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文化】刘丹影(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父亲的绿色梦

父亲的绿色梦
刘丹影
父亲的绿色梦,不仅仅是对赖以生存的土地挚爱,更重要的是源于他年幼时的一次偷柴经历。那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父亲所在的村和全国大部分村子一样,生活拮据,不但土地贫瘠,就连房前屋后的荒山也是黑黢黢的一片萧瑟,人们用来烧火做饭的柴火要去十几里外的邻村去割。一天早上,父亲来到一个叫大白沟的地方割柴,他辛辛苦苦地忙碌了大半天,刚要扛着柴火回家,却被邻村人发现,除了没收柴火、镰刀和绳索外,还要将他带进村里看管起来,等着大人去领。父亲本来就是一个犟人,加之年轻气盛,在他看来,荒山上的杂树和蒿草是自己长出来的,又不是人们栽种的,凭啥让他认错,还差点和捉他的人打了起来。这样,父亲就被带到村里,关进了一座废弃的牛棚,好在都是村前村后的邻居,很快就被伯父领了回来,但就是关牛棚这一耻辱,在父亲的心里,刻上了一道难以磨灭的烙印,从那时起他就发誓,一定要让家乡的荒山变绿,要让贫穷的乡亲们变得有柴烧而扬眉吐气起来。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提供的。时隔不久,党中央做出了“组织起来,由穷变富”的号召,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实施。那年冬季的一天,父亲踌躇满志地从管区回来,着手成立互助组,他把村里的8个光身汉笼络起来,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变工队,自任队长。但人笼络起来了,却没有一把像样的鐝头,让父亲愁眉不展,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进了村子,说是在百十里外一个叫赵川的地方,用换工的方式可以换回打鐝头的生铁,于是父亲同他的哥哥,冒着料峭的春寒连夜赶到了哪里,苦挣苦熬了个把月时间,终于换回了87斤生铁。回村后父亲又用同样的换工方式,打成了12把鐝头,那一年春天,父亲和他的变工队员们,肩扛着崭新的虎牙鐝,开始了艰苦的圆梦生涯。治贫先治荒。父亲除了种好农田、确保基本生活外,开始着手荒山治理,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布局,提出了高山松柏山,低山花果山,要给秃山带帽、要使经济林缠腰、要让梯田坐底的构想。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用松柏林解决烧柴问题,用野槐林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用花果林解决经济问题。在解决烧柴问题时,面对的首要难题是无钱购买松树苗,唯一的办法只能用换工的方式来解决。他先来到当初割柴的地方,给人打零工,报酬不是钱而是坡上的松树苗。每每下雨的时候,他就戴着草帽,背上背笼,步行20多里山路,钻进白沟垴的松树林里,一边挖药一边挖松树苗,饥了吃一口干馍,渴了喝一口山泉,等到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他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往回走,待赶回到村里早已雨住天晴,满天的繁星在向他眨眼,祝贺他的凯旋归来。树苗问题解决了,但要保栽保活,就得落实责任,于是,已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把村前村后的山林划分了若干个责任区,有党员林,有青年林,有三.八林,有家庭林。每接收一名新党员,被新吸纳的党员要保栽保活一百颗松树,每接收一名新团员,新吸纳的团员要保栽保活50颗松树,每一个妇女会成员要保栽保活30颗松树,每一对新婚青年要保栽保活10颗松树,随着一年一年的递增,黑黢黢的荒山开始披上了绿装。父亲视松树为心尖宝贝。也许他记不清我和姐姐的出生年月,可他却清楚那一片松树林是何时栽的,那一颗松树有几米高有几把粗。要是有人毁了松树,要毁一罚三,保栽保活,否则,他会和毁树的人拼命,时间长了,人们都养成了惜树如命的习惯。治荒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水土流失问题却成了治贫的难题,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是要种植一些易成活、繁殖快的苗木。父亲听取了一位林业专家的建议后,开始了对这一苗木的寻找。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种被称作为野刺槐的乔木,撞入了父亲的眼帘。那是一次父亲在给他舅家帮工时,意外发现了在舅家的地边涧畔,簇拥着一片片槐刺林,那种槐林茂密而不高大,春天还能开出雪白的槐花,宛如飘在房前屋后的朵朵白云,既好看又好闻,还是一种好副食品,用她包饺子、做焖饭味道既鲜又香。这一意外发现,让父亲欣喜若狂,他顾不上吃饭就与舅舅商量,他帮工的报酬啥都不要,就要场涧边的槐树苗。舅舅听后笑着说,我还以为你看上我家啥宝贝了,原来是不值钱的野刺槐,那还不容易,想挖多少就挖去吧!父亲当天就挖回了百十颗野刺槐幼苗,拿回来分栽在两条沟的水渠边,不到三四年的功夫,新栽的野刺槐就在渠边繁衍成了一簇簇槐树林,仿佛加固在坡跟涧畔的一条条大堤,雨水冲渠毁田的事再也没发生,每到春暖花开之际,那簇簇槐林仿佛漂在两条沟的朵朵白云,浓郁的清香味在沟里弥漫。