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家(『雕塑头条』著名雕塑家董书兵)

著名雕塑家

关注有你的雕塑头条

公元2016年10月从千里之外的京城赶来一哨人马,在为首的董书兵先生带领下,于漫漫荒滩与炎炎烈日下如蚂蚁般辛勤劳作,隆起了一座由红砂岩制作的匍匐在红色莽原上的生命之丘!雕凿的巨婴似乎在隅隅爬行,又仿佛在体悟着大地母亲的生命律动,聆听着古丝绸之路驼队渐行渐远的阵阵铃声,给戈壁荒原注入了生的气息……

戈壁上隆起的生命之丘 
——董书兵的大地公共艺术实践

文/景育民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国城雕指导委艺委会副主任

瓜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风动沙流的旷荡中繁衍生息,用生命、心魂去体验和感悟着大自然的雄浑与广袤;如今沙石沉静,丝绸之路的故道残痕,飘落的城廓沧桑仍在向世人诉说着历史与世事的变迁。

公元2016年10月从千里之外的京城赶来一哨人马,在为首的董书兵先生带领下,于漫漫荒滩与炎炎烈日下如蚂蚁般辛勤劳作,历经120余个酷暑严寒,画图、坐标、钻孔、埋筋,将辗转运抵的1300多块砂岩堆砌落成高4.3米、宽9米、长15米的巨型婴儿雕塑。隆起了一座由红砂岩制作的匍匐在红色莽原上的生命之丘!雕凿的巨婴似乎在隅隅爬行,又仿佛在体悟着大地母亲的生命律动,聆听着古丝绸之路驼队渐行渐远的阵阵铃声,给戈壁荒原注入了生的气息。

董书兵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长期以来以表现“婴儿”状态作为创作主题。他的创作源于女儿呱呱落地的降生,唤起了董君这位硬朗汉子柔软的亲情。如同千万慈父一样对女儿爱怜、舐犊之情的他,以粗犷的大手在抚摸爱女的肌肤,用塑泥传达着对生命的赞颂,倾诉着一片父女深情。天真就是自然的真实,与生俱来的真实,本原的真实。只有这个意义,能够把他们或她们与我们这些所谓成熟老练的成年人区别开来,可以显示其最本真的存在,因此,大量的“婴儿”命题作品构成了他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创作主题。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不仅使自己的架上雕塑趋于变化、日臻形成规模,同时也从个人情感体验逐渐升华到对社会学、人类学的普世性思考,开始寻求“孩子”传递出的对生命尊严、价值意义的阐述,以及对生生不息的生物自然规律的深刻关注。

