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前夜(圣诞前夜的前夜,这篇复习狄更斯)

圣诞节前夜

“据我所知,在漫长的一年之中,只有在这时节,男女老少才似乎不约而同地把他们那紧闭的心扉敞开。”
                      ——查尔斯·狄更斯
 

时钟回拨到1843年,这部在一百七十七年前圣诞前夜发布的作品,仅仅六万多字的英国短篇小说,打开了深入了解圣诞节的全新视角。

《圣诞颂歌》- 查尔斯·狄更斯

主人公斯克鲁吉是伦敦一家商店的店主,他的吝啬和刻薄远近闻名。这是一个连乞丐都不愿主动上前搭话的人,他压榨雇员、疏远亲人,对一切真挚情感抱着轻蔑而恶毒的态度,在他看来,利益之外的一切可笑而虚无。 一年的平安夜,一个鬼魂闯入了斯克鲁吉家,他是斯克鲁吉故去的生意合伙人马利。生前的马利同样冷漠吝啬,死后却为此备受折磨,后悔不堪。
他告诫斯克鲁吉不要步他后尘,并通知他将会有三个分别来自过去、现在、未来的精灵在今后的三个夜晚拜访他。

果然,三个精灵如约而至。第一个精灵吉飞到过去,他看到了昔日为他带来温暖亲情的妹妹,还看到了自己学徒时期那个慷慨宽厚,在圣诞节热情款待自己的老板。
第二个精灵带他回到当下,他看到自己薪水微薄的雇员和家人欢度圣诞的温馨场景,即便生活拮据,可所有人彼此相伴,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第三个精灵向斯克鲁吉展示了他的未来:弥留之际无人关怀,死后也没人悲伤悼念,自己的家什也即刻被人拿去变卖。

目睹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斯克鲁吉幡然悔悟,变化也随之而来。第二天清晨清晨,大梦初醒的斯克鲁吉如同换了一个人。
他变得乐善好施,慷慨热情。他买了全城最大的火鸡送给曾经饱受自己压榨的雇员并且加了薪;他主动找到之前拒绝过的慈善机构,捐出了一笔数字可观的赠款;他破天荒地拜访了一直被自己疏远的亲人,与他们一起度过了多年以来的第一个圣诞节。 麻木冷酷的斯克鲁吉终于体会到久违而由衷的快乐,他理解了圣诞的精神,也找回了人生的价值。全篇到此结束,故事的结局圆满而温馨。 
据说狄更斯创作《圣诞颂歌》的初衷是为了缓解生计上的困顿。彼时的他虽然已经是世界享有盛誉的作家,但新作品销量不佳,而自己的第五个孩子即将出世,面对庞大的家庭开销,债务缠身的狄更斯急需一部畅销作品打破僵局。
而这部仅仅耗时6周完成创作,赶在平安夜发售的《圣诞颂歌》也的确不负所期。首批印制的6000本小说一经问世就被瞬间抢购一空,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圣诞故事。 不过《圣诞颂歌》的意义和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销量上。 19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国力巅峰,蒸汽驱使着日不落帝国的车轮飞速前行,而旧时的圣诞节日传统在这段时期日渐式微,尽管普通民众们仍然会在壁炉旁享受节日时光,但正如书中的斯克鲁吉那样,一些人认为圣诞节是毫无意义的消耗,有的企业甚至不会在这一天为员工放假。 
《圣诞颂歌》的出现让节日精神和庆祝传统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他在小说中用文字对节日景象的装点,某种程度上也奠定了后来圣诞节的样貌,比如烤鹅、火鸡、颂歌、冬青木、槲寄生,虽然都并非狄更斯原创,但这些节日元素因为他的小说被人们更普遍推行和效仿。 甚至连那句“Merry Christmas”也因为出现在《圣诞颂歌》中而成为了如今挂在人们嘴边的节日问候。西方有个说法:“狄更斯重新发明了圣诞节”,这句话虽然言过其实,但也能看出狄更斯和他的《圣诞颂歌》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然而在今天这个似乎更加荒诞的世界,这个充斥着混乱、分歧、太多无解的时代,大多数人都看不清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道该前往何方,大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但又百般挑剔的对一切不满。

所以狄更斯这部仅仅6万字的小说,哪怕是应景造作,也值得再看一遍。他用这个离奇又荒诞的故事告诉我们,仁慈宽厚,快乐慷慨,化繁为简,平安喜乐。

(本文全部图片源自网络)

一RECOMMEND推荐阅读
达芬奇解谜系列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岩间圣母》

卢浮宫系列

圣诞节前夜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