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超|梅雨·面酱《大文坊》散文选编(总413期)

杨卫超,中共党员,1980年参加工作,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融干部,区作协会员。
今年1月5日是我60岁生日,那天我家老小八口,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老婆在家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为我庆生。为调调口味,还从街上特地买回了甜面酱、花生、肉丁,做了满满一碗花生辣面酱。一端到餐桌上,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便迫不急待地吃开了。我七岁的孙子嫌辣,便将肉丁和花生米放在茶水里淖一下再吃。这吃相,就象我小时候在外婆家吃面酱的样子。也许是触景生情吧!此时此刻,我突然又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已故外婆亲手赶做各种面酱的场景。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也是外婆含辛茹苦一手把我带大。所以,我对外婆勤俭持家的记忆,依旧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温暖。
我的家乡在长江中下游南通,每年的6、7月份,夏季来临后,便经常出现下雨的天气。连续的阴雨,空气特别潮湿,连房屋的走廊和过道里都湿淋淋的。天也特别闷热,稍有活动,便出汗不止,浑身粘答答,特别的难受。
由于梅雨季节正好是梅子成熟期,所以被称为梅雨天。
那时候村里的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已经开始抽穗,露出了粉红色或鹅黄色的须子,煞是可爱;稻田里刚插完不久的秧苗已经泛绿,在碧水中随风荡漾;农家小园里的茄子已开满了紫色的花朵,已结了不少茄子挂在下面……。
极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夏日景象,让人想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虽然梅雨季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给庄稼却带来了雨润滋露,茁壮成长。
视频·梅花泪
我清晰地记得每到梅雨季节,外婆都会亲手赶做各种面酱。外婆先用面粉在锅子里煮成一个个面疙瘩,然后将面疙瘩捞在竹扁里,盖上一层布,放在屋角处静养。没几天面疙瘩上便长满了长长的绿毛,而且天越阴沉闷热,绿毛生长得越长越快。接着外婆便将已生满绿毛的面疙瘩放入一只小缸內,倒入开水,用长竹筷不断地搅动,搅碎后再盖上盖子让其慢慢发酵。
如果天气晴好,有太阳出来,外婆便把酱缸挪到外面去晒,阳光越强,面酱熟得越快。每天清晨要用筷子搅拌面酱,不可中午搅拌,中午在烈日灼热下搅拌易使面酱变质。
熟后的面酱呈紫红色,尝一尝,甜甜的,特别的鲜美。
面酱基本上用来做辣椒酱的,外婆会在里面放一些花生肉丁之类,再切上一二辣椒,一起放在锅子炒熟,便是一道好吃的辣椒酱了。那个年代,由于生活艰苦,物质匮乏,平时下饭菜往往只有那一碗辣椒酱,能吃上花生和肉丁的机会极少,能吃上黄豆酱也蛮开心的啦。
每当外婆将辣椒酱端上饭桌,我便迫不急待地抢着挑里面的肉丁和花生。我嫌辣,便将肉丁或花生米放在茶水里淖一下再吃。所以轮到外公外婆,舅舅姨姨们吃的时候,只剩下稀稀的面酱了。但外婆对我穷心极恶的吃相,从来不会责怪。
因为那年月,由于生活艰苦,平时下饭的菜往往只有那一碗辣椒酱。而且能放上肉丁和花生的机会又极少,大都时候,酱里面放的都是黄豆,有时连黄豆都没有。不过能吃上黃豆,大家也是很开心的啦。
梅雨季节,外婆除了做上一小缸面酱外,主要用粗粮发酵做腌酱。在腌酱里再分批腌上黄瓜、生瓜或茄子等,满满一大缸,从年头吃到年尾。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面酱和咸菜很少吃了,也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做面酱。我有时想吃的时候,便上超市里买上一小瓶。但不论什么品牌,包括”老妈子”,我总感觉都没有外婆当年做的面酱好吃。买的酱菜也远不如外婆自已腌的咸菜好吃。
但这一切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了,我再也看不见外婆在梅雨季节赶做面酱的情景,再也吃不上外婆亲手为我们做的辣椒酱了。但外婆的爱却永远记在我的心头。
编委会主任:张兆昆
本刊总顾问:朱炳明
本期主编:贾永红
影视技术:杨世英
投稿邮箱:446171638@qq.com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