同样,在另一个表叔家,一个叫萸家山的地方,是父亲孕育致富梦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年幼的父亲把姨婆家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年四季几乎都赖在那里,因为姨婆家的茶饭总要比家里的好,其中的原因就是,在姨婆家的房子周围,生长着一种叫山茱萸的果树,那种红玛瑙似的果皮是贵重的中药材,传说这种树是神树,人工是栽不活的,只有鸟雀吃了这种果核后,与粪便一起拉出来才能发芽。成年后的父亲一直惦记着那种被称作为神树的山茱萸。有一次,父亲从姨婆家返回时,从场边挖了几株幼苗带回了家,栽在自家的院子里,不几年的功夫,那几株幼苗就长到了一人高,还在早春时节开出了鹅黄色的碎花,远远望去,萧瑟的院子里繁星点点,生机无限。随着那花瓣的慢慢脱落,在叶芽的根部,演变出谷粒般大小的青果。在沐浴了春夏两季的风和日丽之后,红玛瑙似的山萸果便进入成熟期。父亲小心翼翼地摘下果子,依据鸟食后拉出才能发芽这一原理,开始采用人畜粪便混拌后放在温床上催芽的办法,最终试验成功,推翻了山茱萸只能由鸟雀食后拉出才能发芽的神话。试验成功后,父亲先在自家的田地里栽种,待反复试验后再大面积推广,这样不到几年时间,故乡的坡涧涧、沟岔岔、场边边,都簇拥着一片片的山萸林,每到春天来临时节,村前村后的山坡上,涌动着一片片金黄,这时的乡村山风弥漫,鸟语花香。到了山风掠掠的仲秋时节,黄叶落去,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又涌动着一片片红彤彤的祥云,正是一年一季的山茱萸收获时期,哪些熟透了的山茱萸不等晒干,就被骑着电驴子的药贩们收走,留给乡亲的是大把大把的票子,当这些花花绿绿的票子变成一座座楼房的时候,人们不断念说的却是父亲的名字,但父亲却因积劳成疾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走了,而他留给故乡的不但是绿色家园,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作者简介刘丹影,笔名丹影,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于商洛山一乡村小学。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200余篇100多万字,数十次获奖,并入选各类文学丛书,陕西作协会员,陕西残疾人作协理事,出版《鸟语》散文集1部;现供职陕西丹凤县新华书店。秦川文化持续关注,更多精彩资讯
注:本文图片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往期精彩链接
《秦川文化》招募签约作家
【秦川文化】第三届“绿宝杯”全国征文大赛征文启事
【秦川文化】刘捷(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喊泉
【秦川文化】喻永军(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狩猎故事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郭爱莲/写给春天的诗
【秦川文化】王文鸽(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祈盼
【秦川文化】李士平(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西安曾经有条防洪渠
【秦川文化】马浚(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义务守林员老余头
【秦川文化】何建中(绿宝杯入围诗歌选推)/七律·环保大写意
【秦川文化】杨文 科(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回归的星空
【秦川文化】陈伟红(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溪乐谷,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秦川文化】水调歌头·我爱你新中国/匡天龙
【秦川文化】王娟(绿宝杯入围作品欣赏)/凤堰三月菜花香
【秦川文化】陈丽(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村旁一条灞水河
【秦川文化】签约诗人魏杰/春之情诗
【秦川文化】邢渭林(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老书记造林往事
【秦川文化】签约作家孙满星/初春游青木川
【秦川文化】张增伟(绿宝杯入围诗歌欣赏)/太湖(外二首)
【秦川文化】秦建荣(绿宝杯入围作品选推)/那一片红雪
秦川文化∣一个有个性的公众号《秦川文化》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1906716164@qq.com
496879272@qq.com
注意:小说散文5000字以内
自由诗50行以内必须原创首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特邀顾问:周明
顾问:任法融 叶广芩 朱文杰 吴克敬 陈长吟
何丹萌 孙见喜 李彬 史飞翔
文学策划:刘慧
书画策划:萧虎章
主编:舒优良
副主编:王天周魏志祥 万毅 惠智勇
执行主编:肖春茂 宋一凡
编委:张正阳 李亚红王冬雨 颜世玉 董刘洋杨园园
微信号:lh15991690133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版权声明