2010年5月在北京798艺术区“中国雕塑学会沙龙”举办的《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是董书兵“婴儿”系列创作的一个梳理性呈现。彼时的作品中,“婴儿”已经具备了符号学意义:具象的婴儿形象逐渐从现实主义中抽离,特定的形象与状态使之更具有典型性、抽象性的符号概念;而符号本身的隐喻,在多元的情境与主题中得以延伸。《豌豆公主》中,以童话的叙事背景将人性初现的瞬间表现出来。豆荚中破壳而出的婴孩,影射着人生的蜕变与成长,其中伴随的冲突亦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残月–1》中融入了《圣经》题材的“隐喻”则更加典型,婴儿匍匐在象征智慧的“苹果”之上酣睡,被啃食残缺的果实代表着人类的原罪,整个作品看似美妙温馨的场景中实际预设了下一刻的矛盾爆发,人性的觉醒时刻即是原罪审判的降临;作品《惊梦》则是将主题拓展到文化意义上,婴儿坐在中式椅子上,象征着东方文化的传统与新生,而这种“新生”状态也影射了当代人的文化心理,在面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当代文化语境中更多是焦虑与期待。董书兵的作品通过对生命的表现与关怀,从一个原点延伸到广泛的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意义,使之具备了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如果说董书兵多年来的“婴儿”系列更多是架上实验意义的探索,那么在2013年10月在北京798悦?美术馆举办的《“还原”董书兵雕塑展》则是将这一题材雕塑引申到更为广泛的空间范畴。这次展览中董书兵的作品逐渐从形态、尺寸、材料到呈现方式上都产生了阶梯性的转换,作品从自身的表达更多转化为与空间的对话及存在方式的探讨。《浮》、《沉》、《觉》、《施》系列中,如同碎片拼贴的“身体”象征“解构”与“重构”的概念;放大的身体与局部在空间中形成了“焦点效应”,使原有的符号意义更加典型而具有冲击力;雕塑对不同状态的表现,实质上是对人性阶段与状态的演绎,其中包含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冥想与顿悟。正如孙振华先生在《从最朴素的原点出发》一文中的评价,“董书兵的婴儿雕塑的创作分两个层面,一是从他个人真实的生活体验出发,做的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所熟悉的对象;另一个是,将其转变和提升,同时成为一种文化创造,这个时候,婴儿不仅仅只是和自己的生活有关,同时是为社会所关注的对象,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董书兵比较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一旦婴儿雕塑象征性获得了具有社会性的解读,和社会状态和文化情景发生了关联,它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对婴儿题材本身的突破和超越。”董书兵先生创作的超尺度作品跨越了传统铸铜媒材,在材料中探索新的语境实验。碎片化的缝合手段,使作品体现了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生态、生命、生活方式的危机的诘问。于是意义发生了转移,并开拓了作者的视野。作品如山的造型以及强烈的团块关系,消解了婴儿的羸弱,带给人们生命力量的不可抗拒以及能量的畅想。同时,在美术馆的有限空间中,这件作品也产生了场所关系期待转换的普遍性共识,延伸着当代艺术的空间思维和介入场域关系的可能性,实现了从个体的、微观的、私密的,到普世的、宏观的、开放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拓展。

尔后其“婴儿”作品终于走出家门,开始在若干个雕塑公园和室外空间中出现,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以及业界的赞许,成为集审美、观念、形态与场域空间和谐共存的公共性作品。从架上小品到公共艺术,不单单是作品尺度的放大,而是胸怀的拓展、观念的提升,精神的渐趋强大。公共艺术作品《大地之子》无疑是董书兵先生婴儿系列创作思维跨越的第三级。

解读《大地之子》的创作思维不仅涉及人类学的思考,同样也是生态学、社会学意义的物化外延。《大地之子》将婴儿作为观念艺术的指代,是对生命的渴望,生态回归的畅想。凸显作者对人类生存危机和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和体悟。理解其产生的人文指向,不仅仅是“孩子”从家中走出、走向大地,而是在思维转换中实现感性与理性的交替轮转。从微观到宏观、从本能到客观再到超越个体的思维禁锢。董书兵先生随着当代文化现实对他的影响以及“孩子”的逐渐长大,他的思想在不断的转变,不仅是关注空间场域的物理形态,更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对话关系,像关注婴儿一样关注自然、面对自然,带着自省的态度展开想象,在荒原之中去展开关于当代人类诸多命题的新思考。

董书兵初期以女儿为母题来思考探索生命的原点、人类文化的本源、社会结构的基点。也由于董书兵生于西北之缘故,血脉中渗透着一种本能的彪悍和豪气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在长时间的选择和筹划中,作者最终确定了在这片充满深情的戈壁滩上进行创作。其精心选择的场所既有别于都市化的人造园林,更不是城市雕塑高高在上的主题性创作,这片沧海桑田磨砺过的土地从地质学角度不仅是一个板结无水、风沙侵蚀、生态退化的环境所在,也是被都市文明遗忘、缺少生命信息的莽莽荒原。作者用这件作品来种植生命,唤起人们对逝去的历史辉煌或曾经的绿色生态的一种追忆或祭奠;同时也引发人们在穿越大地所升腾起的热浪与狂风卷起的沙尘中,去追寻中华民族先民走向世界的艰辛步履,来重温东西方文明之旅的岁月回想。

董书兵仰望苍天、驻足荒原,托举着他的“孩子”轻轻放下,传达着现代人对亘古岁月的凄美感怀,对未来人类生态家园的美好憧憬。这个“孩子”无疑是“董书兵们”的情感化身和希望所在。场所的选择给作品的生成提供了意义追问的动因以及《大地之子》在此诞生的“在地性”理由。

