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阅读笔记)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手头这部史铁生著《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新华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内容分11部分,依次是:1、2005年后新作:小小说七篇、花钱的事、诚实与善思;2、处女作:兄弟;3、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4、代表作: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原罪·宿命;5、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6、印象记:残缺;7、对话录:有了一种精神应对苦难时,你就复活了;8、后记;9、著作目录;10、大事年表;11、小传。

在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很特殊的一位。他的经历可谓不幸,16岁初中毕业正逢“文革”而中断学业;18岁在上山下乡大潮中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开始轮椅人生,先后在几家街道工厂做工;47岁患尿毒症,不得不靠每周数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病逝,享年59岁。但作为一位作家,他又很“幸运”,坎坷的人生道路和对残疾人群体的熟悉,使他拥有了一个独特而幽深的领域——人的形而上的生命和精神世界,这是中国作家向来忽视和陌生的领域,似乎是冥冥之中上天就决定由史铁生来开拓这片领地,并创造出一朵朵惊世的艺术奇葩。

作家韩少功认为: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自强自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作家张海迪认为: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铁生作品中的那份沉静更显珍贵,他从容地阅读了生命这本大书,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立场。他的生命痛苦,灵魂却是那么纯净。

一册在手,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史铁生的创作、生活经历,理解史铁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阅读过程中,我时时被史铁生发自内心的睿智幽默和含蓄深邃折服,随手记录几段话:

《花钱的事》:在我看,钱的最大用处是买心安。必须花时不必吝惜,无须它们骚扰时,就让它们到隔壁的银行里去闹吧。你心安理得地干些你想干的事,做些你想做的梦,偶尔想起它们,知其“召之即来,来之能用”,便又多了一份气定神闲。这不是钱的最大好处吗?不正是对它们最恰当的享用吗?就算它们孤身在外难免受些委屈——比如说贬一贬值,我看也值得;你咋就舍得让孩子到幼儿园里去哭呢?
贬值,只要不太过分就好,比如存一万,最后剩五千。剩多剩少,就看够不够吃上非吃不可的饭和非吃不可的药,够,就让他贬去吧。到死,剩一万和剩五千并无本质不同。好比一桶水,桶上有个洞,漏,问题是漏多少。只要漏到人死,桶里还有水,就不怕。要是为了补足流失,就花一生精力去蓄水,情况跟渴死差不太多。

《诚实与善思》:电影《教父》中的老教父,给他儿子有句话:“不要恨,恨会使你失去判断。”此一黑道家训,实为放之诸道而皆宜。无论什么事,怨恨一占上风,目光立刻短浅,行为必趋逞强。为什么呢?被愤怒拿捏着,让所恨的事物牵着走,哪还会有“知己知彼”的冷静!

诚实就像忏悔,根本是对准自己的。某些不光明、不漂亮、不好意思的事,或可对外隐瞒到底,却不能跟自己变戏法儿,一忽悠就看它没了。所以人要有独处的时间,以利反思、默问和自省。
我更倾向于认为,诚实与善思是互为因果的。小通科技者常信人定胜天,而大科学家中却多持有神论,何故?就因为,前者是“身在此山中”,而后者已然走出群山,问及天际了。

《我与地坛》: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就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原罪·宿命》:一个人总得信着一个神话,要不他就活不成他就完了。

 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你活着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定价:32元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