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是汤圆吗(元宵和汤圆是一种东西吗?)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上面的“煎饼果子豆腐脑”关注一下公众号,鞠躬感谢~
◆◆◆ ◆◆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这句能唱出来的也都不年轻了…)没出正月都是年,先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各位晚年幸福~既然元宵节刚过,那就趁热打铁写一下很久之前就想动笔的玩意儿。至于为何不在元宵节之前写,我个人的理由是:只有大家刚吃过汤圆/元宵,才会印象深刻…结论先放在前面,个人认为元宵和汤圆其实算一种东西,只是制作方法有很大差异。至于馅儿的不同可以忽略不计,毕竟肉包、菜包、糖包都叫包子,没有因为这个吵起来的…粽子「为什么一到我身上就吵起来了?」除了生元宵没那么光滑比较欠盘,其他的真差不多……不过,虽然这俩是一种东西,但本篇为了行文方便,后文默认北方元宵、南方汤圆这个概念。(对这俩很清楚的朋友,请直接拉到最后看成因讨论,那个才是本文重点)顺便说一句,如今由于速冻汤圆的普及,汤圆在全国都具有压倒性优势,很多北方朋友正月十五也吃速冻汤圆…先说元宵首先,这种用糯米粉包馅儿的圆形食物会被叫元宵,是因为正月十五这天,在历史上有一阵子叫“元宵”(元月第一个月圆的夜晚)。大概是到了明代,这玩意儿因为总跟着节庆吃,才大规模被叫元宵。粽子「给个解释,为什么没人管我叫端午?」「知足吧,五月初五都快叫粽子节了。」(话说粽子的存在感真高)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是制作方法,基本上全国人民都能理解“包汤圆”这个说法。而没接触过元宵的朋友,通常不能理解“摇元宵”这个动作的技术要领…为了直观,请先看图看图说话部分:元宵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馅儿拌好(都是甜馅儿),倒在一个大方盘里定型后切成小方块。然后用笊篱(漏勺)盛着方块馅儿在清水里蘸湿一下,放到满是干糯米粉的笸箩里“摇滚”(现在都用机器)。揺到沾不上粉的时候,捞出来蘸水再扔回笸箩继续摇滚,重复上述动作揺到需要的大小。和这个滚雪球异曲同工因为揺出来的元宵外皮都是干粉,所以煮出来相对有嚼劲。而且元宵会掉粉,导致元宵汤类似很稀的糯米粥,加点糖能当稀饭喝。马三立老爷子有个经典相声叫《吃元宵》,就是拿孔夫子喝元宵汤开涮,如果换成汤圆汤估计只能水饱。其实和炸麻团区别不大……另外因为外皮松软,所以元宵可以直接小火炸着吃,不太容易爆炸或者爆浆。(当然并不绝对,安全起见还是扎个小孔再炸)顺便炸好后还可以继续加工做拔丝元宵,算是趣味菜,然而我不爱吃,太腻了……再说汤圆汤圆的制作就比较容易理解,用水磨糯米粉(比元宵的粉细腻)和成面团,下剂子,捏成皮,包进馅儿,搓成圆的,搞定。汤圆通常煮食,口感细腻软滑。炸来吃也不是不行,但最好煮熟或者蒸熟再炸,比元宵费劲点。由于制作方法的原因,汤圆包各种馅儿都可以,比如很多地方有肉馅儿汤圆。所以汤圆也常常有咸甜党争、互斥异端等等迷惑行为…说句题外话,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月饼不光馅儿千差万别,很多时候皮也都不一样,但是很少有人因为这个争起来?月饼「你闭嘴吧…」其实上面写的玩意在互联网时代并不算什么新知识,随便一搜一大把说明。那我们来一个独特的讨论,为什么同一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在南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我自己思考了很久,也询问过一些朋友(对他们的指教表示由衷感谢),但是最终也不能算有结论,所以一家之言,姑妄听之。我们得提前达成共识,制作习惯的形成,不能以当下科技水平来看,所以尽量不考虑现代食品工业方法的参与,比如速冻和功能性添加剂。首先,元宵具有时令性售卖的特点在少量制作时,包汤圆绝对是比摇元宵方便还省料的。但需要短时间大量制作售卖时,摇元宵就比包汤圆出货快,哪怕是用笸箩手工揺也快…而北方只在正月十五有限的几天里吃元宵,通常也都是买来吃,所以摇元宵这种方式早年似乎更跟得上节奏。再就是气候原因。元宵最怕温暖潮湿的环境,温暖容易让半干不干的糯米粉变质,潮湿会让元宵吸水开裂(所以元宵基本当天买了吃,一般不能冷冻,会吸冰箱里的水汽开裂),所以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都不太适合元宵生存……而汤圆怕干,糯米面团保水性差,对湿度很敏感,南方气候通常比较湿润,汤圆包好了甚至还可以放一阵子都不开裂…北方冬天寒冷干燥,汤圆很容易包着包着就裂了,没冰箱的年代也无法提前包好存放售卖,所以北方的正月十五选择了元宵。裂了…以上两个就是个人认为的差异成因。还有其他朋友提出诸如:糯米品种差异,食品原型不同等等因素。也各有道理,只是个人能力有限,无法一一验证。还望有识之士留言赐教,一起讨论无用但好玩之事。(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感谢阅读!您的关注、转发和点在看,都是极大地支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