通过3D扫描技术制作的《大地之子》是传统手工艺劳作的革命性改变,本身就是当代艺术的新思维与新方法,是传统生态文化场域中一种当代公共艺术尝试性的介入。其创新意义在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实践中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既是从“后城市雕塑”概念以及城市美化运动中走出,也是在农耕文明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去寻找更具有时代表征的艺术呈现,实现时间/空间、传统/当代、生态/人文之间的对话,显然给我们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

九十年代以来,“公共艺术”(Public Art)的概念与形式逐渐融入到中国城市文化的建设当中,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营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然而“后城市雕塑”的影响在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常常出现唯美与崇高、概念与类型的偏移,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近年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中出现诸多的艺术形式与语言的实验性探索。在当下多元化的艺术语境中,一位艺术家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创造力,早已成为评价一位艺术家是否“存在”的标准。作为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董书兵先生置于公共领域中的雕塑与架上雕塑有着不同的价值趋向,与架上雕塑相比较而言,其公共艺术解决的不单是艺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好公共性的问题。董书兵先生把个人的审美意志实现于在对公共性的体现之中,实践着把自我的审美个性融入到对公共性的认知之中,融入到公共空间与人文生态的审美观照之中。

《大地之子》近看如山,远看是点,既可以仰视成生命之峰,又可以俯瞰成星瀚宇宙之间的原点。世人在观看的同时,以生命之丘作为坐标点极目远眺,在无垠的戈壁、沙尘、阳光之中回溯过去、眺望未来。

笔者作为艺术实践者,常常会关注于作品从观念到形态呈现的方法论研究。感觉《大地之子》从小稿到大稿之间的放大转型有些忽略架上雕塑到空间艺术建筑感的关照,以及效果上斑驳感的处理,使作品精致、细腻的肌理与环境粗犷、苍茫的气质之间产生了些许突兀,减弱了作品与环境之间浑然天成的整体关系。也许书兵先生站的更高,以“去雕塑化”的新思维将这项工作留给时空岁月与漫漫风沙来消解作品与场域之间的某种疏离。

总之,董书兵先生的作品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广袤的视觉空间,去感受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亘古命题,赞美着生命的顽强,触摸着岁月的留痕,感恩着苍茫的大地,继续着人类文明的步履。以大尺度、大胸怀、大手笔创造了与当代时尚文化截然不同的全新而又隽永的公共艺术作品,营造了河西走廊上一道壮丽的人文风景!
 
……若干年后,一群行者跋涉在风沙弥漫的戈壁在一个砂丘前驻足,依稀之间感觉它仿佛是一个“深睡的孩童”唤起人们追溯着公元2016年先民的壮举。

……若干年后,河西走廊已经是都市当中的一片绿洲,这尊称为《大地之子》的“文物”已经是城市文化的遗存。《大地之子》融入了大地,也纳入了历史的行程。
当我们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历史!
 
