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随笔】小县城(遥远的记忆 · 新编版)

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孟连大金塔(图片提供 刀建波)
拉祜族歌曲欣赏(视频提供 李德学)
拉祜族歌曲欣赏(视频提供 李德学)
写在前面的话:
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出生长大,在那里编织我的文学梦想。我的文学作品中,绝大部分是写孟连那块土地的。孟连是一块绿宝石,是一块风水宝地,南垒河两岸肥沃的土地给那里的百姓带来了富裕的生活,浓郁的民族风情也让那块土地充满了神秘和活力。
此篇小文写的是我的故乡多年前的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那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故乡的样子已经变成了影像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它也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朵朵随笔”曾编发过此篇微信的文字版,因为当时没有收集到孟连的图片,也不能编发相关的视频资料,所以,现重新编发(调整了版式更换了图片,增加了视频资料),让朋友们更加直观地欣赏我的家乡孟连小城的风情。
孟连“神鱼节”放生仪式(图片提供 刀建波)
孟连“神鱼节”掠影(图片提供 刀建波)
小县城(遥远的记忆 · 新编视频版)
我的家乡是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地处中缅边境,她在我的文学作品里多次地出现过。听说我们那个县城原来不是县城,是澜沧县的一个区,后来在1954年的时候才成立了县。县城原来只有一条小街,我们都叫它“大街”,小街原来还没有铺混泥土路面,晴天的时候还好,等到了下雨天,整条街就变成了泥泞的“水泥路”,后来,街上铺上了混泥土路面,看上去干净了许多。
记得小时候,我常跟着妈妈到街上买东西,看到一些山民背着山货来卖,卖到钱就在街上买酒喝,有的喝得酩酊大醉,就睡在大街上,到第二天才爬起来回家,这样的景象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过。后来,山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在街上喝酒的人少了,睡在街上的“醉鬼”也不见了踪影。
孟连的斗牛比赛(图片提供 刀建波)
小时候,我们还要经常躲警报,在县城中心竖着一个高高的铁杆子,上面绑着几只大喇叭,平时喇叭里会播放一些歌曲和县城发生的新闻,等到了躲警报的时候,喇叭里播放的警报声传得四乡八里都听到。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往城边的石洞里跑。躲警报的时候,小城里的人拖儿带女,有的人家把养的狗也一起带着躲警报。
当年,在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干粮,干粮一般就是炒熟的米粉。每一次躲警报,妈妈就会让我背上一小袋干粮跑,干粮用一个长条形的布袋子装着,两边缝着带子,把带子绑在身上就可以了。在我的童年,经常发生躲警报的事情,那恐怖的警报声,一直让我无法忘记。
云南十大名镇——孟连娜允古镇(图片提供 刀建波)
孟连“宣抚司署‘’,是孟连十八代土司的府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县博物馆(地址在娜允古镇 摄影 丁文生)
因为我们那里是边境,以前经常有战火。每一次边关吃紧的时候,县城里就会紧张起来,天刚刚黑,公路上就会响起轰轰的车轮声,车子一辆跟着一辆,听说是拉弹药的。我家离公路很近,车辆的轰隆声一整夜都不停,但我还是在这轰隆声中进入了梦乡。
等天亮的时候,县城的街上会出现一群一群的伤兵,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包着头……看到这样的情景,年少的我竟然不知道害怕,只是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当时根本就看不懂的世界。
孟连南垒河风光(摄影 丁文生)
孟连南垒河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孟连南垒河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虽然小县城一直都不是很安宁,但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各个单位的工作还是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县城的单位都分布在一条大街上,一个单位和一个单位之间隔着一点点距离,因为人少,大家都相互认识。谁家有什么事情,谁家的孩子有出息,谁家的夫妻感情好和不好……什么事情都会在小县城中传来传去,最后,所有县城的人都会知道,谁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县城虽小,故事却很多。
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天天都能听到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是刚发生的,有的故事是以前发生但被小县城的人传了很多年的。有的故事传的人多了,把原来故事的面貌也改变了很多,有的故事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但不管怎么改编,故事情节会编得越来越离奇,听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小县城的故事也会越来越多。
孟连集市上卖野菜的哈尼族女子(摄影 段金海)

孟连集市上卖野菜的拉祜族女子(摄影 段金海)
孟连集市上卖佐料的傣族女子(摄影 段金海)
孟连的集市(摄影 段金海)
虽然小县城故事很多,但大部分人家还是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什么风浪。但再小的地方,也是会有几个让别人记得的人。虽然小县城里大家都互相知道彼此,但还是有一些特别的人,让别人不知道他们的来路。
当年,我们那个小县城就有几个特别的人物,这几个人物虽然渺小得像一粒尘埃,但他们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孟连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孟连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在我家附近住着一个老人,大概六十多岁的样子,我们都叫他“张大爹”。张大爹没儿没女,但听说他好像有过女人,但不知为何,后来只剩他一个人生活。他一年四季只穿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好像从来不洗的样子。张大爹喜欢一边走路一边自说自话,有的人说他有点不正常。
