣一样,永远被定死在十字架上。
与之相反,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灿烂轻盈。
事实真的如此吗?
那么,你是选择承受生命之轻,还是生命之重呢?
还是在轻与重之间不断徘徊?
还是无能为力?
……2020.10.06

2020-34:张爱玲《小团圆》。

静静的,波澜不惊的,点到为止的;抑制的情绪,和情感,还有淡淡的渴望?以及随之幻灭后的孤傲?
一贯的冷静嘲讽口吻,冷漠的旁观者,站在别处看俗世红尘,看人情世故,看骨肉亲情,看所谓万转千回后的爱情。
令人心疼。
但,这一定不是张爱玲所需要的。
“似乎无论出了什么事,她只要一个人过一阵子就好了。这是来自童年深处的一种浑,也是一种定力。”
……这是九莉被后妈打了一嘴巴子后的描写。
她“自己知道不是她母亲心目中的清丽的少女。”
这母女关系,小心着,隔阂着。却又有所期待着。
“反正你自己将来也没有好下场,”……还母亲钱时,她对自己说。
“你像我书桌上的一个小银神。”
……他坐在她书桌前写东西,她狂热的喜欢他这一向产量惊人的散文。
“喜欢起来简直是狂喜,难受起来倒不大觉得,木木的。"
……
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一股苍凉涌上心头。
“默然片刻,燕山又道:‘你大概是喜欢老的人。’他们至少生活过。她喜欢人生。”
是的,她喜欢人生。
无论是怎样的人生。
但至少是真正活过的人生。
如果说迟子建对人性的看法是善的,张爱玲则是偏向于恶的,她更多地描写了现世生活中鲜活的人性世界和人性体验,并毫不隐瞒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无情。
是真的冷漠无情吗?!
……2020.10.18

2020-35:残雪《侵蚀》,含同名小说在内的短篇集。

读的,毫无创造力,毫无自信心。
因为自信的作者说:阅读其小说需要一定的创造力。
我无力接收这些由灵魂发出的信息,我未能唤醒自己的灵魂与之沟通。
嘿嘿,罢了罢了,暂停残雪。虽然其文其思充满魅惑,和诡异。
……2020.10.31

2020-36:纪德《窄门》。

17年读过此书。此番想起缘于《天道》一书中曾提到的“窄门”。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死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出自《圣经》的这段话,总让我想到《少有人走的路》。
美德的陷阱,信仰的偏执。
把幸福与美德混为一谈,视爱情与宗教不可兼得,将圣洁与欲望看作对立。
所以,深切的爱,绝望的爱,只能停留在远方的爱。
有什么会比幸福更重要的呢?
尤其是心灵已深深吸引、触手可及的幸福。
有什么会比追求幸福更重要的呢?
宗教信仰,道德高尚,灵魂圣洁?还是尘世的人间的人性的,欢愉和宁静和喜悦?
我难以理解和接受阿丽莎的选择。
因为信仰,因为他对她的爱超过一切。所以,推开他,失去他,为了使他今后能够走到上帝的身边,为了灵魂配得起上帝吗?
必须牺牲吗?只因为这条通往上帝的狭窄的路,没法让两人并肩走过吗?
这是阿丽莎的牺牲。
“我愿意现在就死,快,免得认清了我是孤零零一个人。”
这是阿丽莎最后一篇日记,最后一句话。
喟然叹之。
“生活之风天天吹过,而不把它吹灭?……”
希望,灵魂深处仍有一些东西,是永远吹不灭的。
……2020.11.02

2020-37:《莎士比亚全集》卷二。

6部喜剧,《终成眷属》尤为不喜:彼此深爱,为之奋斗,历经磨难,终成眷属,是为可喜;但基于计谋谎言,被迫接受的婚姻,未成眷属应是幸运?
此次复读莎翁全集,多在清晨。
一人坐在办公室,喝着茶看着书,不时乐出声来。
读戏剧,且是喜剧,很是愉快轻松,阅读体验完会异于其他。
想到小时候在老家村里镇上看戏、前些年在锦艺看话剧的情景。
……2020.11.15