2017年2月于天津美院

▼《大地之子》记录
播放

董书兵雕塑作品

▲《浮》-370×160×250cm-碳钢不锈钢-2013年

▲《大地之子》-440×255×135cm-碳钢-2013年

▲《赤子》-120×50×50cm-不锈钢-2008年

▲《无题》-铸铁-200×89×62cm-2008年

▲《同一首歌-2007》-青铜-53×35×48cm-2007年

▲《同一首歌》-21×10×10cm-青铜-2006年

▲《梦语》系列-1-石膏、木-88×66×60cm-2007年

▲《梦语 》系列-2-石膏、木-88×66×60cm-2007年

▲《梦语》系列-3-石膏、木-88×66×60cm-2007年
▲《惊梦》- 120×45×45cm-铸铁-2008年

▲《觉》-230×250×370cm-不锈钢-2013年

▲《计·量》-1-青铜-60×30×46cm-2008年

▲《计·量》-2-青铜-60×30×46cm-2008年

▲《行者·探》-青铜-50×32×54cm-2014年

▲《行者》-160×120×100cm-铸铁-2008年

▲《中国力量》-120×120×120cm-铸铁

▲《悟》-青铜-250×200×150cm-2001年-清华大学

▲《施》-450×120×180cm-不锈钢-2013年

▲《行者·寻》-75×16×54cm-青铜-2014年

▲《豌豆公主》-青铜-65×20×30cm-2008年

▲《封尘》(瑞典阿尔伯嘉)-2012

▲《道》-碳钢、花岗岩-300×280×280cm-2011年-清华附中

▲《磁力》-锻铜-30×15×45cm-2001年

▲《磁力》-锻铜、不锈钢-250×250cm(清华大学)-2011

▲《奔》-钢板-50×45×8cm-2000年

▲《封存》(瑞典阿尔伯嘉)-2012

▲《融》-1100×700×700cm-竹子-2014年-收藏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门前广场

▲《山高人为峰》-花岗岩、铁-2011年(安徽芜湖)

▲《一带一路之歌》-长250X宽230X390cm-锻铜贴金箔、花岗岩-2015年

▲《舞动的北京》-不锈钢喷漆-800×1000×350cm-2008年

董书兵
 
男  1968年10月生于新疆
1985年9月-—1989年7月西安美术学院附中
1989年9月—1993年7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雕塑专业 学士学位
2004年9月—2007年6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硕士学位
 
现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曾竹韶艺术奖学金”评委
中国人民银行普通纪念币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金币总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
德国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论著、论文: 
专著《凝住的时空》(16万字),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年
专著《还原·董书兵作品》,哈尔滨出版社,2013年
专著《融·董书兵作品,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
专著《雕古塑今》,吉林美术出版社,2014年
 
编著《装饰雕塑设计》,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三章《三度空间设计》,该书获2002年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
编著《美容医学造型艺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08、第七章 雕塑。
 
论文《现代城市雕塑的基本要素》,发表于《装饰》,2003年第6期,
论文《雕塑中的色彩作用》,发表于《雕塑》,2003年第2期,
论文《继承传统 发扬民族雕塑艺术》—专业考察课侧记
论文《北朝时期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发表于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编,第427页
论文《西行走笔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考察课程》,《学院雕塑》,2009.12,第4辑,特色课程,22页
论文《麦积山南北朝时期雕塑造型研究》,《“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教师论文集》,2011.04,理论篇,76页
论文《北朝麦积山雕塑造型研究》,《雕塑》,2013.03,总第77期,34页
论文《麦积山南北朝时期雕塑造型研究》,《“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教师论文集》,2011.04,理论篇,76页
论文《造像经典·盛世风采-敦煌莫高窟唐代佛教造像类型与艺术特征分析》,《雕塑》2014.10,第5期,文化拾遗,28页
论文《生命景观的人生诠释》,《艺术观察》2014.11,第11期,本期名家
论文《融》/《艺术评论》2015年/第3期/总第136期/74页/中青年雕塑家
 
 
获奖:
2016年09月 《行者·寻》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甘肃天水) 最佳荣誉奖
2015年11月 《辙》新丝路、新起点-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邀请展最佳材料表现奖
2014年10月  2014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   铜奖
2014年10月 《残月》2014中国福州国际雕塑艺术展  优秀奖
2009年05月  获2008年度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2008年05月 《同一首歌》青铜   获“对话·沟通”主题雕塑邀请展金奖
2006年09月 《智者》日本亚洲大分国际雕塑展  获优秀奖
2004年09月  第三届全城市雕塑展  获优秀设计奖
2002年《装饰雕塑设计》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年本人负责第三章《三度空间设计》的编写工作。
2002年10月“清华工美杯”教师作品展   获铜奖
 
 
讲座:
2016年 《中国西北石窟雕塑造型研究》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
2015年 《环境雕塑》《中国传统雕塑造型研究》 工艺系高研班
2015年 《中国西北石窟雕塑造型研究》(北京服装学院造型艺术系)
2015年 《中国西北石窟雕塑造型研究》(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2015年 《中国西北石窟雕塑造型研究》(北京国家会议中心-2015年度中国珠宝年会)
2015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教学课程介绍》中国传统雕塑-全国重点美术院校教学交流展(西安美术学院)
2015年 《创作漫谈·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2014年 《中国西北石窟雕塑造型研究》(中国珠宝协会学术论坛)
2013年 《创作漫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3年 《创作漫谈》(北方工业大学)
 
