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有声文学|河漏面

河漏面
作者:牙牙吉祥
主播:白水鉴心
河漏面是我们当地人们最喜爱吃的面食,制作简单,吃法与口味多样,但制作时需有特制的河漏床。   距离我家五公里的村里,一户姓刘的人家有制作河漏条子的小作坊,每次开机,需要几户人家凑足六七百斤面粉才行。   星期天,老公开车带着我和婆婆一同到这个小作坊里压河漏条子。进门后,看见门口靠南边有一个河漏床,我把袋子里刚磨出的玉米和大米混合的面粉用小盆舀到长20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一个木槽里,木槽子放在了一个比较长的凳子上,靠西墙边摆放着。婆婆在面粉上又倒了些精制的小麦面粉、荞麦粉、一小袋淀粉和少许食盐。小麦里有特殊蛋白又名谷朊,谷朊里含两种蛋白物质,麦胶蛋白保证延展性,掺的淀粉让面爽滑,这样压出来的河漏条子细腻、溜滑、清爽、筋道,口感咬头儿很好。   我和婆婆先把木槽子里的所有的东西用双手搅拌均匀,然后倒些凉水和面。和面很有讲究,水少了不行,河漏条易断;水多了也不行,河漏条出来后不成形。和好的松散的面粉先倒入大铝盆中,然后有专人舀入特制的河漏床的铁板上,河漏床上面是长方形四周带沿的铁板,沿高5厘米,前段有圆洞,下方有圆孔,圆孔面朝南。机器一开,坐在东边紧挨着河漏机的小作坊的主人就戴上手套,把和好的有些松散的面粉推到前端的圆洞里,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挤出来,冒着热气的上百条长长的闪着金光的河漏条子,如少女做了离子烫的头发般笔直。   待面压到了一定长度,用两根干净的竹棍挑起来,两根竹棍相距50分米左右,然后用剪刀在中间把河漏条剪断,就这样每根竹竿搭着两侧各25分米左右的河漏条子摆在了有四根长木头搭成的架子上,架子占了小作坊面积的二分之一。河漏条子从机器里挤出来就已经熟透了,热情好客的婆婆剪下一截河漏条子分给在作坊里忙碌的人品尝。吃着香咸劲道的河漏条子,大家说着笑着,和着机器发出的“隆隆隆”的声音,幻成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整个小作坊在这寒冬里充满着暖暖的情谊。   满架子上的河漏条子凉了后,就可以拿到小作坊外的架子上晾一下,就可以装袋带回家了。
冻在一起硬邦邦的河漏条子泡在水里一段时间,用手一搓就成了一条条独立的河漏条了,捞出后放在滚开的水里稍煮一下,就可以捞出来,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就可以食用了。   河漏面味道鲜美,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河漏面是在一年的夏天。天很热,口渴得不行,中午放学回来,我就到水缸边舀水喝,妈妈见状,忙对我说:“女儿,饭好了,快吃河漏面吧!”说着从灶台上端上几碗金黄色蚯蚓样的东西,上面有些咸菜末、蒜末和少许汤汁,闻上去酸酸的。我心想能好吃吗?谁知刚一入口,咸菜炒过的鲜香,河漏条的细腻爽滑,汤汁的酸辣清凉,一骨脑地涌入口中,还来不及细细回味,就只剩一只空碗了。妈妈见我这般狼吞虎咽的模样,就又盛了一碗。这次我调动了全部的味觉,吸吮口水的啧啧声,吞咽河漏条的突突声,和着饥肠的辘辘声,一同肆无忌惮地鸣响在炕桌上。   河漏这种美味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500多年前就是北方的一种大众化食品。那时压河漏的器具和现代的河漏床稍有不同,小的不足二尺,大的可横跨最大的铁锅。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前后双腿,中间挖一个圆洞,下面镶着一块布满小孔的铁皮。与床身平行有一臂干,臂干上带一个木芯,使之可以像活塞似的上下灵活运动。   将河漏床置于锅上,紧拉风箱,滚汤沸腾时,将饧好的面团塞满了圆洞,木芯置于洞口,再将臂干用力压下,一根根面条便乖顺地从小孔中徐徐落入锅中。待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浇上各种美味的卤汁,即可食用了。   元代诗人许有壬对河漏有过形象的描述:“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诗中前四句是写荞麦的生长、加工过程;“玉叶翻盘薄”是形容煎饼的形态;“银丝出漏长”,说的才是河漏面被挤压进锅时的状态;“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说的是南乡荞面黑甚,熟则坚实若瓦石,可代陶盏贮膏火。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书——荞麦》中也有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水浒传》中也写到了荞面河漏:“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汤温和大辣酥。”