2020-38:加缪《鼠疫》。

2020,读了2本有关疫情的书:迟子建的《白雪乌鸦》……100年前蔓延于哈尔滨的一场鼠疫;和加缪这本……虚构于上世纪40年代阿赫兰的一场鼠疫。
前者是迟的一贯风格,温暖柔软,灾难中有悲悯,苦难中有诗意;是情感的,美好的。
而后者,加缪的这本,则是思想的,深刻的;是读着读着便需放下深思的。
这一本,重很多。
从表层的抗击瘟疫到深邃的世界的荒诞性,有许多视角可以解读。
所以,既是鼠疫,也不尽是鼠疫。
“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免受其害。我也知道,必须自我检点,毫不懈怠,否则,稍不留神,就可能往别人脸上呼气,把鼠疫传给人家。只有细菌是天然形成的。其余的东西,如健康、廉正、纯洁,可以说都是意志作用的结果。”
塔鲁的话,是否可理解为人性之恶?或者天然之缺陷?
在深层意义上,鼠疫意味着流放和分离。
所以,塔鲁不承认人有权利判别人死刑的同时,他也绝望的知道,任何人都禁不住去判别人的刑。
荒诞的世界,无用的反抗,但必须在反抗中寻找存在的意义。
即使胜利是暂时的,但这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
即使人生是孤独且无意义的,但这不是停止热爱生活的理由。
塔鲁和里厄大夫间的谈话:
医生问他的道德观是?
他回:理解。
医生问他走什么道路才能得到安宁?
他回:要有同情心。
他说:现在我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圣人。
医生说:我觉得自己同失败的人比同圣人更能患难与共。我想,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没有什么兴趣,我感兴趣的是怎样做人。
理解与同情心。
不夸夸其谈,坚持脚踏实地,投入生活,接纳,体会,成长,享受。
坦然,自然,真实,真诚。……这是我接着看的一本书,玄武《种花去》中“木为师”一篇中的文字,从曾沉沦于严重的抑郁之中,到沉溺于玫瑰种植这样的爱好中,获取的新的世界观,和新的写作态度。
这,也是我的态度。
……2020.11.22

2020-39:玄武《种花去》。

坦诚讲,我几乎读不懂。
所以,初识作者,缘于老黄朋友圈中时常分享的公共号《玄武再归来》,以及作者的一些诗一些文章。
时而有感时而无动。
直到今年双十一。
那天,在老黄朋友圈中看到一篇玄武老师集结的短评……【小众】荒芜苍凉尘世的安慰。
这样的安慰,对一个作家而言,足以慰其所有的付出?是认可是仰视是鼓励更是收获?
对我这个未来的读者来说,是好奇。
老黄推来作者微信。
几日后,收到作者签名的《尘封之书》。
这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毛边书,不舍开启,不忍剪开,我怕自己读书时习惯的勾勾划划影响不断阅读的乐趣和价值。便四处寻找,网购了这本《买花去》。
大爱?甚喜?
周六便已读完此书的我,竟迟迟未写小结。
不知如何表达这份迟来的欣赏,和喜悦,和快感,和共鸣。
文字可以如此写?!生活可以这样过?!
我愈加羡慕那些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人;
我更加渴望那种可以回归宁静种树养花的生活状态。
花开如怒;美得让人发抖;让人叹气;让人想打人;美得让人恨不能怪叫一声、与它一起发春;美得让人愚蠢起来……
可以这样修辞。
茉莉长成一颗树,蓝雪花开出一树花……
这和我的茉莉蓝雪花属同一款吗?!
可以这样养花。
“本我中自有大风雅在,有带着血肉气息的热爱、身体力行及其他。”
可以这样生活。
一个有着真性情,有着血性的山西汉子。
读此书,会让你反思:
我爱狗爱花爱生活吗?
曾陪伴过我的那两只比熊悠悠;在他人眼中也极爱花草、貌似也热爱生活的我。
我会如作者这样,如待小刀和老虎般,待已离开的悠悠吗?
我会如作者这样,观察莳弄我的花草吗?
我会不管不顾不计一切去做某一件想做的事吗?
不不。
我,不够投入和付出。
我爱的不够纯粹,不够彻底。
我爱的依然轻飘许多。
或者,甚至,这不叫爱。
或者,可能,我也会“种花去”。
……2020.12.01

2020-40: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也让我忆起读《鲁迅全集》中,我心中的大先生。
“将鲁迅还给鲁迅。”
同意,至少,将中学课本中被老师作为意识形态解读的政治层面的鲁迅,还回去。
而我们,找到鲁迅,找到自己心中的大先生,最好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便是去读《鲁迅全集》。
在他的文章他的作品他的书信他的日记中,寻找他,寻找自己读出来的他。
所以,这本书,只能且仅能代表陈丹青心中的鲁迅先生。
但,这仍然可以算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至少可以让我多维度地去了解大先生,从于我而言较为陌生的视角,比如历史比如艺术比如社会。更何况,作者的文字也极其有趣。
这七讲中,有极个人化的作者偏好和情感在其中;如首篇《笑谈大先生》。
谈到鲁迅先生的样子好看,论及智力与感受力过剩的先生之好玩,想像懂得写作之愉悦快感及游戏的先生之得意….
先生是“放松的游戏的”吗?想到先生那些写于书前书后的序与跋,那篇《野草》题辞,那些让我读时伤感和低落的瞬间。
这七讲中,有公知的论调?但批评尚有度。
时有偏激偶带优越的精英视角—-这样一些被我或主观或无知地贴了标签的一些公知,很少关注,几乎远离。
这七讲中,有作者作为艺术家、批评者直率真挚深刻的责任意识,可以从更为宽阔更加深入的角度,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尤其对于我这样的读者。
“书页间处处都是他这个人。”作者说大先生的书。
此书又何尝不是?
书页间处处都是作者这个人。纵横捭阖言辞放达痛而后快。一个艺术家,文字如此,已是少有。
总想到他“目瞪如牛”的神情,曾经看过的一个访谈?嘉宾似曾如此形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2020.12.04