 
论坛:
2015年12月  中国传统雕塑-全国重点美术院校教学交流展,并作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教学课程介绍流展(西安美术学院)
 
 
个展:
2017年05月 “大地之子-董书兵作品·2016中国甘肃瓜州隔壁大型雕塑创作”(甘肃)
2014年07月 《融》董书兵大型竹子装置雕塑展(德国杜塞尔多夫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
2013年12月 “还原·董书兵作品展”(北方工业大学)
2013年11月 “还原·董书兵作品展”(清华科技园)
2013年10月 “还原·董书兵作品展”(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
2013年07月 “董书兵作品展”(德国杜塞尔多夫马尔卡斯滕美术家协会)
2010年05月 “俯视原点”董书兵雕塑个展(北京798艺术区中国雕塑学会沙龙)
 
 
参展:
2016年11月 《玄奘取经》中华文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创作展  文化部、中国文联
2016年11月 《大地之子》中国·莆田国际雕塑艺术展(中国莆田)
2016年12月 《大地之子》近观·2017新加坡国际微型雕塑展(新加坡)
2016年11月 《行者·探》共荣共生中国雕塑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
2016年11月 《大地之子》学院传薪·院庆六十周年教师作品展(清华大学博物馆)
2016年11月 《大地之子》连接21世纪丝绸之路2016中韩雕塑邀请展(韩国首尔)
2016年11月 《大地之子》丝路观澜“一带一路·新丝之路”蓝色集装箱大型国际文化交2016年10月 《大地之子》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中国山东)
2016年05月 《行者·寻》“天山脚下-塑说新疆”全国优秀雕塑作品巡展
2016年05月 《筑梦》呼吸-中国当代雕塑家邀请展
2016年04月 《大地之子》创造·理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学术作品展(清华美院展馆)
2015年08月  董书兵大型竹子装置雕塑作品“融”收藏(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机场广场)
2015年09月 《行者·探》第六届北京国际美术作品双年展
2015年11月 《沉》新态·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
2015年12月 “原?溯”陈辉、董书兵、李鹤三人雕塑展(颐和悦馆·莱维艺术空间)
2014年07月  第十五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
2014年08月  青岛国际雕塑创作营
2014年10月  2014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
2014年10月 《残月》2014中国福州国际雕塑艺术展 
2014年10月 《施》、《觉》、《残月》、《豌豆公主》首届中网雕塑作品展
2012年07月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雕塑百年1912-202作品展
2012年07月 “从战争废料至和平之物-2012国际雕塑研讨会”(瑞典)
2011年05月 “水木清华”清华百年校庆国际校园雕塑大展
2011年05月 “艺术清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教师作品展
2011年07月  蓝色交响·南戴河国际雕塑展
2011年09月  第12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
2011年09月  2011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
2010年05月  雕塑杂志年度雕塑大展
2009年04月  中国动力-2009年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
2009年05月  中国雕塑百家联展
2009年08月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8年08月  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8年08月  第一届中国雕塑艺术大展
2008年09月  全国青年美展
2008年08月  首届中国雕塑艺术大展
2007年04月 《合而不同》全国雕塑家邀请展
2007年08月  首届全国职业雕塑家作品联展
2007年09月  第三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人·社会·自然》雕塑艺术大展
2006年09月  日本亚洲大分国际雕塑展
2005年09月  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4年06月 “时代风采”国庆55周年北京美术作品展
2004年06月 “艺术,让城市更美好”2004广州城市雕塑邀请展
2004年07月  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
2004年09月  第三届全城市雕塑展
2004年09月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3年10月  蓝色空间—主题雕塑国际邀请展
2003年09月  中国北方雕塑艺术年度展
2003年09月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雕塑精品展
2003年09月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十所美术院校教师作品展
2002年08月 “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 
2002年06月  中国现代雕塑精品展 
2002年10月 “清华工美杯”教师作品展
2001年05月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

著名雕塑家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