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在哪里( 五上《鸟的天堂》教学设计与点评 )

鸟的天堂在哪里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22课
 力             匕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丁素芬

 阝               勹

【设计说明】
《鸟的天堂》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读课文,作者巴金。本单元的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学习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文是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鸟的天堂》在“静态”与“动态”描写上更为典型。教学设计以“鸟的天堂没有鸟(静)——鸟的天堂有鸟(动)——‘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融)”为整体框架,围绕三个聚集点推进:

1.以朗读的形式展开“榕树”部分的学习,借助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感受课文从多角度描写树的静态;

2.自学写“鸟”的部分,同桌互读,讨论:作者是怎样写鸟的动态的?

3.由静到动,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两次写“鸟的天堂”的内容,读中感悟榕树的静态美,鸟儿的动态美,体会景物的变化,感受和谐之美;

2.交流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深化理解;

3.拓展阅读,巩固静态与动态,在朗读交流中欣赏美。

【教学过程】

梳理课文,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鸟的天堂》。在课文里,“鸟的天堂”指哪里?(板书:大榕树),“鸟的天堂”里有没有鸟?(板书:鸟)

2.作者最终看到了鸟,这是结果,其实经过更有意思。你能根据题目和这两个词说说作者去鸟的天堂的经过吗?(根据需要提供支架)
傍晚,我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经过鸟的天堂,       。
我不禁感叹:“                   !”

3.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带有“鸟的天堂”的句子,一共有几句话?请同学读。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

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预设
最后一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其余都加了引号,为什么?这里的“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按“概括课文——提炼句子——发现异同”的顺序,巧妙引入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让精读的目标精准。


 读“大榕树”,感悟静态美
“鸟的天堂”是大榕树,我们先去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株榕树?

1.课文中写榕树的是哪几个自然段?指名读。(5—8)你看到一棵怎样的榕树?(初印象:榕树很大,很茂盛。)作者见过榕树,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一株,它形成了独木成林的美妙奇观。(出示图,板书:独木成林)
 2.这样一棵独特的大榕树,我们边读边欣赏它。(再印象)
(1)自由读一读,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读到令你惊叹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

(2)朗读分享、交流感受。
预设一
朗读指导:1.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生评价;2.建立生活联系,推荐朗读,如:谁见过榕树?读给大家听一听;3.建立前后文联系,读出不同视角的树叶,体会“远看”与“近看”。(板书:树叶  远——近)男女生分读,指导“远”与“近”的不同。
朗读指导:怎样叫“不可计数”?静静的大榕树,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枝蔓蔓,蔚为壮观,我们一起读一读(板书:树干、树枝)。
预设二
 3.小结。
此时是黄昏,没有鸟,有落日的余辉,灿烂的红霞,四周环水的小岛上,这株南国的树尽情地展示出它静谧的美。而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它的美。

设计意图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虽没见到鸟,心有疑惑,又有惊喜。这一部分从树叶、树枝、树干几个方面写出了大榕树独木成林、生机勃勃的奇观。此环节的学生活动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描写榕树的视角变化,教师用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渗透榕树的静态美。


自读“鸟”的部分,交流动态美
美好的景致是值得等待,值得一看再看的。随着鸟儿的加入,这幅画面活起来了。

1.自读交流 “鸟”的部分,出示要求:
(1)同桌互读10—13自然段;
(2)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

2.交流,指导:
预设
叫声、颜色、样子……从一只鸟到多只鸟,再到一只鸟。(相机板书)
重点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有一个词写出了鸟儿漫天飞舞,数不胜数的景象?(应接不暇),应接不暇就是?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对,就是这种感觉,欣喜呀!我们来读一读文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
由读“大榕树”到读“鸟”,画面由静转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这一部分的活跃、欢快。“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承接前一环节,由“扶”到“放”,从“教结构”到“用结构”。


动静融合,理解“鸟的天堂”
1.我们读了大榕树,又读了鸟,这两幅场景给我们不同感觉,你发现了吗?
(板书:静态→动态)