其实,人们只知道张大爹一直一个人生活,他有过女人的事情也是道听途说而已,谁也说不清他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他的过去。那些年,因为张大爹年纪大了,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去给他挑水,张大爹就不停地感谢我们,他还给我们讲很多故事,这时我们才知道张大爹的肚子里还装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但他从来没有给我们讲过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张大爹的身世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孟连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孟连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孟连风光(图片提供 刀建波)
小县城里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个叫“岩滴”的男人。岩滴的名字是别人随口跟我说的,据说“岩滴”也是一个有点不正常的人。一般的时候,岩滴每天都会在县城中心的那座大桥上出现,他会坐在大桥的栏杆上,双手扶着栏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有时嘴里会“滴滴——滴滴”地叫着,谁也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很多次,我从桥上走过,看到岩滴稳稳地坐在桥栏杆上,一副自由自在的样子,看到有人从桥上走过,他会睁着一双眼睛好奇地左看右看,嘴里“滴滴——滴滴”地叫着。岩滴的脸很特别,他的脸一边大一边小,大的那边突出来很高,好像把眼睛都遮住了一半,他的整张脸看上去是变形的,所以,尽管我经常看到岩滴坐在桥栏杆上,但从来没有看清楚过他的面容。旁边的人跟我说,岩滴在这里坐着“看人”已经有很多年了,但除了他嘴里不时会发出“滴滴——滴滴”的声音之外,没有人听见他讲过一句话,也不知道他会不会讲话。
岩滴天天在大桥上出现,而且天天就坐在相同的地方,风雨无阻。时间长了,小县城的人都知道有一个叫岩滴的男人,天天坐在大桥的栏杆上“看人”,但他的经历却没有人知道。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岩滴的身影就没有在大桥上出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但他坐在桥栏杆上,嘴里“滴滴——滴滴”地叫着的样子却留在我的记忆中。
孟连南咤河步行桥(图片提供 刀建波)
另外一个让我记住的人是一个像流浪汉一样的男人。这个男人看上去很邋遢,他穿着的衣服让人辨不出颜色,胡子拉碴的,脸上永远是脏兮兮的样子,头发像一蓬干草,乱蓬蓬的。这个人让我记住是因为我经常看到他从河边走过,肩上还挑着一些东西,他身上的穿着也是一年四季都不变。
后来,我听人说那个男人很懒,附近的人都叫他“岩懒”,也不知道“岩懒”是不是他的大名。岩懒他整天不干活,就在河边捡一些“死猫死狗”之类的东西吃,他没有家,就住在河边的石洞里。听了别人的话,我对这个男人有些好奇。有一次,我从河边走过,还看过一眼那个男人住的石洞,但因为距离远也没有看清楚什么,据说那个男人在那个石洞住了很多年,也没有人去管他。
孟连南垒河风光(摄影 丁文生)
在我的记忆中,这几个有些特别的男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规律,也没有什么色彩。但他们还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尘世中,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遥远的小县城留下他们的足迹。
小县城里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每一个人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也听着这些故事慢慢长大成人,成了一个“爬格子”的人。
小县城里那些数不清的故事给了我创作灵感,我也喜欢听小城人的故事。我每一次上街,都会碰到一些熟人,有时会站在街边聊上半天,总是会听到很多小城人的故事。我把这些故事写进了我的文学作品,所以,我的文学作品都带着浓浓的边地的味道,那就是我故乡的味道。
孟连南垒河风光(摄影 丁文生)
孟连南垒河风光(摄影 丁文生)
后记:本文摘自娜朵著《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一书,标题有改动,内容有部分增加。此篇小文写的是我的故乡多年前的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那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故乡的样子已经变成了影像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它也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特别说明: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的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 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拉祜族文化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故乡的小河(唯美朗诵)
【朵朵随笔】故乡是永远的牵挂
(娜朵原创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泼水节(人与水的狂欢)
【朵朵随笔】“神鱼”故乡的狂欢
(人与水和鱼共同讲述的故事·首发版)
【朵朵随笔】“神鱼”故乡的狂欢(娜朵原创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 傣语演唱版)
【朵朵随笔】小县城(遥远的记忆)首发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