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随笔·春 | 蛰伏与放下

★每天一篇原创,今天是第842天★
进入惊蛰首日,虽未能如期听到阵阵雷声,但春天的气息是越来越浓厚了。
当然,雷是惊蛰给人最大的感受,一声春雷,叫醒万物。
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大自然节律才是使各种蛰虫有感。
节气的到来,犹如说书先生手中的惊堂木,在经历了立春和雨水的铺垫后,到了此时,无论春雷是否炸响,春天的大门自然而然就打开了。
于是,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芽爆,百草返青,蛙声大作,万物惊喜。所有的生命,都意气奋发,竞相拼搏。
一切都预示着,春天真的来了。
其实,惊蛰包含着更深层的涵义是当蛰则伏,当惊便起,学会顺时而动、应势而为。
这正是人生的修行,也是惊蛰节气带给我们的至深人生启示。
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不与大势抗争,把握住时机,顺势而为,才能迅速崛起。
雷军说:风口上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如果不在风口上,那就要懂得蛰伏,默默修炼自己,等待变化。
天道阴阳,动静有时,唯有蛰伏才有起飞,唯有厚积才能薄发。
楚庄王曾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
默默蛰伏,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一飞冲天。
每个人都还记得,小时候写记叙文作文的时候,老师特别强调的就是,记叙文文章条理的清晰,就是时间、地点、人物的描述,其实,这正是事物的必然规律,也正是天时、地利以及人和自然且必然的体现,只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就好事,而总是选择恰当的地利,恰当合适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人。古人把它称之为天时地利人和。
人为什么需要蛰伏?一为保存自己,二为等待时机。
你有才华和潜力,但是没能力和机会,这时乱出风头就很容易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是来自别人的直接打压,或者是自己在困境中一蹶不振。所以《周易》中说:“龙蛇之蛰,存其身也。”
唐末隐士罗隐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机不到,纵然是英雄豪杰,也只能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能知沉潜,方为识时务,才是真豪杰。
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的九年,修炼心性、积累学识。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王阳明小时候立志要成为圣人,一生刻苦读书,不曾懈怠。被贬到龙场之后,他依然苦读《易经》,希望上天能给他一点启发。后来,他在石棺中悟道,明了“本自具足,不假外求”,立地成圣。
《管子》说:时则动,不时则静。有静气,沉得住,能等待,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从“惊蛰”这个节气,让我们感觉到了无穷的力量,还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欲扬先抑。也就是说,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要经过人生的低谷,要有一个向下扎根的过程,要在安静中蓄力。那些能够一跃而起的人,其实是在“十年磨一剑”,并不是一两天就拥有了超能力。
《菜根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蛰伏是一个积蓄势能的过程,磨砺好心性,提高了能力,时机一到,必然高飞。
汉代桓宽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如果现在一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就尽管蛰伏,那正是为日后的腾跃做准备。
人也一样,只有沉下心来,默默学习,才有机会厚积薄发。
很多人都说,互联网时代,热闹而喧嚣,网络世界的链接虚幻而且转瞬即逝。所以,不管外界是喧闹的,还是安静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不断地丰盈起来。学会和自己对话,学会成为自己的好朋友,学会好好的爱自己。
但是,一个人呆久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微笑,不喜欢表达,不喜欢烟火气息。所以呀,独处的时候,有几个能力是你需要不断地去训练的。
首先要培养自己表达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呆的时间久了,这个功能就会渐渐的失去。所以,学会让自己进入到一个表达的状态和系统,比如,码字,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能够帮助自己侃侃而谈的表达能力。
其次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微笑的状态。一个人呆久了往往就会表情严肃,甚至都不会笑了。微笑真的很重要,它能带给你内心的温暖,能够给自己力量或者肯定自己。微笑的状态,能让你消除紧张和顾虑,从而变得从容淡定,所以独处时,一定要对着镜子多微笑,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的状态。
再次就是要好好的读书。有时候刚开始独处会感到心静不下来,似乎总有一些事情在心头萦绕,让自己陷入到了孤独的混乱中。这个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状态安静下来,情绪也稳定下来,好好的拿起一本书,关掉手机,享受一个人阅读的时光。
最后是要学会享受独处。这是一个随处都有娱乐的时代,不管是短视频还是各种综艺节目,总会将我们从安静的状态再拉回到娱乐的状态。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孤独感会让你忍不住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明星八卦,然后忘记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一定要享受独处的时间,让自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看一部电影、整理一下房间、去外面走走、写一写最近想写给自己的话……
看,一个人的时候,就是最好的调节状态的时候,也是自我治愈的最好时光。前段时间经历的惆怅、不顺心的事情一扫而光,然后获得满满的能量去开启新的生活和工作。
独处的时候,要努力,更要开心,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你会温和很多。要变好,更要变得快乐,因为好的情绪才是我们事业和生活的必须品。
当下,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需要解决的难题都很多,那就让自己保持好状态,学会“蛰伏”,懂得“蛰伏”,然后勇敢前行。
真正修行成功的人,都是厚积薄发,从来不是“一夜成名”。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人生的厚度,扩宽人生的广度。人生的厚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更加高大”,可以轻轻松松超越别人。
当一个人顺势而为之前,都应该要“蛰伏”,不能够炫耀自己,不能够停止努力。真正富有的人,都是在“闷声发大财”;真正的学者,一辈子都很谦卑;真正能够大器晚成的人,一路上都洒下了汗水和泪水。
只有懂得“蛰伏”的人,才能够在关键时候,抓住机遇,一跃而起,如果机会不够成熟,那就继续安心“蛰伏”,沉住气,砥砺前行。
杨绛晚年的时候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人执迷,总是在外面寻觅名利,希望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
殊不知,人的内心自足。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要内心波澜不起,自然从容安宁。
如果说“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是入世的智慧;那么“破除迷障,觉醒人生”,就是出世的真谛。
古人说:“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世间成就一番事业,却又可以保持超然心境不受过多牵绊。
人生,就是一个苦苦修行的过程。能够顺从自然规律的人,往往走得更远;能够放下欲望的人,往往活得更轻松;能够顺势而为的人,才能够事半功倍。
老祖宗告诉我们:“大丈夫相机而动,也能屈能伸。”做人,要柔软,像弹簧一样,才能够在社会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
人生很好的修行是蛰伏和放下。今天的低头,是为了以后真正抬头做人;放下曾经的一切,是为了将来活得更加轻松愉悦。做人,应该把命运牢牢把握的手中,还收放自如。虽然,如今,时光已无情地把我推到了人生的午后,我已从意气风发的懵懂少年变成了荣辱不惊的“奔六”的垂垂老人,但仍要顺时而动,应势而为,破除迷障,觉醒人生。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倍加努力,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愿以此自勉,并与后生学俊们共勉。
全文完。若有错别字及排版问题,请自带纠错系统。感谢您的耐心阅读。码文10小时,阅读10分钟。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如文章引起你的共鸣,别忘点击右下角“在看”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码字,谢谢!(*注:配图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并将及时予以致歉/删除。)
嘿,星标我了吗?嗯,这篇正在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