2.师生合作读,动静相融。
静有静的美,动有动的活泼,有变化才有生趣。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老师读第一部分写榕树的内容,你们读对应的第二部分写“鸟”的句子,感受段与段、静与动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屏幕虚化课文背景,变化呈现“榕树”和“鸟”两部分。)
提醒
我们读的不一样哦,想想怎么应该读。老师会静静地读,你会——(欢快地读);老师会轻轻地读,你会——(热闹地读)。
师: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生: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

师: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生: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师: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

生: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师: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生: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

师: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3.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回到课初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上一节课,我们读出了“鸟的天堂是一棵榕树”,这是从文中来的答案。现在,你觉得“鸟的天堂”指什么呢?同桌讨论。
(2)全班交流。
(3)作者从广东回到上海,念念不忘,写下了《鸟的天堂》,记录这段愉快的旅程,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齐读)

设计意图
学到这里,对比两个部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静态美与动态美。两种感受虽不同,却又不是割裂的。因为有大榕树的茂盛、安静,所以有鸟儿的自由、欢快。两次经历,体验不同,又前后关联,融为一体。师生对读,建立关联,感受动与静的和谐美。


拓展阅读,感悟动静之美
1.这节课,我们读了《鸟的天堂》,体会到静态与动态的变化之美。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两篇文章,课后我们在阅读中继续发现这样的美。

2.小组分发阅读材料——《海上日出》《灰椋鸟》,每个同学一篇(随机)。要求:认真阅读文章,从两项任务单中选一项完成,小组评价。
(1)画出文中静态与动态描写的句段,练习朗读,在小组里分享。如果能配上背景音乐,录制音频,分享到班级读书群就更好了。
(2)把特别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可以搜索图片,为喜欢的文字做配图。

设计意图
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与动态美”拓展阅读,课中读悟,课后巩固运用。因为美,所以要欣赏。阅读活动设计注重朗读体验,同伴分享,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表现力。这个过程,既聚集动静美,又适度开放,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方式、交流评价都有选择性。阅读,不止步于课本。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类作品,让学生打开辽阔的阅读域,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板书设计





教学之道在于转化
朱煜
《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在统编教材中,被放在五年级上册。从文章特色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而言,是合适的。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导语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课后有三道习题,分别是: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3.抄写课文第八自然段。

要想落实单元目标,要想让学生上完课顺利地完成课后习题,就必须将两者转化成教学环节,设计出合适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习得语言形式,了解语言知识。从这个角度看丁素芬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可以说,很成功。

让五年级的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主要方法是朗读指导。丁老师先用指名读的方式,组织学生读第5到第8自然段,让学生对榕树建立初步的整体印象。然后用自由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圈划关键信息。接着交流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梳理出作者是从树干、树枝、树叶等角度来写大榕树的。这个教学过程将朗读与理解词句、提取信息、体会构段形式整合在一起。小学生读写景物的句段,通常能很快地获得整体感受,比如很美,很雄伟等等。但是高年级教学不能止步于此,必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说出美在哪里,哪些词句证明很美。美,是怎么写出来的。丁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达成了上述目标。

再看动态美的教学,丁老师让学生以同桌互读的形式自学第10至13自然段,然后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再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因为之前“静态美”的指导很到位,所以学生的分析体悟能力得到了迁移,老师的“放手”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因此讲到此处,就能很自然地引出动态与静态描写的方法。但丁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用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对动静之美获得真切的体悟。深入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楚的了解,对文章主题也能准确地把握。此时,让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就水到渠成了。

纵观整堂课,丁老师没有机械地灌输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抽象概念,而是让学生在朗读、述说、分享等言语活动中,感受语言现象,了解描写方法的特点与好处,从而完成语言积累。当单元目标和课后习题成功转化成言语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彰显,细致的教学过程,扎实的学习经历,让课堂变成活泼泼的生态学习场。

 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丁丁de笔记
它,不仅仅是一个码
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鸟的天堂在哪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