2020-41:亚当.瓦特《寻找时间的人…普鲁斯特传》。

每打开车门,便是极喜欢的酱果香袭来,愉悦。
这款车载香氛总让我回到去年温哥华时,坐在丫头飞一般疾驰的车中,那几首歌,这一款香……
这又让我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小块玛德莱娜点心
意外引来的一场潮涌般的回忆。
那些深潜于意识深处的曾经,那些以为已经永远遗忘的过往,不经意间,寻了个契机,便浮了上来。
是当前的一种感觉与一项记忆之间的偶合。
时间到底是不是人类构建出来的一个虚假概念;如果不是,时间从那里开始,从哪里结束?
普鲁斯特的时间概念呢?他的这篇巨著,又是如何萌生而起?
应该是2013年前读的《追忆似水年华》,因为那年始才整理的年度书帐中没有它。
我时常会想起这本书,但它的庞大让我望而却步。
这,或许是我看到这本传记下单的原因吧?
但,比较失望的一本书。
是结构的零乱,主线的模糊?还是引用的繁杂,人物的拥挤?
读起来,极不流畅。
只是,籍此书,我多少了解到普鲁斯特:他的成长、家庭、才华、疾病、性取向,和他这部伟大作品的诞生。
普鲁斯特生活的每个碎片都滋养了这部巨著。
所以,我有必要再次阅读《追忆似水年华》。
去感受具有丰厚感受力的普鲁斯特,所着迷的绵延的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的延续;生命,就是延续与记忆。
……2020.12.06

2020-42:(意大利)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据说:在大陆,王小波、苏童是他的忠实粉丝;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他的传播者;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准备谈卡尔维诺,可一直没准备好。
那么,我知道他应该缘自王小波?
第一本书是他的《美国讲稿》,1985年准备至哈佛讲学时的课件,同年患病猝然离世。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象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两本书都有如此介绍。
所以,才可以写出《树上的男爵》这样看似荒诞却逻辑严密,轻松愉悦,生动鲜活,幽默细腻,既深刻又温暖,既孤独又入世,具有“轻逸之美”风格和丰富内涵的小说? 这样一部融童话、现实、哲理于一体的有趣作品。
在其《美国讲稿》中,卡尔维诺谈到文学的价值、性质与特性;从“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开头与结尾”六个主题分述
在这本《树上的男爵》中,这些特性应该都有充分的展示吧?
“谁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
“疯狂好歹是一种本质的力量,而愚蠢是本质的一种衰弱,无法弥补。”    
柯希莫–这位从12岁便决定到树上生活,至死未曾踏过土地的男爵,他是正常的还是疯狂的?清醒的还是迷失的?完整的还是残缺的?和谐的还是分裂的?积极的还是厌世的?……
他,是一个追求完整的人;一个出于内心志趣立下严格规矩且坚持到底的人。
作者说:“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孤独是他们共同的特征,但每一个人都以一种错误的生存方式,围绕在主人公唯一正确的方式周围。这里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那些受主人公影响的次要人物,如强盗骑士律师年迈的神父;那此让我读时温暖的细节,如挥动帽子赶开乌鸦为强盗守灵,攀在即将去世的母亲窗外桑树上,为她递橘子找披肩吹泡泡的场景;还有主人公和薇莪拉之间的爱情…..这些精心设计合情合理接近真实的情节,如在眼前。
“小说是对于一个人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索。”
那么,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过程也是对自我和他人存在的各种已知未知之探索。
幸运!人生有如此多的书籍相伴。
……2020.12.10

2020-43:纪德《违背道德的人》。

我未读出多少意味来。
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品原本的问题,缺少条理,繁复混乱。当然,很有可能是我自己的水平问题。
倒是袁莜一写的导读颇有些水准,值得一读。
违背道德,并非无德。再者,所谓的道德,谁说了算?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有着不一样的道德界定。口中说的道德,心里认同的道德,行动折射出的道德,多数不一。
但是,以真实的态度和方式书写的小说,其对真实的探索或坦诚也未必是读者能够接受或认同的。
比如,此书和我。
于我而言,纪德的文字和思想,不如加缪。
成都的这个冬天,阴冷。
周末宅在家里,煮茶看书。静寂,清冷,丰富的让我低落,甚或忧伤。
……2020.12.14

2020-44:米兰.昆德拉《玩笑》。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一部关于毁灭的小说?还是一部哲学小说?
……2020.12.19

(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END===

下面是作者前两年的私人阅读笔记——

天草‖如果暮年的我,对生命会疲倦吗?——2019之私人阅读

天草:“我希望我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美好。”——2018年之私人阅读

谢谢关注风清扬子微信公众号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