这样的描写真是活色生香,让人胃口大开,真想纵情地吃上一大碗。   出身民间的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写道:“荞麦南北皆有,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割,……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所谓“汤饼”,就是如今的河漏,可见,李时珍是熟知荞面河漏这种面食的。   到了清代,有关河漏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就连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时,都要吃这里的荞面河漏,而且还特地传旨,调承德一百家子的厨师进宫,专到御膳房为皇帝和后宫皇妃们压河漏吃。   关于河漏还有一个传说。河漏谐音和乐,“和乐”二字透着“安然满足”、“和和乐乐”、“幸福美满”之意。四全颜色,五样滋味,金玉满堂。传说老潍县城内有一经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齐心协力,十几年后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可是,几个儿子结婚后,儿子在媳妇们怂恿下,妯娌之间、兄弟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相互打架。无奈之下,主人打算将家产分给儿子们各自经营,在全家共吃最后一顿团圆饭时,他拿出了精心准备的面食给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诉他们:“这是和乐,希望你们兄弟、妯娌之间互帮互助、合家欢乐。”儿子儿媳们听罢感到非常惭愧,此后,便和好如初了。   河漏面色、香、味俱全,现在我们这里每逢小孩生日、老人寿辰以此作为长寿面,意为圆满长久、和和乐乐。   河漏,一顿有一顿的意思,一顿有一顿的寄托。似乎有些琐碎了,但这种重复如同周而复始的节候,深深地融在人们的心里,这就是礼法,千年未变。   民以食为天,如今人们的生活极大丰富了,各种面食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可对色、香、味俱全的河漏面,我是百吃不厌、百吃不腻,那独特的味道,总令我回味、回味……
编者按
名不见经传的河漏面,在作者的笔锋下散发出令人难以婉拒的醇香。河漏面根根细腻爽滑,配上汤汁的酸辣清凉,味道极为鲜美。从作者的作文里,让读者不但领略到了河漏面的这一绝佳美食诱味,还把读者引到河漏面的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里。元代诗人有评述,水浒传里有记录,沿袭之清代,文史记载就更多。就连乾隆皇帝每次围场,必吃白荞面河漏,并御旨当地厨师入宫御膳房专司河漏面,供皇后妃嫔们食用。仅仅这些,作者笔下的河漏面尚不足以尽兴,原来这河漏面还有一个说法令人耳新:“河漏”的谐音为“和乐”,即是安然满足的生活向往。吃一碗河漏面,家庭美美满满和和乐乐,岂不美哉乐哉。作者笔下的河漏面还不止这些知识:由于河漏面的色、香、味一应具有,还被作为孩子生日的快乐长生面,更作为老人寿辰的长寿面。看了这篇文作,是不是很想去饱食一番啊?这篇以吃论史,以面抒情,以意引理的散文,纹理细润润无声,语言精美美如翎。文章简简单单却十分饱满,字句平平淡淡却底蕴深厚,很有可读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很不错的一篇美文,值得细细品味,领略意境。力荐共赏!【编辑:悍雨啸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040004】
作者简介:张敏,笔名牙牙吉祥,女,满族,68年生,辽宁抚顺人。是一名人民教师,学校里的一位信息员,文学爱好者,新宾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荷塘月色社团副社长、微信推广部部长。基于对文学的喜爱,自2016年12月17日有幸加入到江山文学网,至今在荷塘发表作品59篇。其中的精品散文《杀年猪》《补拍婚纱照》《我和爱人的故事》被制作成微信文推广。
主播简介:白水鉴心
姓名:王艳华,生活在美丽的文化名城承德,爱好朗读,人生格言:放松心情,随遇而安!
荷塘月色社团
宗旨:荷风千举夜朦胧,塘边写意醉清风,月笼深夏识墨趣,色香文字入画中。
文友群:166455749
鸡毛蒜皮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八万人,作品80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制作:满天星
图片:源自网络
江山文学网http://www.vsread.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